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何处寻桂子

发布时间: 2016.11.02   来源:超级管理员

灼尔

  我们都说,名贵。名而不贵实在是一件难得的事情。而桂花,名而不贵到了连我的故城衢州都能遍地栽植、并以其为市花的地步。

  在那座小城里,桂花是那样多见,以至于秋风方起、秋凉未至的时节,几乎所有的楼宇、街巷都浸泡在了金黄色的幽香之中,究竟是这一本的味道还是另一本,无从分晓。随手一折,便是一束深情的礼物,不管是赠予他人还是留给自己,皆是一件万分惬意的事情。

  印象深刻的是,小学时候外婆亲手做的桂花糖——不是一块一块的那种糖果,而是类似于膏的流体。

  忘记是哪一天,外婆带回家一把桂花。用水浸洗淘净后沥干,满满铺在一玻璃罐白糖的上面,然后旋紧盖子,放在冰箱里。彼时我年少无心,没几天就完全忘记了这档子事儿。到了深秋入冬的时候,秋风换成了寒风,秋衣换成了棉袄,早餐却还是老样子:腾腾着蒸汽的自磨豆浆、鸡蛋和楼下包子铺的热馒头。这天我照常吃了鸡蛋,正要开吃馒头时,外婆转头从冰箱里拿出了那一小罐被我忘记的桂花糖。

  透过玻璃看,只见一粒粒桂花早已枯瘦黯朽成了桂花锈,而下面的白糖则变成了略略金黄的糖浆状。外婆用勺子舀了一勺桂花糖,浇在热馒头上,随着糖液缓缓流开,桂花的香气渐渐充满了小小客厅,仿佛初冬阴翳的浓云之下又溅起了金色的秋阳——于是那一整个十二月份,我的早餐都是芬芳明亮的,像桂花。

  只是到了下一个春夏之交,我们就搬离了那间小房子。年级升高,日子变快,好像一夜之间,就告别了那种能够看着桂花糖缓缓流开的生活。虽然如此,桂花还是在身边年年飘香,依然随处可见、触手可及,渐渐变得像空气。

  后来我隐约知道,成长的其中一个标志就是,觉得身边各种安稳如常的事物渐渐变得像空气。

  时间一下子到了高中时候。二中的林木异常繁盛,各种鸟兽虫鱼也乐此不疲地和穿行其间的人们打交道。百读不厌的是汪老师在高二时候送给我们班的二中植物档案。装帧排版得异常精美,其中有白玉兰,彼岸花,牡丹,栾树,木槿,棕榈……自然也有桂花。

  时常见到的一株桂花树,是在高一高二男生公寓正身楼南边的楼下。因为高中每天晚饭前都会风雨无阻地回寝室完成俯卧撑。比较不幸的是下雨天,因为我不会带伞——尤其是秋天的冷雨倾盆之时,经常是以身体劈开稠密的雨幕,来回教室、寝室和食堂之间。每每回到教室,人我都分不清我脸上挂的是汗水还是雨水。

  在这尺寸之地来来回回奔波了两年之久,那株开谢两度的桂树应该是那种坚持的见证者吧。不管是空气干湿凉热,还是雨滴砸落的力度,切肤的感受最后都会变成切肤的追忆。是念念不忘的桂花树,还是念念不忘的渡劫者,已经和编织在雨幕中的桂花香一样,彼此无从分晓。

  一直觉得,桂子与桂花,就形态本身来说,前者要贴切许多。“桂子”二字,极传神地言明桂花幼嫩娇小的体态,藏于叶腋的羞涩情态。桂子娇羞,以致即便其香溢全城,杭州的白居易还要说“山寺月中寻桂子”。现在想来,这个“寻”字实在是符合情理。

  如今身在长安,衣衫多寡,日子渐凉,寒露节前,秋风雨后,又来醉人的花香遍野。 看来长安无处不桂子。只是,长安何处寻桂子?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