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4.20 来源:超级管理员
庄月江
一
衢州素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美誉,是孔氏南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浙江的历史文脉传承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陆定一先生曾为笔者编的小书《南宗圣地——衢州孔氏南宗家庙》题字:“南宗尼山”。
提到孔氏南宗家庙,先要说一段历史。
衢州之所以建孔氏家庙,是由于北宋末期金兵占领开封。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赵构,在临安(杭州)建都,孔子48世宗子衍圣公孔端友因孔端友“扈跸”有功,赐孔端友庙、宅于衢州。孔氏大宗就此在衢州安家,繁衍生息,至今将近九百年。
岁月悠悠,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元始祖忽必律统一中国之后,即于至元十九年(1282)八月召衢州第六代衍圣公(孔子53世孙)孔洙赴京,令他载爵去曲阜奉祀。孔洙以先祖庐墓在衢州,且衢州已建家庙,不忍举家北上为由,让爵给曲阜族弟孔治。元始祖称赞孔洙“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后也”。由此,孔氏这“天下第一家族”遂分成南、北两宗,衢州的孔氏家庙,也随之称为“孔氏南宗家庙”。
明正统元年(1456),英宗皇帝下旨“访求衍圣公孔端友后”,孔洙6世孙(也就是孔子59世孙)孔彦绳遂于正德元年(1506),被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以奉家庙祭祀。1914年、1935年,国民政府先后改任孔子南、北两地宗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与“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最后一位“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孔祥楷先生,于1944年10月袭任,虚龄7岁;现为浙江省政协委员。“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先生,于1949年随国民政府去了台湾,2008年逝世。
二
孔氏南宗史研究专家徐寿昌先生研究结论,孔氏大宗赐家衢州而后转徙、分徙,或南渡途中流寓江南而后分徙他乡,形成规模(宗支)且有谱可考者,至少遍及今15省(市、自治区)所属的91市、县、区。可以说,从南宋初年至清代,追随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实属阙里孔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虽然早在唐代与北宋,就有孔氏族人因在江南为官未回曲阜而分别定居福建莆田、江西临川和浙江温岭者,但毕竟不多。
孔氏子孙南迁,为儒学南渐开了风气。孔氏族人活跃于东南诸省,大多数或为学官,或当山长,教馆办学,训育少年,薰陶百姓,宣传“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为人根本,致力于民间教化。
南宋以降,长江流域和东南、西南诸省,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以衢州为例,府城内外就有6座书院:明正书院、柯山书院、清献书院、定志书院、修文书院、青霞书院。朱熹、吕祖谦、汪应辰、赵孟奎、张栻等大儒均在明正书院往来讲学。即使地处偏辟的开化马金包山书院,朱熹、吕祖谦、张栻、江溥、陆九渊等亦经常光临,且都留下记述书院听雨轩的诗歌。如朱熹的《听雨轩》:“试问池塘春草梦,何如风雨对床诗。三薰三沐事斯语,难兄难弟此一时。适兴静弹琴几曲,遣怀同举酒千卮。苏公感遇多游宦,岂不临风尚尔思。”
孔氏南宗族人,弘扬儒学,必身体力行。根据徐寿昌先生最新研究成果,孔氏南宗族人创立的书院就有八所:浙江东阳南岑孔山书院,系孔子四十八世孙孔端任创立;浙江磐安榉溪杏坛书院,系孔子五十世孙孔挻创立;江苏靖江马州书院,系孔子五十一世孙孔元虔创立;福建同安大同书院,系孔子五十四世孙孔思俊创立;江西新城(今黎川)贤溪书院,系孔子五十九世孙孔彦旻创立;湖北江陵弘文书院,系孔子六十一世孙孔弘时创建;湖北浠水大成书院,系孔子六十二世孙孔荣宗创立;江苏青浦庭闻书院,系孔子六十七世孙孔毓行创立。至于当山长、当学官的孔氏南宗族人,就更多了。
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本在杭州凤凰山北的万松岭报恩寺旧址,建立“万松书院”。他特邀衢州孔氏南宗圣裔58世孙孔公衢、孔公绩兄弟到书院主持孔子祀事,并划出山地5顷,拨给孔家兄弟,称“孔家山”,建造大成殿、明伦堂等附属设施。可见官方对孔门子弟的器重。孔氏南宗“博士署”与“奉祀官府”,自明代至民国,一直向“万松书院”派“执事官”,直到杭州解放。
对于儒学在大江南北的影响,孔氏族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元朝大儒舒頔有诗赞曰:“不是新安来孔氏,如何阙里有文公。圣贤道统相传妙,自北而南意已通。”
据徐寿昌先生刚完稿的《南渡孔氏科名考录》载,自48代到72代,孔氏族人考中进士50人,自52代到73代,考中举人74人。这些人或为京官,或为地方官,或主学政,不仅官声尚佳,且有著述,如孔濂,元延祐(1314—1320)进士及第,官居江西信州路教授,著有《五经图说》。孔庆云,光绪二十九年(1903)恩科举人,官刑部主事,辛亥革命后为国会议员,著有《国际公法》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