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像浙西】大溪边:望天祈水又一年

发布时间: 2014.07.08   来源:超级管理员

  舞龙祈水

 
 

  祠堂欢聚

  “咚咚咚咚!”两面大鼓轮起苍凉悠远的鼓点,在山谷里升腾起回音;六支先锋面对苍天齐鸣,像是在呼唤着什么。祈雨文升腾起乡民的梦想,朴素而自然,多少把先锋撑起生命的翘望,多少面彩旗招展着丰收的喜悦,一年一度,祈水的祝愿在峰峦云雾间萦绕,在“锄禾日当午”中践行。

  在那些涉水而行的日子里,一粒谷要跋涉多少岁月才能立在枝头;一片土地,要经历多少沧海桑田,才能将人与历史、现代与传统如此完美地融会在一起?农历五月十三,恰逢春播耕种前夕,在开化县大溪边乡大溪边村的大宗伯宗祠内,一年一度的祈水节活动如期举行。那些时而急促、时而深沉的鼓点,伴随着村中长者带着乡音的祝祷念白,构成了这片土地悠长而又醇厚的底色。

  祈水之庇护:

  祭天祈雨保平安

  水是祸,吞噬一切,人类关于水的最早记忆便是灾难。女娲补天,记载人类对水的恐惧;精卫填海,记录人类对水的仇恨。《尚书》里述五行时有“天一生水”之说,而后水生万物。说的是对水的崇拜。《书·大传》记载:“非水无以准万里之平,非水无以通道任重。”说的是对水的感恩。

  同时,水也是福,滋润万物,孵化生命。逐水而居,向来是人类的天性,“大溪边”这个名字,自古便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在大溪边流传的民谚中,至今还流传着一条:“十天不下雨,田里冒青烟,大雨下三天,山洪淹村边。”据开化县志记载:“康熙六年开化六都(现大溪边乡)大旱,田地裂,山树焦,河沟沽,牙不发,粒无收。村民成群结队,点香跪拜,舞龙祈水。”这是有史可考的大溪边祈水节的雏形。

  俗话说“九山半水半分田”,从地图上看,大溪边乡位于开化县城东北部,区域内山高地陡,地势落差大,逢暴雨成水灾,晴多了又成旱灾。在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年代里,村民只有祈求老天爷赐福于他们,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因此,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都要进行祈水活动,以求给他们带来好运,年复一年便形成了有着500多年历史积淀的乡土民俗活动——“祈水节”。

  在大溪边乡的传说里,“五月十三”还是“关公磨大刀日”。传说三国时的关云长,一生忠烈仁义,死后上天做了神仙,他忘不了伴随自己一生的青龙偃月大刀,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便要磨刀,一磨刀天便降雨,以解天下旱情,民间称这天为“关公磨刀日”。

  祈水仪式上,三位壮年村民敞头赤脚(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各持三柱香取火点燃,村中长者手捧卷书,用当地的土腔高声念念祈雨文:“水旱之灾,不以责吏,则以告神,为民司命。神不能当其事者,民不幸而罹其灾……一拜苍天在上,为民祈福!二拜神龙降雨,润我河山!三拜九州大地,万物不衰!”在大溪边人朴素的认知中,水是撑起生活的顶点,是生存的永恒起点。如今,这项有着500多年历史积淀的民俗活动已经入选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1月,大溪边乡也被冠以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

水之韵:

  行吟在传承民俗与现代护水之间

  “祈水节”期间,商人们搭棚设帐,摆摊吆喝,四乡八邻们也趁着这个机会逛逛庙会,走走亲戚,家家都会把来客当贵宾热情招待,山民的淳朴与热情,亘古如一。

  按照惯例,“祈水节”活动持续三天,舞龙祭祀仪式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在大溪边乡,村村都有舞龙的习俗,龙的种类也很丰富,墩南村的板凳龙、大溪边村的布龙、阳坑村的草龙、上安村的柳叶龙……这些千姿百态的“龙”,形成了大溪边乡特有的祈水文化符号。每到祈水节,村村都要派出一支舞龙队或者文艺表演队伍,每户派出一名男丁,拉着本村的舞龙队、舞狮队汇聚在一起,逶迤婉转而出,随着紧密的鼓点,肆意翻腾,呐喊声、叫喊声交织在这蓝蓝的天空下,簇簇的人群中,涟涟的水波间,似在祈求着一年的雨润丰收。对民间来说,舞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最好的宣泄方式。龙身腾跃,是一年丰收景象,旌旗飘扬,是乡民一辈子梦想,敲锣打鼓,盛装百姓饱满的汗珠,也盛装他们的快乐与幸福。

  如今的“祈水节”不仅是一次大型的民俗活动,更是当地政府和村两委积极组织村民开展水利建设的一个契机。作为开化治水行动的先行者,大溪边乡治水之路开展得如火如荼——各村纷纷组织村民筑坝修渠兴修水利,经过多年努力,大溪边乡已经由解放前灾难频发的偏远贫困山区,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村民富裕的美丽乡村;“祈水节”的意义也得到了升华,从单纯的民众祈水活动变成了一个展示大溪边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大溪边乡除了“祈水节”活动之外,还有方田村的“三月三”毛令公纪念活动、墩南村的“六月六”庙会等。大溪边乡的“非遗”保护还走进了校园,走进了百年前的祠堂,静静叙述着村庄的变迁。

  过去的大溪边,十年九旱,乡民望眼欲穿,目光水洗过一样亮,虔诚的心里有种子萌芽的阵痛,有禾苗拔节的情韵,有谷粒灌浆的律动,有分蘖时的呢喃,如果仔细些,远处隐约传来收割的“刷刷”响声。如今的大溪边,乡民锣鸣开道,只因生命的一份期盼与等待,只为一场甘霖歌舞升平,只为一个百转千回的梦——那就让及时的雨来吧,跟着鼓点,跟着旌旗,跟着关帝爷雪亮的大刀!那就让清亮的水来吧,流经农地,流经乡村,流经每个人火热的心田!通讯员赖子记者徐丽文/摄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