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婺剧徽戏的传承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17.11.24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 徐聪琳 报道组 欧阳锡龙

  2016年12月中旬,第三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评审结果揭晓,龙游县被评为“传统戏剧特色县”。而在两年前,地处县城南端、灵山江畔的后田铺村就凭龙游徽戏,成为浙江省首批“传统戏剧特色村” 。

  易懂好学、雅俗共赏的婺剧徽戏,是这片土地引以为傲的艺术珍宝。明末清初流入至今,龙游婺剧徽戏尚保存着早期徽戏的老腔老调及其演唱特色。而在地方戏曲文化逐渐成为小众化文艺的当下,龙游又何以脱颖而出,成为衢州目前唯一的“传统戏剧特色县”呢?

  龙游后田铺村村民用婺剧特色元素装点自家庭院。

  一个人:走在不一样的传承道路上

  “小时候,浙江省婺剧团就在我家隔壁,每天都是热热闹闹的。”1968年出生的李昂在金华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从那些吹吹打打中,听到最初的世间繁华。

  回到家乡后,李昂进过民营婺剧团,学过大花脸,并四处收集关于龙游婺剧的资料。2007年,李昂登陆了新浪UC聊天室的“九州戏苑”板块。本是抱着好奇心“触电”网络直播的他,却发现板块中唯独没有婺剧。于是,在李昂的主导下,取名自金华八婺的“八婺剧场”诞生了,这是第一个在网络上由新浪官方管理的婺剧视频演唱房间。每天晚上,来自龙游、缙云、兰溪、建德等地的婺剧戏迷都会聚在聊天室,上传大师经典作品,交流自唱曲目。

  “聊天室不属于个人,也不存在你我,只有单纯热爱婺剧的心。”每年10月31日,天南地北的戏迷都会在各自的摄像镜头前,吹拉弹唱,庆祝剧场的成立。一年又一年,参与的人越来越多。2012年,李昂干脆担任晚会总导演,在缙云举办了线下晚会,同时进行网络直播。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也让李昂进一步思考起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

  早在2008年,李昂就在参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衢州滩簧》的录像拍摄工作时,接触到婺剧传承与创新的命题。他意识到,非遗保护的意义与重要性,想要为龙游婺剧徽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徽戏申遗了,能引起关注,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开发。”2011年,《婺剧徽戏》被列入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游县和金华市被确定为保护单位。

  与言传身教的老艺术家不同,李昂更看重传承谱系之外的东西。在他看来,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有艺术生存发展的土壤。在不同时代人的话语交锋中,新老观念的碰撞下,也隐藏着传统文化爆发的契机。因此,他利用新媒体,进行商业手段宣传,推动戏迷排练婺剧徽戏并对外公演……秉持着与众多传承人相同的守护与坚持,李昂独辟蹊径,走在不一样的传承道路上。

  一处村:记忆中的旧时光奏起了新篇章

  龙游县民营婺剧团演出婺剧《香罗带》。

  “龙游人喜欢徽戏,擅长演徽戏的龙游名伶很多。”1936年,后田铺村人周春生办起了“周春聚班”,以演徽戏为主,是典型的徽班。周春生的3个女儿周越先、周越桂、周越芗,是“周春聚班”的重要台柱。

  78岁的刘忠良依然健朗,“周氏三姐妹”是他的姑妈。“年纪大点的人都知道,以前村里天天有人练习唱大戏。”常年飘荡在后田铺村上空的一声一腔,对于那一代人来说,才是不折不扣的乡音。

  上世纪50年代,“周春聚班”走出龙游到衢州、金华,声名远扬。而喜欢婺剧的人也传开了这样一句老话:“七看八看,不如龙游花旦”。“在正月廿四这样的大日子,戏班还是会回村演大戏。”刘忠良说,当时很多人为了看一场“周春聚班”的戏,要跑十几二十里路。

  但当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以摧枯拉朽之势,奔涌而来时,后田铺村的婺剧声息也曾渐消。“老人想看戏就看电视,小朋友压根就不喜欢看了。”因此,村两委帮助村业余婺剧爱好者组建婺剧坐唱班时,刘忠良拿起荒了许多年的二胡,心里五味杂陈。为纪念“周春聚班”,坐唱班起名新“春聚”,“都怕演不好,砸了老招牌,所以经常排戏练。”

  此外,村里新注册成立民营艺术表演团体“龙游县兴龙婺剧团”也活跃于衢州、金华、建德等地区的婺剧舞台上,每年在各地村镇演出350场以上,从业演员40多人。

  “还是要为婺剧艺术传承多培养人才。”2014年,年迈的周越桂回到后田铺村,找寻记忆中抹不去的那缕乡愁,并向村文化礼堂建设捐赠了一批重要资料。次年,在新落成的文化礼堂里,鼓乐阵阵,后田铺的“梨园梦”似乎伸着懒腰,醒了过来。从此,村民们一有空闲便会聚集到文化礼堂内,亮起嗓子唱上一段婺剧。村坐唱班固定每周两次的演出已成为习俗,甚至引来兰溪、遂昌等邻县爱好者慕名前来交流切磋。

  如今,在后田铺村,随时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婺剧徽戏的气息:村口的墙画展示着《雪里梅》《百寿图》《白门楼》等经典婺剧曲目;村民在庭院中装点了脸谱、鼓等婺剧特色元素;融入婺剧腔调的村歌《美哉·后田铺》也成了村民的手机铃声……积跬步以至千里,也许正是这些细微平凡的举动,催动人们记忆中的旧时光奏起了新篇章。

  一座城:百姓心里有戏,它就有发展的希望

  四省通衢汇龙游,得天独厚的交通,以及良好的历史机遇,推动龙游商帮在明中叶至清中期异军突起。“商路即戏路”,徽商和龙游商帮的商业贸易的繁华带动戏曲的繁盛。时光流逝,冲淡了龙游商帮创立的辉煌业绩,但戏剧却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的语言吸引着一代代观众。龙游婺剧在解放前后一度十分兴盛,民办婺剧团迭出,创立了丰富的曲目和曲牌,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名伶。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老百姓的日常活动是营造戏剧氛围的关键。”龙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负责人吴建国表示,后田铺村的经历可算婺剧在龙游变化发展的缩影。如今,像后田铺村这样的民间坐唱班,在全县已有30多家。强烈粗犷的锣鼓声也常常从校园、公园、乡道边传出,又融于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成为龙游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今年,龙游先后举办了“龙游县婺剧坐唱班大赛”、“《徽韵流芳》婺剧折子戏专场”、龙游县婺剧保护成果暨精品节目展演等活动。吴建国介绍,在2017年,龙游除了开展农民婺剧培训班,还要进行民营剧团剧目展演。“聚人气,有交流,才能进一步推动婺剧的传承发展。只要百姓心里有戏,它就有发展的希望。”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