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候习俗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衢州市档案局

      岁时节候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年初一",是传统的节日。家家户户贴春联,门口设香案置糕果,具香烛供神,以祈一岁平安。忌扫地、汲水、乞火并动针剪刀斧,禁止倾倒粪便污物。男女老幼,均穿新衫新履,成群结队去神庙景区烧香、游览,燃放爆竹。早晨,均以粽子、汤圆或年糕为食,糕取步步登高,汤圆取团圆之意。厂家停工休息,商店停止营业,仅少数服务性行业例外,人们相见拱手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利语。郊区农民成群结队进城游览活动或探亲访友。幼辈男女,对长辈行拜年之礼。解放以来,各文艺体育组织于节日之际举办各种比赛活动,以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80年代后"搓麻将"之风盛起,成为普遍的春节家庭消遣活动。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十四、十五两夜各为高潮。不论贫富,均以番薯粉和各种佐料作羹,或甜或咸,各随所好。元宵挂灯,历来已久。商家竞以猜灯谜助兴。猜中者得奖,兼作商业招徕手段。灯会持续四个晚上,农历十八结束。此俗于民国26年(1937)因日机空袭而停止。元宵灯谜,建国以来,由文化馆、工人文化宫继续举办。此夜,亦有滚龙、舞狮、花灯、放焰火等活动。
清明
也称寒食节,公历4月5日为节。习惯将4月5日至端午节均认作清明节候,此时间内,各家均备酒菜、青饼、青团或食饼,择日上山祭扫祖墓。学校组织春游、祭扫烈士墓等活动。民间有采菁草和以糯米粉制青团为寒食的习俗。旧时有清明折柳、戴柳帽和植树的习惯。
立夏
公历5月6日前后为立夏日,民间有煮食鸭蛋,尝青梅,饮烧酒等习俗,并以食饼为主食。俗称"醉夏"。是日并以大秤权人之轻重,以检验夏中之肥瘦。
端午
农历五月五日为节,又名端阳或重五。家家吃食饼、棕子,饮雄黄酒,用艾叶熏房子,门上挂菖蒲剑,谓可避邪。小儿胸前挂香袋并以烧酒和雄黄涂额上,或洒残沥于室隅壁角以除蚊虫蚤虱。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节。是日家备酒席庆节,晚上全家团聚,边食月饼边赏月,故亦称团圆节。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市上有重阳糕出售。糕以米粉、糖、栗、枣等制成,糕面上撒有红绿丝。
冬至
俗谓"冬至一阳生"预示春气已动,新春即将到来。建国前,家家祭祖。各姓宗祠中,更大规模设祭,杀猪宰羊,60岁以上之耆老,及有科名出身或学校毕业者,均得分胙肉。户户都以糯米粉制圆,外擂红糖豆沙粉,为祭祖先之食品,名曰"冬至圆"。民间还有以冬至测年夜气候的谚语:"干净冬至邋遢年",俗以冬至前后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晴,则主年夜雨,道路泥泞。又有"干冬湿年,湿冬干年"之说。
腊月
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民间称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旧时,有喝腊八粥的风俗。十二月二十四日家家均须送灶神,至除夕迎回。是日并进行大扫除。有"二十四掸篷壅,二十五送长工"之谚。腊月以后,农家以田事告成,商家以营业结束,均准备鸡豚等年货过年。
谢年
十二月年终,家家择日具牲醒、糕果之类,以祭百神。谓答谢一年之安,并祈来岁兴旺之意。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为除夕,又称除夜,是我国古老而隆重的节日。家家均备丰席祭祖,全家欢聚吃团圆饭。饭后并搁置臼磨,不再劳作。长辈向小孩子分发压岁钱。房中点燃双红烛,谓之"守岁烛"。家人达旦不眠"守岁"。并煮饭盛饭箩中,至新年蒸食之,取有余粮之意,名为"过年饭"。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