发布时间: 2016.06.13 来源:超级管理员
黄胜元
在龙游发现的旧门牌。
说起门牌,童叟皆知。时下每家每户门旁均置有一方,其上标注所在地址,门牌号码,一目了然。而今这里要说的是清光绪年间的门牌,大部分人均未见过,已属稀罕之物。
保甲之法
在清代,户牌或门牌就是户籍,官方作为一种凭证文书发给民户。门牌有固定格式,大都用木板刻制印刷,纸用单幅,大小无定。门牌内容有规定格式,一般分为三部分:右侧部分为正文,表明门牌编立事由、政府告示;中间部分主要是以留空形式填写户主及其相关的内容;左侧落款,写有门牌编立时间朝代等。
上述制度为保甲之法,作为一种乡村政治制度,初起于宋。清代的历代帝王皆十分重视保甲的作用。时至20世纪上半叶,国民党政府为进一步强化乡村组织体系,亦广泛采用了“保甲制”,在基层保甲制度基础上,又使之军事化、警察化、特务化,组成了严密法西斯统治网络。
今所见之光绪门牌为纸质,因存年久色已泛黄.门牌幅长33厘米,宽27厘米,保存甚佳。顶额居中自左而右题:“(龙游)东乡十八都二图一甲八牌烟户门牌”。该门牌有时任知县依保甲之法编立,所列名目繁多,有责任人,当事人,连带关系人;有户主住址、生理田业、应完国课;有户主亲族、雇佣及邻里住户等等。一并纳记其中,无一遗漏。门牌上盖有官印,左侧下方还有政府颁令挂牌告示等等。
这一龙游东乡烟户门牌,即是保甲制度具体化和操作版。其落款时间在“光绪”朝,然未写明具体年月日。根据门牌文首有“县正堂高”字样,查民国《龙游县志》,见光绪朝龙游县高姓正堂,唯高英一人,故该门牌应在光绪十二至十四年(1886-1888)间编立。
弥足珍贵的旧门牌
本门牌上注明的户主沈明良,为瑞安县人。这正是一时期,外地人大量移民龙游的例证。正是鉴于当时龙游十分复杂的居民成份和恶劣的治安环境,政府布告:为防奸匪混入,从中滋事,特此编立保甲之法,相互稽查。并实行严格的株连制度,实施连带责任。门牌上写明辖区责任人,如图董、甲长、牌长、保正等一目了然;门牌正中为户主名,标注年龄,原籍何处,现址上通下达;在户主下方还要详细填报户主的生理田业、弟子姪孙,上起祖母伯母下及姪媳孙媳,再至男仆女婢,更无一漏,实在是详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接着还要填报户主所拥有的山塘田亩,应完课税等等。门牌左侧还详细开列有包括门牌户主在内的与之相邻的一至十户户主名单,不足十户的,有几户登记几户。该门牌最后颁令:“本县捐廉自办,悬立门首备查。发给此牌,不取分文。如有迁移改业,报明甲董,随时添改,如违惩究。”最后,在门牌落款之上盖大红满汉双文“龙游县印”官印。
该门牌上写明的地址“东乡十八都二图”,即是现在的湖镇镇希塘村溪地杜一带,历史上该地亦曾属至德乡。此外,龙游民众素来有称本县的东南西北四域,为东乡、西乡、南乡、北乡之俗,希塘地处县治之东故称东乡。
门牌上所称的“烟户”,不是指以种烟制烟为业之户。清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每年都要求统计全国的民数,基层乡里对所属乡民造报户籍,逐一登记。各省府州县,再将造报的各色人户,汇总于户部,题报皇帝。 时至今日,一张当时说来十分普通的门牌,已极鲜见,它传递了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所以弥足珍贵。我们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眸中华兴衰治乱的历史,审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王朝兴替轨迹。不由地感慨往事如烟,感慨世事沧桑巨变,感受百年之间国家的文明与进步,深知今天的长治久安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