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5.22 来源:超级管理员
锦璐
在衢州博物馆,我见到了数量众多的铜镜。它们无声地倚在那里,姿态安然,仿佛沉浸于久远的记忆。
这些精美的铜镜都出土于衢州本地。时光赠予它们的绿锈,从宋元上溯隋唐,还要再往上,远至汉代。
“西汉星云镜”“三国永安七年神兽镜”“唐双鸾瑞兽镜”“唐雀绕花枝方镜”,依循文字导读,即使是门外汉,也可以从纹饰、风格的变化,大致领略古人审美眼光的演变与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衢州古人已经进入丰衣足食的境地,才会普及这种贵重用具。
青铜文化,是人类历史早期科技与美学结合的高峰。科技创造了美,而后普及了美。生产力迅猛发展带来物质丰饶,更促发世俗生活意趣的丰富。锻铸于青铜之上的“美”,不再只是贵胄阶层对国家意识的昭告与垄断。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铜镜,是审美的转换与丰富,是自由、平等、快乐、和谐在凡人世界的浪漫绽放。
今日偏居浙西,不占沿海开放开发区位优势的古城衢州,在北宋年间,却是一处既富饶又浪漫的地方。挟浙皖赣闽交界、扼钱塘江源头、执仙霞古道、握东南之锁,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是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衢,四通八达的道路。以“衢”命名,正是对此地历史上政治、军事、文化昌盛的高度概括。
这一时期,衢州的铜镜制造蓬勃发展,工艺水平上乘,一度成为区域性的制镜中心。
发达的手工业,令衢州有太多丰富的物产可以向外输送。从一些在铜质合金中加大锡含量,因此依旧银亮烁烁的镜面深处,隐现着一处悠远的历史细节。
被郁达夫称为“一面是流泉涡旋的深坑万丈,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的仙霞古道上,江浙一带的无数物产,由人数以“百万”计的强壮汉子肩挑箩筐,过岭如平地,从钱塘江上游的清湖码头,三夜四天走完120公里,到达福建境内闽江畔的浦城。美轮美奂的丝绸、瓷器和质地优良的茶叶、苎麻,由此转运至福建海港或广州,再行出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向更遥远的印度洋乃至地中海沿岸。
箩筐里精美的物品,凝聚着衢州人的匠心、智慧、创造。更重要的是,宋人的生活浸润诗意与雅趣,超脱感官愉悦,对物品的要求自然充满了知性美的诉求。因此,星落棋布于衢州古城中那些名为“讲舍街”、“县学街”、“道前街”、“宅木巷”、“天宁巷”的能工巧匠们,应该是秉持立足于才华、技巧之上的品位与识见,丰厚充盈着手中物件吧。
顺着仙霞古道,衢州将美的物产向外界输送。外面的世界在一次次美的输送下,并非无动于衷。它回馈衢州的,竟是那样不同凡响、不落俗套。
1192年冬的一天,仙霞古道上迎来了抗金名将辛弃疾。其时,他因力主抗金,落职闲居于乡野。行走古道,脱俗而立的江郎山留给他深刻印象。“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这首《江郎山和韵》豪迈激越,是辛弃疾当时的心情写照,既有坦露自身正直不阿之意,又有收复大宋河山夙愿未偿之怅。
在仙霞古道上言情明志的并非辛弃疾一人。白居易、王安石、海瑞、徐渭、黄公度、陆游、杨万里、朱熹等等大家,都在此留下文采飞扬的诗篇。缘此,仙霞古道被后人称为“清诗之路”。
这条撒满诗文的文化古道,浮沉着隐于风烟风声背后的风范风格,回旋着伏于苍穹苍生之下的悲悯与沉思。
无限江山对衢州的回馈,是声声叹,是声声慢,远远超越于器物美和自然美。慨叹中,衢州收敛轻逸绰约的美姿态,紧紧拢起血肉筋骨,迎接生命中的冲撞。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宋室南渡。铜镜中,金戈铁马惊碎了江南的宁静,仓惶与凄迷的底色如雾如霾。小小衢州迎来与宋室一起辗转南迁的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他们放缓零乱急促的脚步,在此驻扎下来。
山河沦落、苟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弥漫着“梦里不知身是客”的逃遁与贪欢。在家国命运的巨大变故面前,孔氏南宗修建家庙,衍圣弘道,以一炷袅袅不绝的清香,延续濒临断裂的文脉,抚慰无处栖息的灵魂,吸引大批名士鸿儒,为一个动荡时代构建了精神文化的皈依点。
南迁衢州150年后,在元王朝的森森殿堂上,忽必烈下令孔氏南宗后人孔洙,以“衍圣公”(即掌门人)的身份,载爵回曲阜故里承祀。然而,孔洙对触手可及、鲜花着锦的前程并无兴趣。他以“忠孝两难全”的理由婉拒强权对命运的安排,并表示愿意将爵位让给曲阜的族弟世袭。
婉拒圣命,必然要面对惩治。南孔子弟从此失爵,书声琅琅让步于向土地讨生活。然而,这未尝不是一种福气。南宗孔学虽少了官学的光环与厚待,却多了与地气相接的持稳与活力。以德润心,以文化人——史载:南宋全国22所著名书院,衢州独拥其二。衢州因此成为南方新的儒学研究中心,史称“东南阙里,南孔圣地”。
映在铜镜中的此时衢州,依然风物精美,依然风情精致,但细细研读,那明朗爽气的表情下,分明多了刚正峭拔的风骨。依着时光,它的后世命运,渐次遭遇历史长河中所有的悲剧,烽烟、战火、灾难、毁灭、流离、重生……那些往复相生的苍凉、寂寞、荒古、萧散、困顿、磨砺,成就了它从玲珑走向厚重,从绮丽走向素朴。
最关键的是,身居以德为邻、以文润人的福地,它从外视走向了内省。面对铜镜,它沉思。沉思山,沉思水,沉思泥土,沉思生命,沉思万物。铜镜收纳的,不再是它对自我的沉迷。以镜为鉴,它自省内视。它的美世界从内心激荡开去,比海更阔,比天更高。
因此,当铜镜渐次被玻璃镜替代,现代工业的战车隆隆驶过广袤疆土,衢州以面对忽必烈的那种气节,做出自己的价值研判与道路选择。
它涵养这一方天地的山光水色,守护钱江源,护送钱江水,一江绿水出衢州,让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它延护1800多年建城史遗留下的古城,修旧如旧的老街区如同开放的博物馆,它将散落在民间的明清古建筑整体搬迁,一砖一瓦还原,安置于龙游鸡鸣山的红壤,那是历史的筋骨,刻写着祖先的不易;
它善待这片土地上所留下过的痕迹,无论功过,对戴笠故居精心修缮,对远迁台湾的国学大师毛子水的故居完好保留,那是关乎良心、关乎灵魂的生动一课;
它敬畏乡野山间的“春神祭”,继而将其送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雅的“开耕礼”,是恋恋乡愁的回望与寄托;
它敬重自然的生灵,开化根雕佛国巧将天然枯木化为蔚为壮观的佛国天地,常山奇石以想像意趣点染天然造化,一片万物有灵且美的境界中,人创与天成相映成趣;
……
美是一种信仰,已然成为今日衢州的集体意识。这座拥有9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倡人人当做“最美衢州人”。他们向“最美”的人致敬,将“最美”的人引为城市骄傲。当“最美”从“盆景”变为“风景”,又从“风景”成为“风尚”,“美”就成为温暖人心的万家灯火,成为心心念念的“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成为凡人善举,成为举手之劳。
就像那日在衢州妙源村,雨漫山梁。同行小伙伴的帆布鞋被淋得透湿。她四下寻找店铺,着急神态被村民捕捉。村民据实相告,距离有鞋卖的商店最快也要来去40分钟。继而,他转身换下自己脚上的水鞋,拿起来递向同伴,小心翼翼的神情中分明有着坚定的诚恳与务实,“不嫌弃的话,就拿去应急”。当同伴欣然接受,他笑了,笑容如檐下新芽吐绿。
潇潇雨歇。田园牧歌式的图景中,油菜花和玉兰花用淋漓畅意的芬香,将衢州浸润。空气中满是春天生命的色彩。天地有大美,衢州蕙质兰心,自是意会。
以美化人。这座城市中的人们,终将互为美的镜像。
蒋锦璐 广西日报综合副刊部副主任,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一个男人的尾巴》,中篇小说《双人床》《美丽嘉年华》《灰姑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