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记忆·古道]大岭背古道:处处是风景

发布时间: 2016.05.04   来源:超级管理员

吴渭明文/摄

大岭背古道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

  大岭背古道位于柯城区石梁镇境内,离衢州市区16公里,古道宽处有2米,窄处仅剩0.3米,始建于唐朝。古道南北走向,东自石梁镇塘公山背,经山头確、新塘底,翻过大岭背,西到小沟村,然后从小沟村开始分道,一条通往大俱源、常山方向,一条通往沟溪乡碗窑方向。目前,自塘公山背至新塘底路段因道路改造古道已被毁掉,从新塘底至小沟这段即大岭背除少部分路段被洪水冲毁,还有2.5公里保存较好。

  大岭背,古名桃花岭,南北走向,东西两侧悬崖峭壁,山顶平坦,原建有营寨城门城墙,因年代久远,加之风吹雨浊部分已倒塌,尚存城墙高6米、墙厚5.6米,长47.6米,隘口净垮2.6米。据史料记载:唐乾符五年(878),黄巢义军进入浙西后选定营盘山作为宿营地。为防止唐军突袭,黄巢义军在大岭背隘口上建筑起这道寨墙城垣和寨门,使其与岭背上的悬崖峭壁构成险要的地势,成为易守难攻的关隘。现城门城墙遗址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岭背左侧有一座山,山体是一座古泻湖状,四周是火山岩组成的悬崖峭壁,呈环状封闭形状,崖壁高度在20米到30米之间,沟深谷邃,石壁内侧山顶平旷,山顶中腹平坦广阔,面积近一平方公里。因黄巢义军在此安营扎寨,故名营盘。据老人回忆,抗日战争期间,营盘山驻有国民党部队三个营,他们与驻守在下村东山的日本鬼子发生多次激战,虽然伤亡惨重,但把日军堵在大岭背下。

  大岭背山凹处,除尚存黄巢军以山石垒成的营寨城门城墙。城门左边,还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古庙,相传为东晋时初建,名万寿庵,也叫将军庙,俗称大岭背庙。此庙五开间,前后两进,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历经千年风雨,古庙破损严重,现存建筑为清末民国初年修葺。

  据相关史料记载,以前的大岭背古道与仙霞古道是相连接的,黄巢起义军是从这里出发开赴江山,才有后来的开山劈路七百里直取福建的壮举。大岭背东侧岭下有个叫黄茶村,该村也因黄巢起义军在此扎营而得名。 大岭背这座横亘在东面的大山,因特殊地理位置,不仅成为古今军事战略要道,而且也是交道要道。千百年来,岭南方向的小沟、童家、大俱源等村庄,还有与这些村毗邻的常山人,进出这条5华里的山岭是怎么也绕不过的必经之路,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修建了一条机耕路,才让从这里进出的百姓少爬了这道岭。2012年开始,政府又拨款修建了第二条由水泥浇筑路面的新公路,并打通了一个长500多米的隧洞,从此,这里的人们出行更加方便。 千百年的风雨洗礼,当年人来人往的古道已渐渐地被人遗忘了,禅院香火也不如从前。如今,营盘山已难易听见昔日的嘶杀声,大岭背也只剩下墙体的残垣、部分倒塌的城门和古道上那斑驳的青石条。在时光的更迭中,它们象一个迟暮的老人,任凭风吹雨淋,默默地、孤零零地守望着山间,只有那长在营盘山上、古道旁的树木一天比一天更加茁壮和茂盛……

黄巢起义军以山石垒成的营寨城门城墙。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