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6.09 来源:超级管理员
雷健
那是我听到过的最动人的细节。
3月中旬,正是江南草长莺飞的季节,衢州市已是春满山乡。报名参加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的全国70余家报纸百名文化记者“走进最美衢州”采风活动时,有些许疑惑:敢自称“最美”的地方不多,既然敢自称“最美”,其中必有过人之处。果然。座谈会上,曾任衢江四小校长的马建红讲了这样两件事。
衢江四小是衢州市衢江区一所非常平常的小学。学校里有很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2011年11月10日,陈霞和姜文老师在晨检时发现有两姐弟没来上学。她们给两姐弟的母亲打电话,电话停机。她们不放心,又约上江忠红老师一起赶到两姐弟的家中,敲门没人应。他们又来到两姐弟母亲工作的商店询问。奇怪的是母亲也没来上班。他们一家是不是到父亲打工的外地去了?这种学生不辞而别的情况过去时有发生。不放心的他们又约上商店的店长继续寻找。
按理,老师们做到这一步已经尽到责任了。他们突然想到,家长电话停机,会不会是欠费?抱着一丝希望,他们给学生母亲的电话充值。电话终于打通,证实了教师们的想法,但却没人接。老师们预感到有什么事,坚持不懈地拨打电话。漫长的等待,持续的拨打,终于电话接通了,电话里传来学生母亲微弱的声音:我们在家,晕倒了。
凭着“无论你在哪里,都要找到你”的责任心,细心的老师们和女店长抓住电话停机这样一个小细节,把煤气中毒的一家三口救了回来。他们的事迹瞬时震撼衢州,感动浙江,传遍全国。后来,在报告会上,被救的弟弟哽咽着说,“如果没有老师,我爸爸将成为这世上最不幸的人”,令全场听众唏嘘不已。
也是在衢江四小,有一个“两元箱”,里面放了10多张一元的人民币。“两元箱”源自于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一件小事。学校的学生很多是外来民工的子女,大部分学生都是由家长接送。有一天放学很久后,一个学生来学校找到老师,要借两元钱乘公交车回家。老师一番询问,得知了缘由。这天,学生的家长有事,不能来接他,给了他两元钱要他自己坐公交回家。学生贪吃把钱买了零食。放学后学生本想走回家,无奈路途太远。在校园外踌躇半天,最后还是回到学校向老师借钱。这件小事触动了校长马建红。学生的习惯养成是由无数细小事情中浸润而成,这不正是个难得的细节吗?开初她要求每个老师,一旦有学生借乘车费,不要问原因,只问清学生姓名和所在班级,同时要求借钱的学生第二天必须将钱还回。
过了不久,在她的倡议下,学校设立了一个“两元箱”,里面放入15张面值一元的人民币。老师们告诉学生,这个“两元箱”专门为没有乘公交车路费的学生而设,学生可以自己去借取。学生要么向家长说明借钱原因,要么用父母给的零花钱还钱。“两元箱”设立开初,箱里的钱有所减少,时间一久,箱里的钱反而有所增加。原来有的学生在还钱时将自己的零花钱也放到了箱里,以帮助其他同学。这让马建红和老师们很欣慰,两元钱的路费是个很小的数目,“两元箱”也是个很不起眼的小事,却无形中培养起学生的诚信、节制力和关心他人的爱心。
学校教育做到这一步,可谓已得教育真味,教是引导,育是基础。马建红说:“我们学校没有大楼,我们也不是大师,但我们有大爱。”在我看来,衢江四小老师们的大爱在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然的话,陈霞等老师不可能从电话停机的细节中发现问题,也不可能有“两元箱”的设立。
四年前,衢州在全市开展“最美衢州人”活动,迄今已推出400多个感动衢州的平凡人物,他们职业不同,但却有一个相同之处,都有一颗大爱之心,都有感人至深的细节。
这种感人的细节还发生在我们采风记者身上。在开化采访根雕文化时,记者们趁午饭之际买了一些春茶。茶商事后发现多收了一位记者的钱,于是寻到记者采访的下一站退还了多收的钱。这让采风团的记者们很感慨:最美衢州,名不虚传!
细节本就平凡,甚至微不足道,但细节蕴藏情怀,细节彰显精神。衢州人正是从平凡的细节做起,四年前还只是盆景的“最美衢州人”,如今已成一道令衢州人骄傲的风景,而这风景会因为无数平凡动人的细节,终会成为一种风尚。
细节之美,美在衢州!
(本文原载于2015年4月17日四川日报15版“原上草”)
作者简介
雷健 生于1955年,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供职于四川日报,高级编辑,四川日报原编务总监。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大学兼职教授,新闻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