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风光话铜塔

发布时间: 2016.02.19   来源:超级管理员

莲叶

  北宋末年,衢州城邑南城濠与衢江之间筑有“洪山坝”,北城濠与衢江之间筑有“德坪坝”,用以调节城濠与衢江之间水位和抵御洪水溢入城濠,防止城内受淹的设施。

  洪山坝位于衢城西南角,由坝体和坝上城台二组建筑物组成。洪山坝坝体横截面为A字形,中间设一水阐以调节坝外衢江与坝内南城壕之间的水位。洪山坝城台则是骑筑在洪山坝坝体上的城墙增生体。从衢州城墙西南角所处的位置可以看出,这里是江山港和常山港洪峰汇合后东北向冲击洪山坝和衢州城墙的首要着力点。

  衢州历来水患频发,为重点保护这个区域,我们的先人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从城墙西南转角处开始向南延伸建筑一段长约30米的城墙墙体,这就是洪山坝城台。墙体北端与城墙连为一体,南段则骑压在洪山坝大部分坝体上,起到了加固坝体和阻挡洪峰的作用;二是根据传统风俗,在西南角城墙上建了座铜塔,用以威镇兴风作浪的河妖,佑护衢城百姓免遭水灾。可惜的是,铜塔至清朝晚期毁于战乱,但城台及城台上当年安装铜塔的塔基一直保留至解放初期。现年73岁的汪筱联老人,他在解放初期曾在衢城西南角城墙下的鹿鸣小学读书,他经常与小伙伴课余时间爬上学校旁边的这段城台和城台上的铜塔基座上玩。他清楚地记得铜塔基座足有一人多高。

  经各种文献资料考证,明衢州铜塔的建造年代应是在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608-1612)间,塔全部用铜铸成。铜塔由须弥座和十一节八面塔身组成,每节塔身由塔壁和腰檐组成,塔壁上一组佛像造型,角梁前端翘角凌空,用以悬挂风铃。铜塔分节铸造,逐节装叠成型,受原材料及铸造工艺所限,塔体与高度都不能与砖石塔相比,显得娇小玲珑,在阳光下,金光夺目。

  铜塔因建造在城墙上的塔基上,故弥補了自身高度的不足。塔基的位置在洪山坝城台的北端,即衢州城墙的西南转角处。与铜塔配套的还有一座“雩(yú)观亭”,建在城台的南端。衢江东岸高高的洪山坝城台上一塔一亭,婷婷玉立,形成旧时衢江水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民国郑永禧所著《衢县志》中就有一段精彩的记录:“铜塔在城西南角雩观亭故址间,与西北角铁塔对峙城上。铁塔镇瀫江之下流,而铜塔则镇瀫江之上流也。江、常两港来舟,远望见之,高耸凌霄,气象雄丽。夕阳闪烁时,尤觉金光夺目。塔之始末无考,前志亦失载。今其地,居民尚称‘铜塔基’见旧鳞册云。”文中“铜塔在城西南角……城上”即是指铜塔立在现今的鹿鸣小学西南角的古城墙遗址城墙上,而非城内或城外。此外,“江、常两港来舟,远望见之,高耸凌霄,气象雄丽。”一段文字,则记载了常山港、江山港的行船到达双港口时都能远远看到城墙上高耸的铜塔,也印证了铜塔是在城墙上。“夕阳闪烁时,尤觉金光夺目。”则真实记录了在晚霞夕阳的映照下,铜塔反射夕阳时金光夺目的视觉效果。铜塔不但是衢城平安的守护神,更是衢州古城中的城市雕塑和标志性建筑,是古邑风光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作为金属材料的铜塔,其高度一般只在四米到五六米左右,净高只及古城中单层平房的高度,很容易被树木所遮蔽。将其建在城墙上,利用城墙的高度来提高塔的高度,使“两港来舟,远望见之”,是先人筑城智慧的体现。清《西安县志》中的《衢州府城总图》中,在西南角城墙上画有一座小塔和一座亭,这座小塔就是体积比天王塔小数倍的铜塔,小亭就是雩观亭。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