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堂厅:清廉的都御史王玑

发布时间: 2014.09.19   来源:超级管理员

  如今的都堂厅已不复旧貌。 汪加干摄

  李吉安  杨晓东

  2012年2月21日,北门街口,一座新修复的明代都御史王玑的牌坊矗立于街心。牌坊石质,双柱单间两层结构。中间顶楼檐下刻“恩荣”二字,次层书“都御史”,又书“嘉靖乙丑科进士王玑”。牌坊的基座,据说是两年前从北门街出土,已埋藏在地下四百多年了。而牌坊匾额和另外两块牌坊构件,则在“文革”中被拆去修了水库,于不久前寻归复位。

  这座牌坊牵涉着衢州城里一处名叫都堂厅的小巷,并在流传下一个“大头鬼”的故事。据说,有一大户人家的儿子,读书勤勉。一夕,少年内急,入园圃如厕。急切中,他持灯置于一处,一手仍执书苦读。正读得欢喜处,只听边上嘟嘟哝哝地说:都堂你好大的胆。少年一看,这才发现灯盏正好摆在一个小鬼头上。小鬼目光炯炯,头脸硕大。时少年未第,却磊落胆豪,嬉戏说称“小鬼”好大的头。

  此少年就是王玑。历史上的王玑生于明代中叶,是衢州府西安县(今衢州市柯城区)人,字在叔,号在庵。初慕理学家陈献章,后拜王阳明为师,治学笃实。嘉靖八年(1529)考取进士。任兵科给事中,上疏论时政。在任江西参议时,他发现上饶乐平县部分农户去浮梁(今景德镇)制作瓷器,途中发生被盗被杀之事。王玑查得实情后,先严惩祸首,然后又劝解农户回乡生产,发展农业。

  在调任山东按察副使时,王玑经常给学生讲学。他发现当地治安混乱,沿河有些人,常常驾驶小船进行抢劫,而被害人却没办法检举。于是王玑将周边的船家都编入了户籍,在渔船的尾部画上禽鸟加以识别,受害者可以根据这个进行指控。通过这一举措,那些盗贼纷纷落网,河道因此得到了安宁。

  后来,王玑又升任福建参政,进右佥都御史,并改任淮、徐、兖(今属江苏、山东等省)招抚营田使。其间所属的五府三州连年遭遇灾害,千里萧条。王玑节省开支,鼓励生产,使外出回乡生产的人数达到4.29多万,垦地80万亩。

  王玑晚年回到衢州休养,以礼律己,和蔼待人。曾言:“平生无过人处,惟出处分明,未尝屈身降志。”山阴王畿在《明在庵王公墓表》中称赞王玑:“平生惟讲学一事,以忠信为本,致良知为的,圣贤可。”

  明代各衙署的长官因在衙署的大堂上处理公务,所以一般都以堂官称之。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以及被派遣到外省带有这些兼衔的总督巡抚,均称“都堂”。王玑最后官至佥都御史,所以也称他为都堂,他住的房子,后人称都堂厅。以后这一带也起宅造楼,周围居住的人家也陆续多起来了,并形成了寻常巷陌。都堂厅也就成了小巷的名字。

  清至民国,小巷冷清荒芜。抗日战争时期,衢州遭日本鬼子破坏,都堂厅更显萧条。20世纪50年代初,都堂厅曲折约有百来米长,有小树绿草,竹林栅栏。前后三进院落是平房土瓦,中间有过厅,南北有翼房。走进小巷,路面中间铺石板,两边是小石子,足音跫然。1954年,下街74号成立了县建筑工程公司。1984年,公司发展,占地3万多平方米,都堂厅庭院逐渐缩小,部分成为衢建公司的锯木车间。这时,位于城北的都堂厅,南起县后巷,向东转北延伸,变成钳形,东面与忠烈庙前相通,长只有98米,宽1.5米,石板路。 上世纪90年代,衢州旧城改造,街衢拓建,处于城市中心区的都堂厅已逐渐被高楼环抱。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街道越来越宽敞,小巷却越发窄短了。站在历尽沧桑的都堂厅墙根,只见墙垣灰暗,淡黄青绿的苔花点点。这时,有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感觉会油然而生。当然,你仍能从都堂厅的寂寞中体会到一种地方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