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义与他的江山方言研究

发布时间: 2014.02.17   来源:超级管理员

     星换斗移,花开花落,泛舟于博大精深的方言海洋,跋涉在崎岖曲折的学术峰峦。酷暑,上身赤膊,下身短裤,冥思于简房陋室;严寒,身披羊皮大衣,腿裹薄被,双手敲击着电脑键盘。十年磨一剑,辛苦不寻常,已退休的市文化局原局长兼文联主席赵普义,用十年时间,成就了《江山方言》,续写了方言研究的传奇。
  为了准确地记录江山方言,赵普义潜心研究,编撰了64万余字的《江山方言》一书。该书以文化学的视角研究江山方言,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江山地域文化,破译了大量的江山方言语词,解说了大量的地域文化事象。

  书里构建了江山方言音系,设置了江山话拼音立案,揭示了江山方言的语音语法规律,收录了现在仍活跃在江山人口头的4489个单字、675个古语词、1291条熟语、俚语,以及2278个江山话特有的基本词汇,对江山方言的起源也作了阐述。除了方言外,该书还叙说了江山不少民风民俗和民间故事,阐述了江山人的品性,提出江山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措施建议。

  研究《江山方言》,缘自赵普义的一次投稿,而后激发了他研究的兴趣,并一发不可收。2003年上半年,非典大流行,全国上下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非典大战。年满53周岁的他,按政策退居“二线”,精力旺盛,时间富裕。当时,江山方言的研究掀起一个小热潮,因深有感触,他投了一篇《江山人是奄国人吗?》的稿件,刊登在停刊前的最后一份《江山日报》上,没想到从此以后,他走上了江山方言研究之路,且一研究就是十年。

  “我们”,在江山方言里称“俺”。谈起研究江山方言的初衷,赵普义说,就是因为“俺”字,一些专家推测江山人是从春秋时期的“奄国”迁过来的,江山人自称是“奄国人”,这种说法当时还相当盛行。“对这个说法我不认同,为了一探究竟,便开始走上了研究江山方言这条路。”赵普义笑称,这是让他研究江山方言的“导火线”。

  这一研究,赵普义发现,江山方言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元素,一些语音、词义就出自古汉语。如“说话”称“曰”,“吃”称“咥”,“闪电”称“霍闪”……《江山方言》考证记录的675个古语词,都能和古汉语对上号,这些词无论从词义上还是语音上,都经过严谨的考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客观确切地呈现了江山方言的存古面貌,也就从语言的本身,为江山方言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都说温州方言保存古汉语元素较多,现在看来,江山方言保存的古汉语元素并不比温州方言少”,赵普义说。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曹志耘教授主持编纂一套“中国方言文化典藏”丛书,全国选100个方言调查点。去年8月,浙江方言研究中心的浙师大王洪钟教授,经筛选、请示,确定江山为其中一个方言点。

  这十年来,赵普义没有节假日。每天从上午到深夜,除了中饭和晚饭,赵普义基本上都在伏案研究。家里人一开始看他这么辛苦不是很理解,但看到他如此坚持,研究成果也得到了认可,便也大力支持他了。

  方言说说容易,但要追溯其来源,研究方言本字,解释方言现象,工作量大到常人难以想像。其中牵涉到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逻辑学等,这些都要通晓,才能把方言准确“翻译”出来。

  江山方言的研究,让赵普义十来年都沉迷其中。虽然现在终于出了成果,但从茫然未知到得知答案的考证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有的词语考证会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比如前面提到的方言词“缺鹿山、尻不当”(近音)的考证,他三四年间经常冥思苦想。当一个词语没考证出来时,那种焦急、烦躁、苦闷别人难以体会。当然也有乐处,“当一个词语破译出来时,就像解出了一道方程题,有成就感”,赵普义说。

  “方言的存在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我们要发掘江山方言的文化宝藏,保护和传承好江山方言。”赵普义说,希望这本《江山方言》能发挥“字典”功能,供读者查阅。像“缺鹿山,尻不当”(近音)这类词的原始意义是什么,字怎么写,音怎么读,都能在《江山方言》中找到答案。同时,也希望这本书能发挥文化学的功能,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解读江山的许多地域文化。原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浙江大学教授、著名吴方言研究专家傅国通先生看到《江山方言》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它实实在在地展现了江山方言原生原态的全体面貌,可谓“五脏俱全、五体齐备、五官无缺”。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