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3.10 来源:超级管理员
品种繁多的开化古砚 由张晓宁收藏
500年前的那个春日,阳光明媚,桃花灼灼。回乡省亲的方豪,与开化的文人墨客们相聚于天香书院,吟诗作赋,挥洒丹青。开化砚所发之墨,化成了一幅春暖花开图。尽兴之余,方豪便为开化砚赋诗二首,其中一首这样写道:“一朵云,天上落。化为石,江水泊。谁发之,沙头阁。润笔资,净身香。举以归,叹力弱。为君珪,百夫作。顷刻闲,轻似鹤。山有辉,石有托。万千年,等崧岳……”
于是,才华横溢的方豪,将两首诗刻于开化石砚台上,赠予天香书院。然而时光荏苒,消逝了岁月,也销蚀了容颜。曾经的天香书院,现已无踪可寻,两方刻有方豪铭及诗的开化石砚台,也在40年前的那场文化运动中碎落尘埃,但它们却均以文字的方式存活于民国的《开化县志稿》,且被文人墨客口口相诵。
像方豪一样,当年的文人学士、书画家是甚爱开化砚的,他们将开化砚从民间访得,置于案头,用作研墨挥毫,相伴书画人生。“宁可三日不洗脸,不可一日不洗砚。”而当毛笔架于笔架时,他们又及时将开化砚清洗干净,日复一日保持开化砚“秀外慧中”的本性。
位列国砚前五位的开化砚,砚料分籽料和山料,籽料主要取材于汕滩溪流之中,千万年河水冲刷,天然随形,石质坚实细腻、温润如玉,石品多且色彩丰富,发墨不损笔锋,成砚十分大气。这也是开化砚与歙砚、端砚等四大名砚最不同的区别。明文震亨《长物志》载:“衢砚出衢州开化县,有极大者,色黑。”光绪《开化县志》也载:(开化石)出龙潭者细嫩,可刻文字,出马金者粗而脆。
开化古砚,有门字砚、一指砚、如意砚、荷叶砚、日月砚、抄手砚……品种数十种。精巧者,如唐代箕形砚,可握于掌间;壮观者,如明代的抄手双池砚,捧于双手仿佛托举着一份沉甸甸的古老文化。一方典型的八卦砚、无极砚,既体现了道家文化,也预示对时来运转的祈盼、人生清净无为的平淡心境;以圆润为主的元代素砚,简洁的线条,则盈盈地诉说着传统的工艺之美……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知识的兴起,弹丸之地的开化,曾经创下二十余所书院、213名进士的辉煌。正是这文化的繁盛,徐徐推动了开化砚文化的源源发展。当南宋的皇家画院在万松岭落脚,当擅写寒山行旅、疏林冷落的著名画家马远等人,让笔下的作品一改北地山水的面目,多了江南的秀丽温润时,江景房后裔、开化籍著名书画家江参,带着他的“石友”开化砚,带着他钟情诗书画的情怀,走进了宋室的文坛。
当改朝换代的战火再次平息,安居乐业在明代重现时,开化文化的发展随着大潮又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开化砚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那日,“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带着他的好友唐伯虎、文征明、周文宾,来到开化张湾乡探望外婆。探亲期间,四大才子在古镇华埠游玩,结识了开化著名的书画家时俨、徐文溥,且十分投缘。那些日子,相见恨晚的他们,就在华埠的社庙手持开化的抄手砚,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描绘山水,结下友谊。后来,为了纪念四大才子的到访,开化文人及百姓专门建了一个古代文化沙龙,取名“六社”。
日月更迭,随着当今文化的繁盛,历史上多次淡出人们视线的开化砚,如今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眼下,名砚故乡涌现了一批开化古砚的研究者与传承人。一块开化石材,在艺术的灵感下,一笔一画、一刻一划间,即延续着开化古砚质朴大方、平淡飘逸的风格,也书写着现代开化古砚的容颜。百福砚、天池砚、麒麟砚、鱼池砚、幽兰砚、陋室铭砚、荷塘月色砚……一方方或大或小的开化石砚,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充满天人合一的美感,再续“石友”的传奇,缓缓挥洒幅幅化不开的水墨眷恋图。
(林新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