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5.06 来源:超级管理员
陈曦
城市几经改造和发展,弄堂正在一条条地逐渐消失。但是,每一条弄堂的名字都被人们记了下来,县学塘边就是其中之一。
县学塘边位于古城的中部,整条弄堂呈南北走向,北起县学街,南至杨家巷。弄堂因为临近县学塘,所以就取名为“县学塘边”。然而,县学塘早在2003年就改建成了街心公园。如今,从人民医院这头向水亭门那头走去,不出多远便会看见一片掩隐在亭台绿树丛中的水面,这就是著名的县学塘了。很多不了解衢州的人也许会问:这池塘为什么叫作“县学塘”,一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池塘为什么会如此著名呢?
这个池塘其实是宋代时,西安县文庙(县学)前的水池,名曰“泮水”,当地人通俗地称之为县学塘。县学塘的出名,还因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第十一卷有一篇叫《衢州三怪》的小说,说的就是这里的故事。有一个叫张握仲的人在衢州服役,说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相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骇而奔,鬼亦遂去。然见之即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白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井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
这里讲的“白布怪”就是“衢州三怪”之一,它常常在这美丽的县学塘边作祟。《聊斋志异》把“衢州三怪”的故事昭告了天下。
衢州人知道白布怪的故事,当然不是读了《聊斋志异》才知道的,那是口说耳听,世代相传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孩,不像今天的孩子有那么多玩具,他们的童年是打玻璃弹子、甩折成三角形的香烟壳,或者就是听老人讲故事。县学塘边的小孩子还有一个地方可去,就是到塘边看大人们钓鱼。
那时的县学塘,水波粼粼,杨柳拂岸。每逢风和日丽,常常有人来到池塘边,垂下钓竿,撒下鱼饵,悠闲地抽着烟,注视着水面。也有些休闲的老人,搬一张小竹椅,坐到大柳树下,有看垂钓的、有摇着蒲扇天南地北地谈些老古话的。白布怪就从这些老古话里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来。当有些小孩子听了害怕时,老人们就会说:“怕啥?人啊,不要贪小便宜,白布好好地挂在那里,不去捡不就没事了?贪小往往失大啊!”这应该是乡土人文教育的好教材之一了。
现在,县学塘变成了街心公园,北岸造了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叫作“白练亭”。亭上悬挂着两副楹联,分别是“池畔捧读源头水,花径迎来丹桂香”“一卷聊斋名天下,三怪传奇出衢州”。附近立着县学塘碑,为全国著名书法家胡俊所书,石碑文字为著名画家余子安所题。这一切,无不体现出衢州历史文化之深厚。
位于市中心的县学塘边,现在成了市民休憩的好去处。 汪加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