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6.09 来源:超级管理员
巫少飞
衢州市区天后街21号(小西门东北角)有一幢明代建筑,这是衢州城区内仅存的明代民居建筑,在整个江南地带亦属罕见。
●“衢州市区唯一的明代民居”
这座明代民居整个建筑格局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属悬山顶。平面呈纵长方形,占地面积约300余平方米。自东而西依次为台门、前厅、后楹、小园、后楼(已毁),台门朝东,门内为小厢房。七檩硬山式,柱形上窄下宽。柱头卷杀,抱头梁卷曲饰花草雕刻。明间两缝为七檩前后廊式,次间用穿斗式。月梁断面矩形,两端单线鱼鳃纹,单步梁作鸱鱼状。梭柱,柱头卷杀,形柱础。
此建筑整体用材粗大,施用斗栱,为衢州城区唯一一座具有明代风格的民居建筑。它承载着丰富的民俗艺术,无论屋脊还是檐下的雕刻等,都具有社会学、建筑学、考古学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科学、美学的双重价值。
早在1992年的《关于申报衢州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报告》中就指出,这幢民居是“我市城区唯一具有明代风格的民居建筑。”2003年,由现任衢州市博物馆书记、馆长柴福有及衢州市博物馆副馆陈昌华等人组成的衢州市文物鉴定小组,再次鉴定此建筑为明代民居。此外,《衢州市志·文物》《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中也明确录入了“明代民居”的条目。
●“该古建筑在江南地区尤数难得”
在此明代民居现存建筑整体风貌的基础上,文史研究学者陈珲在建筑构件中还发现了许多唐宋的建筑风格。
屋面举折:前厅与抱厦厅堂的脊桁下施斗栱,而非立童柱,与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的山西南禅寺大佛殿的单檐歇山式屋顶相近。
梁架形制:前厅与和抱厦厅堂的山界梁和四界梁均为月梁,其高宽符合唐至宋初的2:1规范,且梁首之上及两肩均卷杀,与我国月梁最古实例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寺中的月梁相近。其形制与宋《营造法式》所规定的也基本相同。
柱子形制:民居的柱子均为圆木柱,在上部三分之一处卷杀为梭柱,柱顶紧杀为覆盆状,侧脚造和柱生起显著,步柱与廊柱之比为1:1.1,这些都颇具唐代风格。
斗栱施用:民居梁架结点用斗栱承重,且斗栱体量较大。其式样有瓜椤圆坐斗、寒梢栱、象鼻形栱、蒲鞋头、斗三升栱等。表现出了明以前乃至唐宋时风格。
施用叉手:古建筑史实例表明,明代以后已多不用叉手,但该建筑在前厅与抱厦厅堂之间所搭的草架上用了叉手承重,这明显是明代以前的迹象。
山面做法:据考证,宋代屋顶多为悬山顶或歇山顶,且抱厦厅堂两头梁架露明,自外可见,为典型的宋代形制。
柱础形制:柱础两重,方形石质柱础上置喇叭形石柱,式样古朴,具有明以前特征。
事实上,陈珲在考古报告中还举了许多的建筑特征,他曾深情地评价道:“这是衢州古城很重要的历史实物见证,是衢州古城最有价值并可称得上为‘当地一宝’的古建筑。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历史等文物价值,在江南地区尤属难得。”
●“明代民居绝不能拆”
如同一本古书,古老的建筑文化不一定融入现代日常生活中,但我们时常翻阅,它仍发挥着历史真实记录的功能,仍能寻觅到时间与空间的组合,并唤起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明代民居的产权人之一姜济庸,今年已76岁。他有一本专门的记录本,上面既有我市文物专家吴吉培、陈昌华的题字,也有普通的上海游客题字。2005年6月,新华社记者何柳曾在本子上写下:“黄昏时走进这所建筑,被它的年代所震动了。每一角的灰尘在我眼中都散发久远的神秘气息。多么希望几年后,再次踏足这里,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一切。”
当然,最重要的题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的题字:“这是一幢很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但年久失修,要很好地整修。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希望配合政府保护好衢州的古董。”阮仪三曾获“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他于2005年12月26日造访衢州时,看到了这幢明代民居便开始呼吁保护。
可作为衢州的“古董”,在2001年的拆迁中,有一家房开公司就想把姜济庸的房子拆了,后几经周折,终于保下来了。可是,房开公司把一根水泥电线杆移入了房墙内,致使房梁、屋栋、板壁暴露在外。十多年来风吹日晒,现房梁、屋栋、板壁等木结构处已有倾斜、腐蚀现象。
此外,明代民居的北边是尚未开发的空地,杂草、杂树丛生,致使房屋排水受阻。加上前段时间的冰雹,造成房屋多处漏水。另有部分树根一直延伸到墙体内,使房屋墙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每年,姜济庸、黄金兰夫妻都会请木工、泥工进行修理加固,可单靠两位老人显然力不从心。
姜济庸说,其父姜宗禹早年曾留学日本攻读土木建筑专业,在1957年购得此宅。姜宗禹极爱此古宅,临终郑重交待后人一定要保护好。
早在2001年3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郑孝燮、罗哲文两位古建筑专家来衢考察时,特别指出:“明代民居能保留到现在,在江南非常珍贵,绝不能拆,应该就地组织一个景点……”
古建筑见证了历史,传承着文化,是城市文明的记录,也是城市文化的底蕴,希望这座“江南珍粹”能切实得到保护。
阮仪三呼吁保护这座明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