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城

发布时间: 2015.03.16   来源:超级管理员

编者按:去年11月下旬,来自全国的知名作家一行十余人来到衢州参加“最美衢州”采风活动。他们先后参观了衢州各县市区,用生花妙笔勾勒着衢州的秀美风光与人文底蕴。无论是恢弘的根宫佛国还是神秘的龙游石窟,无论是徘徊在廿八都迷宫般的鹅卵石小径,还是徜徉在落满金黄色银杏树叶的南宗孔氏家庙,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时时激发着采风团成员们高涨的创作热情。在此,橘颂版在“作家笔下的衢州”专栏,连续刊载他们的美妙诗文。希望读者朋友透过这些凝聚在作家笔端的字字珠玑,寻找映照在他们心间的最美衢州。

  黄咏梅

  生于上世纪70年代,文学硕士,现任浙江文学院副院长。2002年开始小说创作。在《人民文学》《花城》《钟山》《收获》《十月》等杂志发表小说近百万字。多篇作品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小说选刊》等转载,并收入多种年度小说选本,部分获奖。14岁出版第一本诗集《少女的憧憬》,此后陆续出版小说《一本正经》《把梦想喂肥》《隐身登录》《少爷威威》。

  去年秋天,随作家采风团到衢州,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最美衢州”。当时,我就跟同去的几位作家说,真的很惭愧,在我的笔下,似乎已经不太懂得形容“美”。这是一个四处刷存在感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审丑”的时代,相对于“美”,人们似乎更被“丑陋”、“离奇”的东西所吸引并且记住。我们对“美”的描写,往往黔驴技穷,对于“美”的事物束手无策,或者说,一经写出就容易显得虚假。

  在衢州的一路上,边看风景,边访人情,我同时也在叩问自己——何以我们对“美”总是熟视无睹,何以我们的笔下竟然还原不出“美”?

  第一次见识衢州的美,它的存在就植根于我的记忆中,既有着一种形态的美,比如久已闻名的江郎山、廿八都、龙游石窟等旅游胜地,同时,也有着一种精神上的美,这是我更为看重的、衢州式的美。

  衢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800多年的历史所累积起来的人文环境,它的“城池”是很高的。我们站在柯城区那段保存下来的古城墙下,那天是阴天,天色跟城墙的颜色相似,街道熙攘的市声,仿佛被这砖墙所阻隔,无来由地安静了下来。我便是在这种内心的安静里,听到了大南门洞开的声音。城门是不在了,却留下了时光穿梭的拱形的形状。古城墙有的地方保留完整,有的地方却残缺。根据历史记载,城墙从唐朝始建,宋、元、明、清都有续修,到了现在,有些地方可见断壁、残砖,我猜,不是不能修葺,而是不愿,这里的人们,希望能在这些历史的筋骨里,看到祖先的不易,希望在往日的缝隙纹理中,看到今日的好。是的,今日的好,尽在这城墙下那些悠然而过的小日子里。历史,穿越衢州城而过,也是衢州人的家珍,如同廿八都那些古建筑的飞檐,翘首问苍天,虽无人回答,却以沉默坚固地指向过往。

  这里的人,珍惜在这片土地上所留下过的痕迹,无论功过,都以最大的善意待之,因为他们一向知道,善待历史,就是善待命运。在江山参观戴笠秘宅,这个地方相比任何纪念馆和博物馆都显得暧昧。当我走在戴笠机关算尽的家里,我的心里竟然感到了悲伤。这哪里像一个家宅?我参观过很多名人的旧居、故居,它们一一能呈现出名人的日常家居生活,他的童年、高堂、妻眷、邻里……这些跟普通人无异的日常生活,往往是一座名人故居最迷人的地方,也是一个名人最有温度之处。然而,在戴笠故居,我却感受不到这些生活的余温。他母亲长年供奉的神龛,是一道机关,母亲的化妆镜是一面侦查的秘密武器,甚至连窗前的那棵树,也要设计成“逃生树”……在通往卧室、岗哨的螺旋式暗道里,在精心布防的格局中,我感受到了一种逼仄的压抑,一种扭曲的变形。当我看到这些,我的立场悄然松懈,亦理解了衢州人为何在戴笠秘宅的门前,选用了章士钊的这副挽联:“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而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衢州人谈及历史,必提及廿八都。后来我才知道,廿八都是江山的一个古镇,到此游过的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回响,并不是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声。当我穿过古镇入口的廊桥珠坡桥,顿时被这世外般的景象所迷惑住了。这里,时光从来没有踏足过吗?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古巷中,时光只是蜻蜓点水地掠过去了一下,就连尘埃也站不稳脚跟。穿过一条条几米宽的窄巷子,路过一间间开着天井的四合院子,这里的一切都不是做旧的,而是人们在梦里做过的,难怪有人早就说过,这是一个“遗落在大山的梦”,而这梦境竟然是真实的存在。坐在窄街的一间茶舍里,透过雕花考究的花格窗,边品绿茶边吃一块铜锣糕,这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小资”了,殊不知道,这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常态,应该算是“小农”吧。

  在这个清净安宁的古镇里徜徉,实在难以想象,这个仅为60多平方公里的古镇,却是历来兵家所争夺的要地,因为它是由浙入闽的军事要道和唯一陆上官道,所谓“东南锁钥,入闽咽喉”。除了从地理位置还看出它当年的雄关漫道,关节重重,而那些刀枪剑戟的战争的声音,早已被湮灭,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叹息声,这一声声的叹息里,蕴含着难以言说的内容,既有对此地静美的惊叹,也有在此偷得安然的侥幸,既有对昔日峥嵘岁月的感怀,也有对当下浮生营役的羞惭……

  在我来廿八都之前,就有人对我说:“你肯定会喜欢上这个地方的。”是的,我喜欢这个地方,除了喜欢它世外桃源般的清与静之外,更喜欢它的自在。这个地方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宽容,给予人的世界是广阔的。如同它向世人敞开的怀抱,温暖、良善。这是此处一贯的传承。历来,这个小小的廿八都古镇,是个南北交融的地方,在战乱频仍的时候,由于这里四面关隘相守,很少受战乱影响,再加上商业繁荣发达,所以,很多外来人,不论等级、贫贱,亦没有门第宗族的偏见,一旦到了此地,他们就能找到自己的栖身方式,便不肯离去,纷纷在此定居。据统计,廿八都是迄今发现唯一有百家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镇,值得尊敬的是,这些移民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大多修有族谱,他们的子孙后代都知道自己的来历,正因此,这里的故事很多,坐在饭铺茶舍,看到一个远去的背影,故事便会被这背影拉得长长的,而讲述者和听讲者,一时间,竟然忘记了此夕何夕,此处何处。

  我跟同行的作家说,衢州人很幸福,他们懂得,这安详美好的日子,是从历史的手中“夺”得的时光,因此他们满足,珍惜、善待自己同时善待他人。对于在衢州生活的人来说,对这些历史痕迹最好的修葺和维护,就是在精神上修葺和维护。衢州是个道德高地,孔子的南宗家庙就坐落在柯城区,是孔子的第二故乡。这里的人从小与德为邻,固然视人的美德为最完整的美。衢州作协主席许彤向我介绍,一直以来,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倡“最美”,从最美的一个人,到最美的一群人、最美的一座城。“美”是衢州的魂,而魂是无处不在的,它不需要任何吸引人眼球的招数和技法来“刷存在感”,它是这里的水和空气,与城同在。在此次采风的行程中,主办方特意安排我们与衢州“最美医生”、“最美教师”、 “最美村官”等这些被老百姓推选出来的“最美衢州人”进行交流对话。他们之所以成为“最美”的人物,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他们总是在为他人着想,“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他们把芬芳的美传递给了他人。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多次听他们在说类似的话:“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算不算美,但我知道,我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到他人,自己心里觉得美滋滋的。”这是美的另一种含义——对于他们来说,美就是日常,美是他们在太阳底下寻找到的欢乐。我曾经读到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辛的一句话:“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得来的,却具有一些普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这句话与衢州人对“美”的理解和践行不谋而合,这同样是衢州这座美的城给予我的新启示。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