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12.16 来源:超级管理员
陈曦
白果井曾名“解元巷”,位于市区,北起后街巷,南至南街,长78米,宽2米。小巷中间有一白果树,树边有一水井,以此得名。小巷虽小,却与民国《衢县志》的编纂者郑永禧有关。民国年间,他的家就在这里。
郑永禧(1866—1931),字渭川,号纬臣。他祖籍福建,清初先祖为避耿精忠之乱,迁至衢县。永禧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郑世鸿、祖父郑桂殿,皆是太学生。父亲郑锷,也以擅长文学著称。由于良好的家庭教养,加之天资聪颖,永禧7岁就能写简短的文章,10岁已能通读各种经史,12岁成为生员。他爱好古学经义,特别喜欢研究史学及金石文字。凡是涉及地方文献的资料,他都留意搜集。
光绪中叶,因受潘峰琴《两浙轩续录》的影响,永禧写出了《西安怀旧录》。该书可说是郑公修志的发端。光绪十九年(1893),他登上乡试副榜,二十三年再参加乡试,取得第一名,中了解元。正当他春风得意之时,衢州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教案。他因主办过团练而受牵连,被革去功名,并入了狱。辛亥革命后,他曾出任衢县参事及湖北省恩施县知事。
民国六年(1917)冬,永禧担任恩施县知事。其间,他撰写了《施州考古录》,并将它作为以后该县修志的资料保存下来。《施州考古录》不同于一般的考辨,不仅史论结合,而且富有文采。其中有很多篇什本身就是文史故事,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郑永禧回乡后,锐气不减,一心一意纂修《衢县志》。年已50有余的他,肩背行装,行进在乡间小路上。在搜集资料的5年时间里,其足迹踏遍了衢州的山山水水。凡街、市、坊、表、寺、庙、题额、衙署碑联、宗谱序跋,以及穷乡僻壤之木雕、石刻、断简、残匾等等都无不精心搜集。余绍宋在郑永禧先生的《墓志铭》中,叙述他采集资料之认真时说:“遇高而难辨者,或缘梯而上,以得其真。”表现了方志工作者固有的“持严、持实”的美德。由于郑永禧精心搜集资料,认真考证史料,他纂修的《衢县志》,补正了清嘉庆《西安县志》中一百十余条讹误。 1923年,郑永禧被聘为省议会秘书长,居住在杭州。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他白天忙于公务,夜间继以编写县志手稿。由于长期受眩目的电灯光和手电光的刺激,目力大损,最终导致双目失明。但郑永禧并没有因此倒下,他叫家人用木头做成方格模,左手摸格子方块,右手握铅笔继续作书。他还请余绍宋先生为书稿做校订工作。哪怕因辛劳过度而卧病在床时,他仍坚持向家人口授县志内容。经过这样顽强不息的十五个春秋,郑永禧终于完成了达三十卷、百余万言的《衢县志》手稿,同时也纂修了《姑蔑地理变迁考》、《衢州乡土卮言》、《烂柯山志》等史籍。著名方志学家余绍宋称赞郑永禧“自经义史籍以及金石文字,喜推究,不厌精详,凡涉及地方文献尤专心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