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5.26 来源:超级管理员
水亭门古街区位于衢州城内西隅,北界新河沿、南至皂木巷、西临衢江、东至县西街,现存三街七巷。区域内散布着庙宇、宗祠、会馆、城楼等古迹及成片的传统民居,是衢州保留最完整、最能体现古城风貌的历史街区。衢州先贤、清代鸿儒徐之凯曾经写下:“夫天下未有不折中于古昔,而可以行之久远者也!”此言很好地提醒了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面对水亭门的过去,甚至于衢州的历史;又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过去,让古昔会面。
衢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铜金华,铁衢州”之说,说的就是衢州城墙之坚固。时至今日,衢州城墙已经失去了往昔的军事意义,而在民国初期的《衢县志》中言及:“城,所以盛民也。”意思是,利用城墙来凝聚衢州民心,众志成城,为衢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尽力,也就是凝聚衢州精神。
水亭门码头作为衢江航道上最重要的码头,自唐宋至明清,航道中千帆林立,沿江数里,货船、客船、渡船、花船、木排,沿江排列。千百年来,衢江不仅仅是单纯的水域,而且还是充满意义和张力的文化空间。
漂泊在衢江上的艄公和渔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以水为家,在水上构建起了物质和精神的家园;江边的“吊脚楼”,沿江而建,为船只提供给养,为商店联系货运,可谓水陆之间的桥梁。衢江花船中能歌善舞的艺伎,茶馆里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说书,衢江码头边上惩恶扬善的道情,为衢江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衢江岸边一溜排开的码头上,帆船林立,有前来浣洗的妇女、静坐的垂钓者、吆喝的小贩、忙碌的挑夫,还有中元节(七月半)“沿江竞放水灯,灿烂若星点”,悼念亡灵的场面……总之,衢江既有清道光举人郑桂东笔下“一叶扁舟夕照天”的恬静,也有乾隆太学生汪云溪于朝京门观水时所述“万顷狂澜欲拍天”的凶悍。可以说,衢江是一个充满生趣和诗意的空间。
从当时的《西安怀旧录》中《垂钓图》一诗,我们大致可以领略到水亭门外衢江清秋时节的别样美感:“远树寒烟古渡头,一竿深处碧潭秋。此中乐意君知否,点点苍波起白鸥。”
水亭门又称“朝京门”,是衢州保存最为完整的城门,目前还存有一段较长的城墙遗址。城墙上设有楼阁,古称“碧春楼”,是历代名流荟萃之地。清康熙年间,诗人周召曾留下“骚人重醉碧春楼”的诗句。后来,碧春楼在一场大火中烧毁。清光绪十六年(1890)暮春的一天,时任西安(即今衢州)知县的徐懋简经过朝京门进入衢城任职,他第一眼看到水亭门街区时的感受是:“弦歌四起,绣壤交错,行旅出于途,商贾集于市,百工技艺,各守其业,心窃喜之。”然而,窃喜之余,他立即感受到百姓要求重建水亭门城楼的强烈呼声。为顺应民意,在他主持下,碧春楼在光绪十七年(1891)又一次矗立在城头。《衢县志》这样记载落成当日的盛况:“落成是日,城乡士民,相与扶老携幼,观瞻叹赏。”
后来,徐懋简在一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登上城楼时的胸怀:“夫负笈者,当知所以培植之。荷锄而过者,当知所以慰劳之。帆樯之相接也,知何以保护之。衡宇之相望也,知何以辑绥之。酣舞而来者,吾知其乐也。疾蹙而告者,吾知其忧也。知其所当知,即所谓知西安县事者也。不知所当知,是别有所知者在也。后之登斯楼者,其知之否耶?”这些文字被刻在了碑上,碑文记载在《衢县志》里面。
江水滔滔,斯人已逝。不知道后人登临碧春楼,能不能有如此胸怀?(府山陈曦/文卫东/摄)
正在改造中的水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