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9.19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巫少飞通讯员姜燕萍郑积亮
9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陈纪念馆将正式开馆,这天也是80年前抗日先遣队与敌人激战江山,并于此天离开大陈继续北上的日子。纪念馆由江山市史志办(档案局)和大陈乡(村)发起、承办。200余平方米的展厅布置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阶段”、“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阶段”、“红军挺进师阶段”、“人物志”等四大主题。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陈纪念馆。
红军布告
红军在界牌散发的《五大纲领》
图为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在狱中。
曾经的红军标语。
抗日先遣队产生的背景
蒋介石血腥起家后,大肆侵犯人权,不时拘捕和刺杀反对派,对共产党更是残酷有加。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九一八事变”是臭名昭著的外交危机事件之一,蒋介石政府的妥协,“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得其在国难当头时还在全力打击共产党。1934年,位于江西的共产党发现自己处在国民党包围中,遂开始了穿越整个中国腹地的“长征”。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1934年6月下旬,中共中央命令中央红军红七军团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队伍下辖3个师,共6000多人。先遣队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国民党统治区宣传、推动抗日运动,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调动围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队。
1934年7月7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闽浙皖赣四省进军。9月进入衢州。
清湖战斗
1934年9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进军皖南途中,与国民党追击部队在江山进行了一次在朱德、周恩来、王稼祥亲自指导下的“清湖战斗”。
为堵截抗日先遣队,国民党伍城仁部49师两个团,浙江保安纵队3、4、6团之1营及教导大队两个连结集在浦城鱼梁、仙阳和江山廿八都一线,由浙江保安处副处长、浙江保安纵队副指挥蒋志英坐镇廿八都指挥。抗日先遣队根据中央指示,于9月12日由浦城王村突入江山县境。13日下午由廿八都山区抵石门、和睦等平原地区。13日下午3时,抗日先遣队打响清湖战斗的第一枪。
前卫部队以游击战术首先袭击守敌阵地。烧毁镇口的两个碉堡,消灭20多个保安团丁,大挫敌人气焰。然后,渡过江山港,控制了蔡家东北的大片土地,部署主力占领光头山,向北警戒,严防衢州方向敌人的袭击。同时,军团领导人带领部分武装,游击于山丘地带,形成多个目标,以吸引、迷惑和打击敌人。战斗尾声,后续部队全部到达清湖镇并迅速渡江,占领原敌阵地,连夜挖筑工事。
9月14日拂晓,敌人发动全面攻击。先遣队采取游击运动战的战术,集中兵力,分路向敌右翼包围。其时,先遣队以部分兵力驱赶路口东侧残敌,并向江山方向警戒,主力由蔡家西北小道撤离清湖镇,穿过路口,跨越杭江铁路,向西北部山区挺进。
为实现中革军委破坏敌人交通的指示,抗日先遣队在跨桥杭江铁路的同时,又派出1个营的兵力,奔袭清湖西部的贺村火车站,与防守在贺村镇的补充1旅2团2营激战,毙、伤敌军10多名,余狼狈逃窜。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坏贺村铁路桥,烧毁贺村火车站、汽车站,旋即撤离贺村。待增援敌军赶到,奔袭部队已赶上主力部队,并于上王、鳌头宿营。
9月15日下午,抗日先遣队抵达清湖北部大陈村,又派了一个营和部分工兵、侦察兵炸毁江山、衢州交界的航头铁路桥,守桥敌兵闻风而逃。傍晚,炸桥部队胜利归队。同日,先遣队为掩护炸桥部队,主动出击,与“追剿”敌军激战到深夜。16日,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奉命出动6架飞机参战,轰炸大陈。先遣队已于16日凌晨甩掉敌人,向常山方向挺进,结束了在江山的5天战斗历程,继续高举抗日的旗帜,挥师北上。
仙霞岭的革命霞光
面对日军的野蛮侵略,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并以重兵进攻中央苏区。为了牵制国民党兵力,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派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闽浙皖赣四省国民党统治地区,宣传推动抗日运动,开展游击战争。
1934年7月,红军从瑞金出发,穿越闽境,纵横浙西,挥师皖南,不断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攻福州,克罗源,打竹口,袭庆元,占常山,战斗捷报频传。红军沿途书写标语,张贴宣言,发动群众,打击土豪,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
在江山境内,红军攻取清湖镇,渡过江山港,切断杭江路,激战大陈岭。11月,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继续挥师北上,奔袭白马,袭击分水,攻克旌德,直逼临安,威震杭州与南京。不久,部队集结黄山,举行汤口会师,令蒋介石颇为震惊,急调重兵“追剿”。1935年1月,红十军团进入怀玉山区,被敌重重包围在高山深谷之中,虽多次组织突围,终因弹尽粮绝、饥寒交迫而失败。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转战闽浙皖赣,策应主力红军长征的巨大贡献不可磨灭;他们英勇不屈,“血战东南半壁红”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其留在闽浙皖赣边的红军骨干前仆后继,不屈不挠,革命的星火不久又形成了燎原之势。先遣队突围战士到达赣东北苏区,找到了中共闽浙赣省委,根据中央分局的批示,迅速组建红军挺进师。1935年3月23日,由粟裕、刘英率领的红军挺进师挺进浙江,第一站便来到江山县境,从此留下二纵队转战在江(山)遂(昌)浦(城)边境的事迹。在3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先后建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形成了包括浙西南、浙南、浙东等游击根据地。红军戎马仙霞,扎根群众,不断袭击国民党反动势力,并建立中共江(山)浦(城)县委。
粟裕将军曾说过“当年来自仙霞岭的革命霞光,映照得浙西南一片火红!”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奋战在浙江的红军挺进师将士与南方八省的游击健儿一道,编入新四军的战斗行列,继续高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驰骋在大江南北,为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建功立业。
留在衢州的革命遗迹
从1933年红十军3团首破开化城,到1936年红军独立团攻克开化;从1934年江山清湖战斗到红19师挺进常山、开化;从挺进师第2纵队袭击衢县汽车站到在江山开展的反“围剿”斗争……抗日先遣队、挺进师在衢州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
抗日先遣队曾专派1个运输营,挑着200多担160余万份宣传品随军行动,沿途散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江山,书写的标语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倒土豪劣绅”、“取消保甲制度”、“反对抽丁拉夫”等。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陈纪念馆内有:1934年7月中央军委作战任务的训令;1934年7月—1935年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路线示意图;1934年9月10日,朱德、周恩来、王稼祥致曾洪易、寻淮洲、乐少华仍执行北上任务过江山河破坏铁路、汽车站、电话线等电文;抗日先遣队途径江山路线、战斗示意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界牌散发的《五大纲领》; 9月19日曾、寻、乐致朱德电,提到“我们自闽北出发后,以江山群众为最好”……
江山市史志办主任徐青告诉记者,为布置好展馆,他们辗转各地。里面还有许多实物所体现的事迹很感人。“1934年,40多名红军战士去市罗洋执行任务,路过周村的靛青洋时,借一户农民家灶头做饭烧菜,向老乡买点辣椒调味,老乡不肯收钱,红军严守纪律,把铜板塞进老乡的衣袋里。那枚铜板,现在就被我们收藏了。”徐青说,先遣队关心群众的疾苦的故事有很多,红军宿营在周村农民何仁海家,看到何家大小衣衫褴褛,吃的是山粉渣,盖的是破棉絮,就把一条被单送给他们……红军每到一处,向群众借的东西有借有还,买卖公平,对带路、挑担的群众付给铜板作报酬,没收土豪劣绅的不义之财分给贫苦农民,因而深得人心。当地群众称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不少贫苦农民主动帮助红军烧饭、买菜、带路,有的还参加了红军,随军北上。
在江山塘源口乡洪福村福石岭自然村翁氏祠堂东面檐口下方墙上,至今还留有:“当红军最光荣”、“红军是为工农谋利益的”的红军标语。墨书楷体,字径约80厘米。据《衢州市革命文化史料汇编》介绍,该标语为1935年8月红军挺进师袭击衢县汽车站归来,经塘源口时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时所写。
“当时大约有七八十人来到我村,我家就住了20多名红军。”福石岭村一位老人曾亲眼看到标语刷上墙,“上世纪90年代,福石岭村的一间老屋的门板后面还能看见一些墨痕。”老村书记翁沛旺曾说:“塘源口乡靠近遂昌、福建,当年红军经常在这里活动。村里原有一名叫杨倪(音)的放牛青年后来就随挺进师当红军去了。”
记者在翁氏祠堂明显看见“红”字曾被改成“国”字的痕迹。据村民说,红军撤走后,国民党军队将“红”字刷掉改成“国”字,如此反复过3次。1949年后,当地农会刷去“国”字,又恢复了“红”字。1982年,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例证,福石岭红军标语被列为江山市文保单位。如今,其图片被做成展板就陈列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陈纪念馆。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江山80周年之际,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大陈纪念馆用一幅幅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战斗场景,一桩桩遵纪爱民的生动史实,表达了对长眠于仙霞岭下无数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重温了红军先遣队和挺进师的光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