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岭古道:茶油飘香的经济命脉

发布时间: 2016.10.12   来源:超级管理员

谢章华

  绕岭古道,即今瑶岭古道,主要干道是指常山县新昌乡瑶岭村通往开化县林山乡钳口村,这条翻越千里岗岭的道路,也包括了新昌乡輶辂村、岩前村到开化钳口村的两条支道。

  绕岭古道,起于浙江省衢州市(府),终点至安徽省徽州府(今黄山市),是一条人们俗称“通徽大道”的一段。绕岭古道在芳村镇、新昌乡境内,全长约二十五千米。它是数百年来,徽商入常(山)进衢(州)通浙(江)的主要官道之一。

  世事轮回,风云变幻,绕岭古道如今也已失去了原有的容貌和功能,取代它的是从北京到台北(俗称黄衢南)的高速公路和村村相通的水泥马路。但古老的石阶路,高高的马头墙徽派建筑,依旧在古村落里时隐时现。古镇古村中,虽没有出过皇亲国戚、朝廷高官,却还有着“徽商”后代的身影。更值得关注的是,崇山峻岭间,千百年让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油茶林依旧茂盛……

  【一】

  常山,古称定阳县。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建县后至明代,开化一直为常山县管辖区。吴尾楚头的开化与古徽州山水相邻,绕岭古道横跨常山与开化两县交界的千里岗山岭,贯穿于浙江省油茶之乡芳村古镇与新昌乡主要村庄。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它还具有很重要的军事价值。千百年来,它像一条古老的纽带,飘动在这村村寨寨间,并串连起一个又一个动听的民间传说和真实故事。

  绕岭古道上的古民居,除以徽派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为主体的大户豪宅外,还有清康熙年间从闽、赣迁来的居民泥木结构住宅,现存主要有芳村古镇上的林家老宅和老街几个店辅,以及岩前村一批明代古宅和清代徽派古民居。

  古道上的凉亭,式样多种,有廊轩式、八角式、穹形、泥木结构猿门式等。有些由当地村民集资建造,有些由当地富绅行善积德建造,也有由国家军事安保需要建造的,最有特色是芳村水阁凉亭和瑶岭与开化交界的龙洞尖凉亭了。

  水阁凉亭始建明代,里街外河,拱门三层四角。以前是古镇商家进出货物的古城门,门口就是芳村前溪。这里有一景,叫“前溪帆影”,顾名思义,这里是最繁忙的码头埠子。亭侧还建有一个水碓,也是舂米兼榨油坊,水碓现已拆,但还留有木榨榨油坊。

  绕岭古道遗迹

  【二】

  “徐姓劈地余辈光大郑曾吴等众姓一心和谐,龙洞喷泉凤山舞风青山环抱两溪一湖人杰地灵。”瑶岭村口有一座新建的仿古牌坊式大门,门两边的这副楹联,虽然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也不是很工整,但它却较贴切地透露了这个村的基本信息。

  瑶岭徐姓,也同常山所有徐姓一样,是本常山最早的居民,在明朝就从外村迁徙到此。村中余姓,也是明朝时在此定居。余姓始祖在安徽徽州歙县,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其它各姓,约在清朝年间相继迁入。

  在古道口,是徐姓家族居住,过去设有驿站,供来往行人歇脚,传递信息。水头处建有水碓一座,是村民榨山茶油、舂米、磨粉的作坊。

  山茶油榨油坊,是这条古道上一颗靓丽的明珠。《常山县志》记载:“芳村寿源、輶辂等村,宋末元初已大量开始种植油茶,明代中叶全县已普及。”因此,在绕岭古道上,以及邻村,都建有一两个水碓,以水为动力的榨油作坊。勤劳智慧的村民,利用水力舂米、磨粉、榨山茶油。他们还利用古道的便利交通,把茶油、烟草、茶叶、苎麻、木材、中草药等土特产挑出村外,运往衢州、徽州或更远的城市乡镇。

  绕岭古道沿线上蓬徐家、郭塘、葛畈、輶辂等村,都建有水碓榨油坊。至于附近邻村,榨油坊更是不计其数。由此可见,当年这条古道,是一条飘溢着茶油清香的经济命脉;是一条滴满了村民、商贩们勤劳汗水的徽衢大道。

  【三】

  当然,绕岭古道还是一条充满传奇故事的古道。

  相传,对坑村原来叫“戴坑”。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戴姓财主,财大气粗。这“戴坑”也是一方风水宝地。但是,据老辈人传说,这“戴坑”的风水,就是被村中这条将小村对半劈开的小溪葬送了的。“戴坑”不大,人口当时不足三百,良田不满百亩,西面是荒石山,只有东边是油茶山,所以戴家发如此家业确实也是不容易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戴财主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财迷。然而,戴财主发家之后,私欲膨胀,为富不仁。他常常带着成群的童仆骑马外出游玩,耀武扬威,又洋洋得意地说:“驴驮钥匙马驮人,谁能让我戴家贫?”

  芳村古镇还保留着一批古民居。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