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8.10 来源:超级管理员
文/黄良木 图/江巨忠
如今的三衢山已经是国家AAAA级景区,来到三衢山的游客,请你不要吝啬自己的脚步,往西边再走几步,那里就是充满诗意的悠悠古道——石姆岭。
古岭满眼的诗词
石姆岭,一条几公里的山岭,位于常山三衢山的西侧,大坞尖山北麓,周围的山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林与藤蔓相互交错,尽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象形石动物园”之称。在这充满人文气息的山岭上,岩石环立如人,形似孩子们簇拥着母亲,民间传说为大石头生小石头,故名“石姆岭”。
“女娲补天罢,化作山头石。灵踪尚宛然,晴云常五色。”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首以《石姆岭》为名的古诗。胸怀博大的女娲在此化身为石姆,正是“大地之母”的品德造化这片三衢之地,石姆岭的地名想必由此而得。创作这首古诗的作者名叫张弼(1425年—1487年),字汝弼,松江府华亭县人,有《东海集》存世。
与张弼同榜考中进士的就有常山县辉埠镇石岩自然村的郑昱。在那个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张弼随同学郑昱造访浙西名山——三衢山,心情想来也是愉悦的。在同道之中,还有官至礼部尚书的李杰(祖籍苏州),他边行边记,一口气写下了8首赞美三衢山的诗词,史称“桂岩八景诗”。其中描写“石姆岭”的诗活灵活现——“嵯峨石姥半参天,上有神祠不记年。但看晓来云气湿,霎时云雨满山川。”
从已有的史料看,嘉庆《常山县志》中郑铉的“石姆岭”诗最为有名——“曲曲洼流缓缓行,两涯怪石动吾情。景多琢句诗难就,山半斜阳又促程。”
古庙美丽的传说
苍翠欲滴的石姆岭旁,历史上有一座庙——古山庙,原有二进二厅,中堂设有寺王庙、童子公、茆令公,故也称作“茆令公祠”。
据《常山县志》载:明成化十年(1474),在上石姆岭至洞口自然村山岗上建有“茆令公祠”。茆令公系徐偃王将,每逢大旱之年,民众或地方官员就会上山进祠求雨,多有灵验。福建莆田知县王仲昭,来此求雨之后,有感而发:“石姆之山倚天际,地灵自会钟和气。薰蒸化作中山云,出岫氤氲含雨意。九重天上飞真龙,挥斥列缺鞭丰隆。欲沛甘霖苏海宇,云兮云兮而应从。”其实,即使当时不应验,或者过一段时间来雨,也是对期盼甘霖的当地百姓一种心灵慰藉。历史上,茆令公祠多次重修,上世纪60年代后全面倒塌。如今,残存瓦片、砖块等遗址,似乎在述说着古庙曾经的繁华。
石姆岭上,一座最高的山峰就是大尖山,海拔518.8米。村里的老人向我们讲述了这个不老的神话:古庙前面5座并列的山峰名叫“五子山”。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凯旋的将军,路经石姆岭时,由于山路崎岖,他不得不下马步行,不知不觉夜已深了,将军便在石姆岭古庙投宿。胜景留将军,不久,将军与石姆岭村的一位姑娘喜结良缘,数年后还生育了5个儿子。后来,将军接到朝廷旨令,毅然奔赴沙场,从此,善良的妻子天天爬上大尖山盼夫早归,将军的5个儿子也在大尖山对面肃立,天天对着山尖叫喊着:“我要爸爸。”他们喊着、叫着,大尖山也随之生着、长着,一直长到海拔518.8(谐音‘我要爸爸’)米。
如今,当人们来到石姆岭或者三衢山游玩时,依然可以看到齐齐排列的5座山头,当地人称他们为“五子山”或“五将军山”,那就是他们5兄弟的化身。
古祠淳朴的家风
据《石姆岭汪氏宗谱》记载,石姆岭村民最大的一支是汪氏,迄今已近930多年。汪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堂号为敬爱堂。
2012年,石姆岭村两委牵头,筹资40余万元,开工重修汪氏宗祠。已虫蛀霉烂的梁木及岌岌可危的墙体都予以更新,同年11月竣工。宗祠内仍放置原茆令公祠遗留下的古钟一口,并请来画师描摹汪氏祖宗画像,高悬“敬爱堂”书法牌匾。油光发亮的大柱上书有楹联一对:“恰自然功锦石林泉佳吉地,汇石姆德共济同舟泽后人”。如今的汪氏宗祠,以古朴厚重又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盛世修志,在汪氏宗祠建成之际,《石姆岭村志》的编纂也告尾声。可以说,宗祠谱牒相得益彰,家风传承源远流长。新编《石姆岭村志》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生活等多方面的记叙,反映时代的变迁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使村民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信心,更好地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添砖加瓦。
汪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