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2.08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雕塑《一马当先》
曾填补浙江空白的“三彩马”
剪纸中的马
衢州画家朱利民油画《马》
市区新马路街景
天马:腾飞与力量
常山天马在唐初为常山镇巡检署,唐广德二年(764)始为县治。以后历经各个朝代的沿革变化,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南靖、北平二镇合并,称为天马镇。据毕建国考,“天马”有着腾飞和力量的意思,其来历当因县城西南隅之天马山而得名。据《常山县志》载:“天马山在县西南,其形如渴马饮泉,城环其颈,若缰绳然”,山北麓有“白龙双洞”,是古代常山十大名胜之一。
三衢以“马”命名的还有许多,如马王巷、白马山、马鞍山、石马山、马岭底等。而诸如东马路、旧马路,相传是旧时县太爷早上骑马绕城巡视之路。
马站底的荣辱
曾名状元坊的马站底,北起东武街,南达狮桥街。民国《衢县志》说:“马站底,相传宋留梦炎状元之马栈在此,站当作栈,通至状元坊。”关于留梦炎变节事元、间接促成文天祥之死的事,衢人多有备述。需要指出的是,文天祥在其代表诗作《为或人赋》中,不但提及了三衢烂柯山,还指出了烂柯山脚下的留梦炎应无颜见江东父老。果然,人称“两浙有留梦炎,两浙之羞也。”
“三彩马”
唐三彩是唐代三彩器的简称,主要产于西安、洛阳等北方地区,以黄、绿、褐三色最为常见,是盛唐最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三彩马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造型,造型也最为成功。遗憾的是:在浙江,三彩马的收藏一直是空白。一方面因为我省远离唐三彩产地;另一方面,三彩马体型较大,长途运输十分困难,故整个南方地区都很少发现。
1976年3月,原龙游寺后公社村民在村口小庙前挑土筑坝,这时有人发现泥土中夹杂着动物形状的彩色破陶片若干,请教了文物专家崔成实。崔成实仔细看后,一阵惊喜,这正是我省从未发现的三彩马。随后,大家陆续找到碎器,并发现了三彩马的出土地——一座唐代的墓冢。然而墓早已被盗,墓主身份及唐三彩如何从遥远的北方运到龙游的,至今仍是个谜。
现市博物馆珍藏的两件三彩马和一件三彩骆驼,就是当年一次填补空白的发现。两件三彩马剪鬃短尾、膘肥体壮、比例和谐,通高60厘米、长54厘米。身上的鞍、鞯、红缨、杏饰一一俱全,釉色富丽堂皇,折射出盛唐的气度。
此外,我市博物馆还珍藏着两件汉代的陶马,系1979年3月出土于龙游东华山汉墓。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人皆知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典出元代无名氏《争报恩》。可是流传于江山、常山一带的故事还有另一说法:
马力上京考试,半路病倒,穷困交加,幸好有地主路遥收留,照顾了他一段时间。后马力上京赶考,当上京城御史。这时恰巧路遥家遭火灾,倾家荡产,路遥无奈只能上京找马力帮忙。见面后马力丝毫不提帮忙之事,甚至把他关入牢内。几个月后,路遥戴铐扛枷还乡。回到老家后,只见自己原来的火烧屋基已盖起了高楼大厦,那些典卖掉的田产也回来了。押解他回乡的公差交给路遥一封密信,路遥才如梦初醒。
原来,朝中严嵩奸党横行,马力决心与奸党决一死斗,又恐大事累及路遥,故假装不认,暗地里早将路遥一家安排妥当。后来,路遥打开枷锁,里面有马力报恩之金条。路遥利用马力所赠金条,广结义士,联络反严势力,果然与马力一道,扳倒了严嵩。
三衢民间关于朱元璋等传说都涉及“马”,最著名的可能是宋代县丞张应麟跃马自沉中流以死,石室堰始定的传说,也因此石室堰又称白马堰。
相闻意气为君饮
在衢州民间宴席上,一般都要豁拳。豁拳也称划拳、猜拳、拇战。一般方法是:每次双方各伸出若干手指,同时迅速大声呼词,双方所伸指头总数与呼词数字一致为赢家。而呼“八”时,流传于衢州南乡都叫“八马”或“八匹马”。相传周穆王就是驾着八马到昆仑山与西王母相会的,两人在瑶池诗酒唱合,挺浪漫的。特别是呼“八马双杯”时,输者要饮酒两杯呢。
马灯戏
“跳竹马,唱采茶”。旧时三衢每逢新春佳节,马灯戏非常盛行。据我市音乐家黄吉士介绍,马灯戏与昆、京、豫等剧不同点主要在于:马灯戏载歌载舞、活泼轻松、诙谐风趣。
“竹马锣鼓响,三角戏开场”,三角班居然连行头箱都没有,更不要说有蟒、靠、裙、袍的服饰了,全副行头几乎都穿在了骑竹马的演员身上,简陋但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风味,其道白、唱词也非常口语化。浙西马灯戏的剧目主要有《卖棉纱》、《补碗》、《走广东》、《三戏白牡丹》、《卖草囤》等。
我市南区双港中部有一“马灯口”地名,当与马灯戏无关,此地旧名五葬地,这个片区大约因形似马镫而命名,“马镫”与“马灯”谐音。
三衢谚语中的马
三衢谚语、俗语中的马也有一些:
“牛筋马力”大抵比喻干活的辛劳。
“人要衣衫马要鞍”是说外表对人来说也很重要。
“出马枪”是对好显摆技艺之人的善意规劝。
“见人骑马屁股痒,骑上马背喊爹娘”是对喜欢凑热闹的规劝。
“庭院练不出千里马,闭门写不出好文章”是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可闭门造车之意。
三衢诗词中的马
诗词中的马既有乡贤赵抃“芝骈羽驾归何处”、程宿“马上人家谷雨前”、詹莱“卧龙跃马今何在”、郑永禧“碧蹄一蹶困重围”等,更有流寓三衢的文人墨客之“马”诗。
晚唐诗人罗隐留在三衢的诗大约有三首,均是寄给衢州刺史孙员外的,其中就有“燕恋雕梁马恋轩”。曾以“小溪泛尽却山行”(《三衢道中》)闻名的曾几在《喜闻天兵已临衢寇》中写道:“殿前兵马是真传”。曾四过三衢的陆游在衢州仙霞岭、招贤渡都曾留下“马”诗:“又骑羸马万山中”、“老马骨巉然”。南宋周必大过龙游余端礼祠时有诗:“沙堤望马蹄”。元代浙江儒学提举郑元祐在衢江上吟诗:“异日春风听马蹄”。明代《翠屏集》作者张以宁在登仙霞关时写道:“更欲昆仑散马蹄”。浙江巡按御史胡宗宪曾督师平倭于烂柯山,他在龙游翠光岩一带练兵时写道:“垂鞭倚马看兵渡”。明代叶其蕃在忠壮公徐徽言墓前题咏:“中原马革归魂远”。绍兴人王思任在《常山道中》写道:“溪行如策马”。愚山学派创始人施闰章在仙霞岭上写道:“马力尚可念”。清人陈至言过龙游追忆李之芳平定耿精忠叛乱时写诗:“草曾嘶甲马”。《瑜斋诗草》作者过仙霞岭时吟诗:“深秋鞍马来孤岭”。诸如此般涉及“马”的诗还有许多,最有名的可能是白居易的“浮石潭边停五马”。古代一般一乘四马,“五马”代指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