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健儿开化汇铁流——寻访新四军足迹

发布时间: 2015.08.2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 葛志军 陈明明 龚诚良 通讯员 赖飞明

  1938年,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一、二、三支队曾经在开化集结组编。由此,开化成为当时新四军的一个宣传鼓动站、中转补给站、集结组编站,为开赴皖南岩寺,东进抗日,作了重要的组织准备。这次集结组编也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7月29日,本报记者沿着当年新四军在开化集结组编时的足迹,一路寻访、一路倾听、一路感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在8·15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日之际,为进一步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特推出这篇寻访新四军足迹的报道。

  新四军军歌里有一句歌词:“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八省健儿是在哪里汇成的铁流?是在我们开化!”7月29日,开化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余守田自豪地说。

  ●三大原因决定

  新四军在开化集结组编

  据党史记载,1937年10月,为了尽快把分散在各地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开赴抗日前线。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原活动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等八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新四军成立之初,如何确保各地红军游击队的安全、顺利集中,自然成了中共中央必须妥善解决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按照东南分局的分工,1938年1月中旬,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陈毅前往皖浙赣边传达中共中央和东南分局指示和选择新四军的集结地。”余守田说,1月下旬,陈毅回南昌军部后,东南分局根据陈毅侦察的情况,确定了江南新四军各支队的集结地点——皖浙边“游击区的适中区”——浙江开化。

  那么,为什么选择开化作为集结地点呢?余守田经过多年研究,认为有三个主要原因。

  其一,开化有着坚实的中共党组织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二,开化位于浙江省西部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其三、当时开化在浙皖赣三省边区中的处于敌占区后方,经济条件相对较好。

  “所以说,把开化作为江南新四军一、二、三支队最初的集结地,并不是偶然的。”余守田说,决定之后,新四军军部参谋处即对各地的部队发出电令:通知各部队到开化集结,并且上报出动的日期和行军路线。

  ●为新四军奔赴

  抗日前线作准备

  1938年2月中旬,新四军分会副书记陈毅在屯溪启程时,对身边军部有关工作人员和战地服务团队员们说:我们一起到开化去,等候我们的部队。

  战地服务团到开化县城后,演出了《重逢》等活报剧,还在城中的主要街道张贴和书写的各种抗日宣传的标语;在县署前门的荷花塘边北墙上,画了一幅巨大的漫画《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在街头演唱《打倒汉奸》《同胞们,向前走》等抗日歌曲。

  随后八省的游击队陆续到达华埠和开化。分别组编成新四军一、二、三支队,每个支队有两个团,每个团有三个营。

  “三个支队的司令员和副司令员,后来都久经沙场,成了大名鼎鼎的开国将领。”余守田说,

  第一支队约2300人,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第一团由湘鄂边游击队编成,每二团由湘赣、粤赣边、皖浙赣和桂东游击队编成。第二支队约2100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第三团由闽西、闽赣边游击队编成,第四团由闽西、闽南、浙南游击队编成。第三支队约1500人,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第五团由闽北游击队组成,第六团由闽东游击队组成。还有由湘南、闽中游击队编成约800人的军部特务营。

  “一支队和三支队都是1938年2月到达华埠,二支队4月上旬到达华埠,在华埠和开化10多天,然后就翻过马金岭,去安徽岩寺。”余守田说,开化的40多名青年和20多名被释放的红军游击队员分别跟随新四军的第一、二、三支队,参加了新四军。

  ●见证人汪有福的记忆

  开化县华埠镇工商弄16号、17号、18号、19号、20号、24号是连成一体的一座清时三进式砖木结构二层楼房,这里是南方八省13支游击队在开化华埠集结组编时,陈毅曾经居住、办公的场所。

  今年已86岁高龄的汪有福在汪家男丁中排行老三,当年陈毅居住在他家时汪有福只有9岁,77年过去,汪有福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列列在目。

  汪有福回忆,当年他和父母住在南进东厢,与陈毅的办公室兼卧室两对门。“里面的摆设很简单,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床上的席子很皱,看他经常埋头用毛笔写东西,进进出出的人很多,经常工作到深夜,晚上点的是茶油灯,只有一根灯草,光线很暗。”汪有福说,陈毅在他家住了个把月时间,男士兵们拆下门板直接睡在大厅里,女士兵们则睡在房间里。陈毅长得高高大大的,穿的衣服很旧,但和蔼可亲,总是笑眯眯的。“当时我们也不清楚他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官,但父母当时交代过,不能去打扰,陈毅还抱过我呢。”

  老人的腿有点不灵便,但他执意要陪我们去看看当年陈毅写抗日标语的那堵墙。

  77年风雨洗涮,当年的标语已很难辨认,只有几处留在青砖凹处的红色,还能依稀看出点痕迹。“陈毅当时拿着用竹笋壳扎成的一个大刷子,边上士兵拎着木桶,里面装着用红土搅拌成的红水,蘸着直接在墙上写字,我不认得字,所以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我是后来听别人说,上面写的是革命标语。”汪有福回忆,当时陈毅写标语时,围观的群众很多,大家看后都鼓掌了。

  ●两首诗背后的故事

  记者在华埠镇采访时,恰逢开化县文化馆退休干部刘汉生,他在为撰写《华埠镇志》收集史料时,发现了两首珍贵诗作,进一步证实了当年陈毅在华埠小学曾作过一次极具影响的抗日演讲。

  一首是吾瑞柏的《题赠陈毅将军》,另一首是舒剑秋的《赠陈毅将军》。吾瑞柏(1882年-1967年),名潾,号劲丞,开化县城人,清末秀才,先后在华埠私塾教书40余年,在当地威望很高。当年陈毅在华埠小学发表演讲时,他当现场记录员。陈毅演讲结束后,吾先生站在台前现场高吟此诗。舒剑秋(1916年-1999年),开化华埠人,饮食服务公司职工,能书善画,尤善诗文。当年他也在华埠小学操场聆听了陈毅的演讲,并深受感动,写下这篇诗作。

  “两篇诗作记录了当年的这场演讲,并永远地留在了这段历史之中。”刘汉生说。

  附:

  题赠陈毅将军

  吾瑞柏

  七月芦沟战火燃,应时救国扫烽烟。

  龙城李广挥戈进,鼠穴倭奴落马前。

  抗敌不输裴度策,行军常记武侯篇。

  他年我上芹阳岭,犹忆将军风度翩。

  

  赠陈毅将军

  舒剑秋

  北上征倭胆气豪,冲冠怒发卷春潮。

  何当充作马前卒,指拭将军带血刀。

  ●寻访政义坊弄21号

  7月23日下午,记者冒着烈日寻访开化县城关镇政义坊弄21号。

  在弄堂口遇见一群在玩耍的小孩,记者向他们打听政义坊弄21号在哪里,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摇摇头。我们继续追问:陈毅当年住过的那座老房子在哪里?孩子们马上兴奋起来了。“就在前面,我带你们去。”我们一时诧异,问:“你们怎么知道这段历史的?”12岁的小男孩刘鲁一抢着回答:“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也听我外公讲过。”连一个12岁的孩子都知道这段历史,并胜过了对具体地名的记忆。

  在孩子们的引路下,我们找到了这座老宅,青砖黛瓦,属典型的徽派建筑。在林立的新楼中,这幢老房子显得有些沧桑。

  据已80岁的邻居胡衢生介绍,房子原属一富户人家所有,土改时分给了一汪姓居民居住。由于年代久远,或因主人疏于打理,内部结构有些破旧。问及是否知道这里曾是陈毅住过的地方,胡衢生说只听说过,但具体情况不了解。

  从开化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余守田处证实,1938年2月中旬,陈毅率军部机要人员和战地服务团队员20余人,从皖南到达开化,后住华埠。3月3日,陈毅率队离开华埠,进驻开化县城,陈毅就居住在政义坊弄21号,这里实际上就是第一支队的司令部和政治部旧址。

  ●翻越马金岭去抗日

  位于开化县马金镇霞田村附近的青云岭上,伫立着一座叫青云庙的小庙,庙前大树参天,一段保留完好的石板路从这里蜿蜒而过。

  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组编后,分别于1938年3月和4月出发,沿着这条石板路挺进,途经马金,开赴皖南。

  当年,新四军在沿途留下过很多抗日标语,以激励部队战士和地方民众的抗日斗志,像在青云庙的南北外墙上,就留下过两条标语。“北墙上写的是‘抗战到底’4个字,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南墙上写的是‘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几个字,你看,现在还能依稀看到。”正参与马金镇志编纂工作的张义宏指着青云庙南墙上的一些红色印记介绍。

  这两条标语,是由新四军第二支队宣传队书写的。1938年4月,由闽西(南)游击队大部、闽西游击队、闽赣边(中央苏区)游击队、闽南(闽粤边)游击队和浙南游击队改编成的新四军第二支队,从华埠出发,经开化到达马金宿营。

  “新四军战士们的纪律都很严明,我听看到过的村里人说,部队在马金宿营时住的是祠堂和学校,睡的是门板,根本不会去老百姓家里打扰,对人也很和气。而马金的老百姓也很支持这支部队。”霞田村的汪润国老人说。据时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宣传队长、原福建军区副政委王直回忆,在马金宿营期间,当地的保甲长筹集了大量粮草送给了新四军第二支队。

  

  开化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余守田说,江南新四军一、二、三支队7000人左右,在开化集结,基本完成了以支队为单位的组编。各支队的团、营的建制已基本趋于完善,并进行了整训;为向岩寺集中,东进奔赴抗日前线作了组织、政治、军事、军需等诸方面准备。实现了一面集结,一面组编和一面到岩寺,一面前进的战略部署。

  2008年,陈毅之子陈小鲁在纪念“新四军一、二、三支队在开化集结组编”70周年座谈会时说:“当时成立了6个团,一、三、五团在皖南事变中损失了,非常可惜,是主力团;二、四、六团随着我父亲东进,然后北上,后来成为新四军一师,华东野战军一军团主力,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席卷华东,解放南京、上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非常大的贡献。”

青云庙南墙上的抗日标语依稀可见。龚诚良摄
  南方红军游击队集结开化线路要图 1938年2月-4月

 陈毅曾在这座房子里居住、办公。龚诚良摄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