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喜亭:春风已改旧时路

发布时间: 2015.06.09   来源:超级管理员

李吉安

  旧时,衢州有所谓36条街72条巷之说。这些街巷大多在明清前就形成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可以看出几个特点:一是折射出衢州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如道前街、贡院巷、巡辖巷、宪司前,说明衢州是州府道台治署所在。二是体现了区位的重要,富有军事色彩,如营房弄、上营街、下营街、营门口、南营预备仓等,大马坊、马站底也应该属于这类。因为元代、清代军队擅长骑射,与养马有关的设施不少。三是能看出衢州水资源的丰富,街巷名带“水”及与水有关的特别多,如瀫宁巷、取水巷、东水巷、中河沿、西河沿、罗汉井、新桥街等。四是彰显地域经济特色,如打铁巷、酱坊巷、柴巷等。当然,还有一类是每个城市普遍具有的,就是以姓氏命名,如方家巷、江家巷、童家巷、陆家巷等,不一而足。

  四喜亭这个路名,历史并不长,得名却特别。四喜亭原称“柴埠头”,系江山来衢的船只停泊衢江沿岸的码头之一。清末到民国,衢州城边的衢江沿岸有青龙码头、浮石埠、德平埠、朝京埠、中码头、盐码头、常山码头、杀狗埠头等。那时,沿江一带,桅樯如林,其中柴埠头是最大的码头,从上游山区运来的一些柴炭、农副产品等要在这里上岸。民国二十三年(1934),浙赣铁路从衢州站向西延伸至此,铁路货运线建成,这里逐渐成了浙西货物专用线。这种繁忙情景,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据统计,1950年衢州市辖区内有木帆船2690艘,竹筏409对。因为货物要上下船,车辆要往来搬,这一带就逐渐形成了最早的城乡道路。

  四喜亭大约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1929年2月,杭江铁路杭州至江西玉山段工程发行债券。3月,开始测量,至1934年1月通车。据一些耄耋老人说,这期间,衢州水亭街中英药房(今黄衙弄口)张老板、衢州坊门街南货店王老板、裕成泰参行戴老板等4个老板买了4张债券,结果中奖1000大洋。4人一高兴,便一起喝了顿酒,花了一二十大洋。民间习俗,中奖要发彩头,否则不吉利。剩下的钱用到哪里去好呢?他们在酒宴上决定把余钱全部捐出。当时,衢江航运繁忙,特别是柴埠头的搬运工们,风吹日晒,石阶上下,肩挑背扛,异常辛苦。于是,他们决定在这里造一座亭子,让搬运工们栖身歇息,还可以避避风雨。因为钱是4个人中奖所得,而钱谁都“一见喜”,于是,他们就把这亭取名为“四喜亭”。从此,“四喜亭”也就成了从柴埠头通到礼贤街的路名了。

  新中国成立后,四喜亭周边先后建起了市航运公司、木材厂、米厂等单位。至1988年,道路长476米,宽6米。但是从礼贤街至衢江边直到柴埠头,在那段过往车辆很多的道路上,两边大多是沙石墙垣。偶尔能看见一些单位的厂门和厂内的宿舍,路上的行人大多数也是那些厂区的工人,绝少民居。上世纪90年代末,衢江航运萎缩,加上建设衢江防洪堤,四喜亭码头被拆除停用。一段时间,衢江上原有的各个码头,已没有停泊、装卸设施,港口中转、集散货物的功能基本丧失,少量物资、沙石料中转,完全靠自然岸坡简易装卸。而在之后的旧城改造中,四喜亭似乎失去了往昔的踪影。

  2004年9月,东起老城区,跨越衢江、严家淤,西至花园岗区九华山路,全长1742米的衢江大桥建成了。2010年,衢州市投入4亿多元资金,要重新开始打造衢州港(包括樟潭、四喜亭、叶家客运码头),四喜亭这一带面貌焕然一新。也许要不了多少年,站在衢江东岸当初四喜亭这个位置,你就能登船顺着已疏浚的衢江航道,去杭州观光旅游了! 

如今的四喜亭遗址并非昔日的货运码头,而是信安胡的游船码头。 汪加干摄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