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 以文化物 以文惠民——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面观

发布时间: 2014.05.30   来源:超级管理员

加油·受益

  2005年,我市购置了一辆送戏演出的专用车,“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应运而生。一晃数年,这辆长达14米的大篷车,在狭窄弯绕的山路村道间通行无阻。村民翘首以待的高涨热情,可以融化所有阻碍,让大篷车顺利抵达。开化县苏庄镇茗川村,大篷车因道路狭窄前轮陷进水沟,村民汪泽标得知后二话不说,喊人拆了自家小木屋,为车子腾出进退空间。

  衢州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的班底主要来自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这半个月,他们正忙着送婺剧进农村文化礼堂,共4个村,每个村4天,7场大戏7场小戏。

  “演一场不过瘾,两场不够多,最好演3天,农村唱戏的规矩,是连演4天。”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主任严洪福说,送戏到文化礼堂结束后,大篷车将开往全市各地进行综艺巡演。

  2013年,我市流动“文化加油站”工作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的批示肯定。我市的“文化加油站”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流动性平台,建立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流动文化服务网络,因地制宜开展面向农村和特殊群体的流动服务,让优质的文化资源流向难以享受固定文化服务的地区和人群,为他们提供文化服务,使之成为流动在老百姓身边的、服务内容广泛的、灵活便捷的文化服务阵地。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剧团、电影公司、青少年宫等单位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主观能动性,盘活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人力和智力资源,进入流动文化服务领域,建成“流动大篷车”、“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流动博物馆”、“流动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流动服务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拳头项目和服务方式,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群体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形势和中心工作需要,指导各服务主体创作新产品、提供新服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助推中心工作。

  据统计,常年活跃在衢州基层的“文化加油站”每年赴基层送书10万册、送戏1000场、送电影2万场、送培训辅导120次、送讲座送展览150期以上,累计受益群众达300多万人次。

  

  授鱼·授渔

  在落实“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服务要求的同时,我市尤为重视“送”“种”之间的“田间操作”、“精耕细作”,从基层文化的培育,到发展、结果、到产业化,予以“产业链”式的流动服务,实现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的转变。并以“公益式加油”、“直通式加油”、“多元式加油”、“播种式加油”等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社会的共建共享。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城乡百姓不同的文化需求,衢州市文化馆和各县市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常年送摄影、文学、舞蹈、声乐、戏曲、排舞等免费培训项目,为村镇发掘特色文化,培育文艺骨干队伍,促进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市戏剧协会主席傅少程自2009年开始担任衢州市农家乐大篷车艺术团总导演以来,已担任了我市13所学校的艺术指导。

  “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起初,音乐、舞蹈表演几乎一窍不通。如常山五里小学,连续两年没有节目选上。但那些孩子的质朴与勤奋又深深地让人感动。”傅少程几番进五里小学,从剧本加工到唱腔、表演程式、服装等,她不遗余力地教导、帮助。果然,在全市婺剧进校园展演中,常山五里小学表演的节目获得了金奖。看到孩子们能表演得如此精彩,我市的婺剧老艺人高兴地说:“这下放心了,婺剧有来人啦!”

  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农民画已经成了这里的“金名片”。这片盛产橘子的土地,如今也盛产农民画师。随便走进一个农家小院,都有可能发现,几个橘箱一块门板拼成的画桌旁,有几个农民手执画笔,挥毫泼墨。

  从最初的十来个农民自己画着玩,到如今拥有500多人的农民画师协会,余东农民的画展办到了大城市,还办到了国外。而这些,都离不开文化馆的美术老师十余年来坚持每周到村里,为村民教授美术技艺,开展美术课程培训。

  农忙时下地干活,闲时拿起画笔,余东农民已经吃起了高端大气的“文化饭”。在文化馆干部的帮助指导下,村里不仅组建了126人的墙画创作团队,还传承保护了扎灯、竹编等特色手工艺,逐步形成文化产业一条龙发展,年产值达200多万元。

  

     婺剧进校园展演

 

  5月30日,“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将在我市举行。

  近些年来,我市对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非常重视,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推出了流动文化加油站等特色品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扎实推进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惠民,有力地推动了最美衢州、仁爱之城的建设。

  

大篷车送戏下乡

  5月16日,衢州文化志愿者联合会成立,文化志愿者现场认领文化微心愿 王飞摄

  开化县创新“流动电影大篷”服务模式

  市文化馆组织民工子女暑期文化夏令营

  (除署名图片外,本版图片由市文广局文艺处提供)

  有形·无形

  在江山大陈乡大陈村,70多岁的汪衍勤是村农家书屋的义务管理员,他将书屋打理得井井有条。书屋的3000多本图书,被整齐地分为21类,每类都做好标记。随着汪衍勤一声喊,孩子们奔向农家书屋的身影在小巷里出现,还有拿着借阅证迈着匆匆步伐的大人们。

  图书流动车旁,临时借阅台已经搭好,借书的村民和孩子围拢过来。有的询问,有的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手快的已经开始办借阅手续,还有人索性倚靠着借阅台认真阅读起来。

  这样的场景,图书馆工作人员再熟悉不过。他们开着满载书籍的图书流动车,穿梭于山乡村落之间,常常是哪里有集市哪里人多就停在哪里。流动车就像一根阅读接力棒,每个乡、村轮流接替,接力棒传到哪里,哪里就眼光摩挲书籍的一段光阴。

  除了送书下乡进村,流动图书馆还走进军营、看守所、留守儿童中心等一些特殊场所,并定期向各图书流动点配送各类报刊、农业技术信息资料及图书,开展定题定点送展览、解答信息咨询等延伸服务。

  书有形,知识无形。以有形载体,普及推广无形的知识文化,激发农民群众探索求知的热情。同样,“流动博物馆”也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这样的作用。

  礼贤江山龙骨骼化石,国家一级文物“金娃娃”、玉兔形镇纸、荷叶杯……衢州市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汪萍,一张张翻着幻灯片,将衢州市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一一展示给柯城区航埠镇中心小学的孩子。

  当“流动博物馆”在十里丰监狱展出后,一封来自大墙里的信寄到市博物馆社教部主任汪萍的手中:“我感到自己没有被这个世界遗忘,没有被这个世界抛弃,我会好好改造,争取出狱后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了推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近些年,市博物馆精心组织并引进了一系列图片展。“那些渴望求知的眼睛盯着你,那些留守儿童递过来的温暖的茶水,那拉着你衣角不松开的小手……每一次送展板下去,我都一次次被感动,然后我就恨不得把整个博物馆都搬到课堂。所以我们制作了多媒体,把市博物馆珍藏的精品、把家乡的历史文化、把我们浩大的中华文明一一讲解给他们听。”每讲到“流动博物馆”,汪萍都感慨万千。“那些偏远地方的孩子很认真,我讲解时,他们都纷纷做起笔记。”

流动·互动

  活动预告,预约栏,留言板……经过一次次测试,衢州流动文化加油站的网络平台,于今年4月正式上线。

  一个村(社区)一个用户名、密码,登录网站后,各地群众可以根据需求,预约市县文化单位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享受服务后,群众还可以像网购一样,对文化单位提供的服务作出评价。

  “预约栏”中,推出了演出、展览、讲座、培训、图书、电影等内容。如点击“《五女拜寿》预约”后,页面显示预约有效,日期截至2014年12月30日,服务区域是全市,由衢州市西安高腔传习所提供,同时留有联系电话和演出内容介绍。群众可以预约演出时间,还可以提出具体要求。

  网络平台点餐,文化部门按需配送服务,群众在网上作出满意度评价,管理部门对文化单位开展的服务进行绩效评估,衢州“流动文化加油站”开启全新的网络互动新模式。

  其实,在网络平台开通前,衢州就一直采用双向互动的按需配送模式,根据群众的喜好送去相应的文化服务。如农民熟悉的流动电影院,各地放映员每月都能收到最新下载的影片介绍和片库清单。放映队进村前,村民可以根据大家的喜好,预先点选好影片。

  去年开始,针对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和村落,我市组织开展送文化互动活动——征集留守儿童“文化微心愿”,并帮他们实现。看场儿童电影、学习民族舞蹈、想看一个展览、想要一个图书流动点、想要民乐器的培训……孩子们的“集体文化微心愿”,五花八门,但也都一一实现了。

  广大文艺志愿者积极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纷纷走进江山市大陈村、柯城区黄土岭村、衢江区六二村等,为当地文化礼堂创作书画作品、开展婺剧培训、捐赠图书等。不久前,《衢州市文化志愿者招募公告》发布,招募对象为“具有一定文化艺术才能,或热心文化事业,自愿奉献时间和精力,为文化事业繁荣、社会和谐发展无偿提供各种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团体”,把全市零散的志愿者整合起来,壮大服务力量,推动流动文化服务深入开展。

  

  公共·惠民

  在省级文化先进县、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的创建工作中,我市文化工作硕果累累。至今,我市共有3个县(市)获得“浙江省文化先进县”称号。常山县“欠发达地区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模式与机制研究”项目已通过评审,成为我市首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全市有柯城区荷花街道荷东苑社区、万田乡余家山头村等9个村(社区)获得“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称号。目前,全市已建成了1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我市《流动文化服务体系制度研究》课题研究已被文化部正式批准为2013—2014年度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立项课题。

  仅去年,我市先后举办了“婺剧进校园”展演赛、江山油画写生展、衢州市第四届美术新人新作展等活动30多次,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搭建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和宣传展示平台,营造了浓厚的文艺氛围。

  从2013年2月起,我市编制并向公众发放《衢州市文化惠民服务指南》。内容有多家单位面向公众的文化节庆、赛事、送戏(文艺演出)、送电影、送展览和免费文化培训等文化惠民活动安排。同时,我市策划开展“文化结亲”活动,包括“文化微心愿”、“文化老娘舅”、“文化志愿者”三大活动载体。

  2013年5月,我市组织了“最美衢州人”巡回报告团,报告团分赴全市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开展宣讲活动,扩大了“最美衢州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围绕“最美衢州”,我市还开展了“最美衢州”系列文化艺术节。

  通过流动“文化加油站”建设,使农村百姓,特别是偏远山区、弱势群体享受到了多种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充实。同时,流动“文化加油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达给基层群众,用先进的文化有效占领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在流动“文化加油站”长期的影响熏陶下,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了占祖亿、徐萌仙、汪衍君等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村基层最美人物,使“最美现象”从盆景演变成了风景,升华成了风尚,成为当之无愧的“道德高地”、众口相传的“最美源头”,推动了“仁爱之城,最美衢州”建设。(巫少飞陆冰凌)

  爱心流动图书馆走进柯城区华墅乡刘畈村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