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无名活心间

发布时间: 2014.10.10   来源:超级管理员

    乌溪江上游的青山碧水间,徘徊着红军英烈的忠魂。1935年4月至1937年全面抗战始,由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改编的红军挺进师在粟裕等人的领导下,在浙闽两省交界的乌溪江山区坚持游击战,配合支援了中央主力红军的长征。大将粟裕的夫人楚青,曾感慨写下“当年鏖战此山中,热血染得乌溪红”的悲壮诗句。今年9月30日是首个烈士纪念日,当年于乌溪江畔两访无名红军烈士墓时的心灵震撼,依然涟漪般回荡在我心头。

  1996年清明节后,我们前往乌溪江水库的无名山岗寻访两位无名红军先烈,为他们扫墓。舍艇登岸,披荆斩棘,在一处平缓的山坡上找到了掩藏在灌木丛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堆,朴实而显小的墓碑证实了它的身份。碑文曰:“1935年光荣殉国,精神犹在,永垂不朽!”嫣红如血或洁白似雪的杜鹃花漫过墓地。三两只白粉蝶在花丛中追逐,犹如有生命的飘动的小白花。强劲的山风掠过树梢,吹皱一泓心潮。

  墓里长眠着的英灵和硝烟弥漫的故事,瞬间鲜活起来。

  1935年,农历的3月12日。粟裕部属的百余名红军奇袭国民党岭头乡公所保安队。枪声突起。盘踞在祠堂里的敌人乱作一团。一个敌人窜出祠堂,红军班长和小红军追上去。“缴枪不杀!”敌人扔下把刺刀,继续逃窜。就在班长俯身捡起刺刀那一刻,狡猾的敌人转身开枪,班长倒下。小红军急忙上前扶起班长,献血染红了班长褴褛的衣衫。弥留之际,班长说不出话,只是颤抖着解下子弹带交给小红军。小红军放下班长,端起枪冲了上去。躲在高坡大树后的敌人居高临下又开一枪。小红军负伤。他忍着伤痛与敌人肉搏,直至喋血战场。烈士姓名生平等已无从查考,1955年人民政府为他们建无名墓,立无名碑。

  一晃十年。期间,无名红军烈士墓已迁至衢江区岭洋乡那个有着“抱珠垄”美丽名称的小山村。在那个叫作“前山岭脚”的向阳山坡上,和老红军徐以新的墓相伴。2006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我和当地媒体记者前往追踪无名红军烈士墓。

  肃穆地伫立墓前,我想起了“生存和死亡”、“伟大和平凡”这些人生哲学命题。在这里,我得到了明确而肯定的答案。

  受战争年代条件限制,两位红军先烈没能留下姓名,甚为遗憾。但我们应当牢记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土地和家园,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献出的热血和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英烈无名又何妨,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他们的功勋彪炳史册,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乌溪江的波光山影中,我仿佛看见面容稚嫩的红军小战士,英姿飒爽地朝我走来。灰色八角帽红星闪亮。肩背钢枪,口唱歌谣,“头上红星闪光辉,腰边挂起指挥刀。左边挂起木壳枪,右边背起子弹箱,天天(里格)要打仗”……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