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盖山之半

发布时间: 2016.06.13   来源:超级管理员

庄月江

  1995年11月3日晨,我与同事许彤、林伟民、陈国平从江山廿八都出发,想走一走徐霞客走过的路。廿八都镇政府为我们请来了一位向导。

  过廊桥后,对照一路上的山色溪流,以及被岁月与行人的脚板磨光了的山道卵石,我们确信是沿着徐霞客365年前留下的足迹攀登的:“遂越桥南行数十步,即由左小路登岭。三里以下,折而南,渡一溪,又三里,转入南坞,即浮盖山北麓村也;分溪错岭,竹木清幽,里号‘金竹’云。度木桥,由业纸者篱门入,取小级而登。初皆田畦高叠,渐渐直跻危崖。又五里,大石磊磊,棋布星罗,松竹与石争隙。已入胜地,竹深石转,中峙一庵,即白花岩也。僧指其后山绝顶,峦石甚奇。庵之右冈环转而左,为里山庵……”(《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后)》)

  虽然“业纸者”的造纸作坊早已无存,我们经过的山道与梯田,看到的清幽竹木与磊磊大石,和徐文描写的大致相仿。徐文中提及的“里号‘金竹’云”的小村庄,一直都叫金竹村。上世纪50年代改名“坚强村”。村子里老房子不少,但造起了许多用石块砌墙的新房子。村边山凹里有一个采石工地。棋布星罗的磊磊大石,正被石匠们用钢钎与大锤分解成元曲整的建筑材料。

  徐文中提到的“松竹与石争隙”景观,果然有,但目前更多的是“禾苗与石争隙”。初冬时节,稻子已经收割,山罗卜亦长出嫩绿的小苗。山坡上磊磊大石随处可见,有大如两三层楼的,有小如牛马驴羊的,或圆或方或不规则。此种景象,我在湘桂交界处看到过。在浮盖山上,石隙间虽只一平方米或更小块的土地,都种上了庄稼。在路边一块三角形的梯田里,我数了一下,只十五丛稻根!这样的梯田,要几百、甚至几千块才能凑足一亩呢。可见此地山农的勤劳与智慧。山道上,我们碰到过三四批掮毛竹下山投售的农民,其中有姑娘和大嫂,每人掮着八九十斤青竹下山;有一位中年人,掮的有一百六七十斤左右。我们与之问好,与之攀谈。他们祖祖辈辈住在山里,并没有什么怨言,都说苦是苦一点,但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

  在接近里山寺的地方,山道拐弯处,有打铁声传来。这是流动铁匠在为山农加工和修理农具。这个设置在农家天井边过道里的“袖珍”铁匠铺,真称得上因陋就简:一只旧谷箩里面糊上厚厚的黄泥权作炉灶,箩的底边开个小洞,以连接风箱鼓风,不烧煤,烧的是木炭。虽已初冬时节,一老二小三位铁匠都单衣单裤,还汗湿了一大片。

  我们的目的地是里山庵(现在叫里山寺)。到得寺里,不见和尚,只有一对老年夫妇住在那里,兼司庙之职。此庙虽小,香火却还旺盛。我们进庙不久,就有母女两人风尘仆仆到庙里进香。她俩是从福建浦城来的,说浦城人都相信里山寺的菩萨。庙里新雕的十八罗汉还未开光,雕工看上去还不错。

  里山寺侧有一块古碑。从碑文知,此庙乾隆年间建在此地,是东边不远处迁到这里重建的。原来的庙被火烧毁了。由此看来,当年徐霞客驻足休息过的里山庵,不是它。此庙1928年重修过,1984年又重修,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因当天要赶回衢州,只好到里山寺作罢。当时,浮盖山还是一座“处女山”,由於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专程去探胜寻幽者寥寥。 20年过去了,如今,浮盖山已经成为旅游胜地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