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文化荟萃

发布时间: 2014.02.13   来源:巫少飞 占剑 黄玲 柳锡松

儒家文化:大宗南渡 

  南宋建炎二年(1128),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率部分族人离开曲阜,南迁至江浙。建炎三年,金兵分两路对南宋王朝发动了全面进攻。为保护孔氏家族,孔端友率族人沿钱塘江而上,来到衢州。这支孔氏族人就在衢州住下来,衢州便成了孔子的“第二故乡”,史称“东南阙里”。 

  中国文化的命运与一个家族(孔氏)的迁徙同时融合并举。随着宋室南渡、孔氏迁徙,以关、洛为中心的北方理学,基本转移到以江浙荆湖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孔洙让爵”在南宗具有划时代意义:孔族从社会上层走向民间,开始肩负东南各省以程朱理学“化民为俗”的重任。之后的元代中国文化既袭程朱理学之框架,又融会诸家,下启明朝之“心学”。而清代,儒学从心学演进为实学,进而通向现代儒学。此时也是儒学教育思想和实践迅速演进、继续走在时代前列的阶段。

  尽管衢州从来没有成为儒学中心或其他流派的学术中心,但我们可以看到,孔氏南迁衢州后,朱熹的闽学、两陆的心学和吕祖谦为首的浙东学派,都如众星拱月般围绕在衢州左右。儒学大涛南渐,对整个南方政治文化都有深远影响。那“为天地立心”的儒家文化仍在三衢大地的深处涌动。 

  码头文化:衢州方言“码头鬼”、“码头主” 

  衢州话中有“码头鬼”、“码头主”,是形容小孩或青年人的,从另一侧面也表明衢州码头非常多。 

  据民国《衢县志》载,自衢城东北至城西,有青龙码头、浮石埠、德平埠、朝京埠、盐码头、常山码头、杀狗码头、柴埠头等。青龙码头在城东北三里余设有青龙亭,为历代过境大臣和新任官员专用码头;杀狗码头为江山、开化船只停靠及罪犯行刑之处;浮石埠、德平埠、中码头为渡船埠头;盐码头、常山码头、柴埠头为货物上下码头。 

  据邵子千著的《衢州交通志》载,衢城曾有古码头20余座。这些码头结构坚固,多为青条石、红砂石砌成,经历多次洪水,无倒塌损坏,是衢江航运的枢纽。 

  樟潭木排码头位于乌溪江与衢江汇流口子上,由上、中、下三大埠头组成,因沿边生长樟树、水位较深而名。樟潭木排码头系乌溪江流域放运木排的专用码头,清光绪年间已有人在此经营木料生意,至抗战胜利后,樟树潭木行多达30余家。 

  渔业文化:《癸辛杂识》有记载 

  宋代周密《癸辛杂识》中记载:“江州地处水滨,产鱼苗……夏皆取之出售,贩子辏集,多至建昌,次至福建、衢、婺。”证明早在700多年前,已有江西九江的鱼苗运至衢州。可见当时衢州的养鱼业已有一定规模,而且鱼贩已充分掌握长途运输鱼苗的技巧。信安湖段过去是衢州渔业文化的重要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江面上仍然可以看到“鱼鹰捕鱼”的传统捕捞方式。

  戏曲文化:戏曲大师李渔创作《连城璧》 

  咸淳《临安志》载:“衢俗信鬼神,好淫祀。”可见旧时衢州的酬神演戏活动极为兴旺。衢州是闽、浙、赣、皖四省的交通枢纽,各种戏曲剧种(高腔、昆腔、乱弹、徽戏等)纷纷流入,在此交汇杂陈,至明末清初已成为昆腔大本营。 

  正是衢州戏曲的繁盛,清初大戏剧家李渔溯游三衢。兰溪人李渔(1610—1680)是明末清初知识人的典型,既谈道学,又风流成性,在“乱世保命”中为世人留下了风月十种曲。由于水路交通方便,李渔经常往返衢州,在衢州了解了不少戏曲班社活动,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顺治八年(1651)后,李渔写了拟话本小说《无声戏初集》,后改名《连城璧》。《连城璧》第一回《谭玉楚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的素材就来源于衢州。其中的地名,经考释,有“烂柯山”、“九龙湖”等。其故事发生的“杨村坞”,当在今天柯城区后川祝、十五里、田后一带,而李渔笔下的刘绛仙、刘藐姑等均出自于晏公庙附近的今柯城区四都刘、下刘一带。诸如“这边女旦极多,演的都是台戏”的描写也很多,而李渔笔下的大班“舞霓班”和小班“玉笋班”是明末清初衢州高腔班的缩影。 

  孝道文化:钱江两岸遍周王 

  孝子周雄(1188—1211),字仲伟,杭州新城县(今富阳)渌渚人。幼年时,周雄随做生意的父亲来到衢州,与孔子第51世孙、衍圣公孔文远同窗读书,相交甚密。相传周雄长大后继承父业常行商于衢、婺间,也许是因为父亲的早逝,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嘉定四年(1211),因母亲重病,24岁的周雄前往江西婺源县五显圣王庙祈祷。归途乘船回衢,闻知母亲的死讯,当即仰天捶胸一恸而绝,其尸僵立舟中不倒。孔文远感其诚孝,于是为他漆身塑像、捐地立庙祭祀,四方百姓前来祈祷无不应验。 

  周雄死后,历代屡有封赠,到了明代还被加封为宣灵王,此后其庙宇遍及钱塘江两岸,成为水上人家的保护神。到了清代,周雄又作为潮神陪祭海宁海神庙,其后浙、皖、赣、苏的许多城市都先后建有周王庙。 

  我市的周王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现存面积853平方米,是观赏和研究我国江南地区古建筑的典型实物资料,也是儒家“孝行天下”的道德律令承载处。 

  诗词文化:文人雅士题咏不断 

  据刘国庆、陈定謇编著的《信安湖诗选》,历代题咏信安湖一带的诗词至少有218首。其中唐有10首,宋有22首,明有17首。这里略析一首唐代朱庆馀《送祝秀才归衢州》的诗: 

  旧隐縠溪上,忆归年已深。学徒花下别,乡路雪边寻。 

  骑吏陪春赏,江僧伴晚吟。高科如在意,当自惜光阴。 

  诗中的縠溪,通作瀫水,衢江之旧称,据说系以水萦迴如瀫纹而得名,《前汉书·地理志》云:“太末瀫水东北至钱塘入海。”衢江又称衢港、西溪、信安江,上起衢州市常山港、江山港合流的双港口,下迄兰溪市西南横山纳金华江接兰江,是衢州的母亲河,也是钱塘江的主流。现“信安湖”当为“瀫水”中的一段。朱庆馀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名声大震,而《送祝秀才归衢州》,一片与人为善的惓惓之心,谆谆之言,亦深为人道。 

  从罗隐的“每泊孤舟即有情”到韦庄的“千山红树万山云”;从张可久的《中吕·红绣鞋·三衢道中》到李渔的《衢州返棹》;从白居易13岁涉衢到陆游84岁来衢,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三衢。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