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3.17 来源:超级管理员
开栏话:
衢州城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昔日古城里经纬纵横的一百四十多条弄堂,不仅是古城极其重要的文化符号,更是古城所积淀文化内涵的重要展示窗口。
可时至今日,在我们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当年的一百四十多条弄堂已所剩无几。我们为此觉得遗憾,也有一些伤感,但却从未失去担当。为了留住这些足以使衢州人引以为傲的弄堂记忆,我们责无旁贷,以此《穿越衢州弄堂》专栏,为今时今日的人们,补上“衢州弄堂”这一课。
在衢州人心目中,最早的宗教建筑莫过于天王塔了,它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几年之后,又在塔侧建了天王寺。那时,衢州城范围还小得很,大约限于府山一带。据现存最早的明弘治《衢州府志》记载:“今龟峰之城(峥嵘山东相连者曰龟峰)亦不知其初建,州人相传,先止土墙而已。”可以想象,在莽苍突兀的峰峦中,隐约有夯土而成的雉墙垛口,这就是最早的衢州城郭。不远处,瀫水(衢江)南来,绕城而东。在城郊旷野中,则是高耸凌云的天王塔了。
老衢州人说,先有天王塔后有天王寺,先有天王塔后有衢州城。看来,这话说得既对又不对。不错,天王寺是建于天王塔之后。衢州城呢,最早的子城遗址在府山,所以府山是衢州文明的发祥地,府山就是城垣。而到了北宋末,高至临当衢州的知州,重筑州城,辟有六门。这时城域扩大,天王塔由城外进入城中。衢州城就一直保留这种格局。从这一点去理解,又好像是塔在城先。天王塔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注视着衢州城的建立。
造塔建寺,香火鼎盛,于是就有了商市民居,旁边形成的这条悠长的弄堂就跟着沾了光。巷因塔得名。但明弘治《衢州府志·坊市》中记载的是“天王巷”,因为衢州方言“王”、“皇”不分,故“天王巷”讹称为“天皇巷”。久而久之习惯了,“天王巷”也就成了“天皇巷”。天皇巷南接水亭街,北界新河沿。因为新河沿在明代就开浚了,所以那时还有一座桥,这桥也叫做“天皇桥”。岁月悠久,沧海变成了桑田。城市一次一次地变迁,天皇桥不见了,天王寺的正殿也成了民居,最后天王寺只留下一块刻着“天王寺”三个字的石碑,让过往行人怀古凭吊。
2013年12月4日,作为旧时衢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天王塔遗址终于在时隔61年后重见天日,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为了保护这一珍贵遗址,市文物部门已于次日用塑料膜和沙土,对遗址进行了覆盖。
天皇巷有几处建筑,值得介绍。一是天妃宫。据《衢州市志》记载:原老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在县治西正义坊,朝京门(即水亭门)之南,为明代军卫漕船吏卒所建。说明这座建筑最初是漕运船只上的军士们所建。天后宫的天后是实有其人的,叫林默(又称林默娘)。她生于宋代,祖籍福建莆田,28岁去世,卒后显灵于海上。台湾、澎湖等地称之为“妈祖”,为海上航行的船员、渔民所祭祀。到了清嘉庆年间,闽商来衢,又在天皇巷重建新天后宫。为了区别,把原来那座叫老天后宫。新建的天后宫其实是福建会馆。建筑坐东朝西,面积六百多平方米,平面呈纵长方形,三进二明室,有南北二台门,大门券顶,上有“天后宫”石匾。大门内即前殿,再进为院,院南北有厢楼,院内石板铺地,中间有道通向正殿,正殿后第三进已拆除。大门对面有照壁一堵。算起来,这座建筑已经有二百多年了。
二是衢州人称之为“红楼”的建筑。这里曾经是国民党衢州保安大队司令徐子余的别墅,徐子余是衢州城关人。“红楼”外观质朴大方,内部用材用工却精致精良,因为墙色朱红,故称“红楼”。当时,“红楼”还有池沼花苑,它东连新驿巷,西接天皇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民居扩建,池沼水塘被填没了。
三是胜利戏院。民国时,衢州城内只有两家戏院,除了胜利戏院外,还有一家大同戏馆(在长竿街)。胜利戏院挨着“红楼”,它的建筑十分简陋,只是简单的木柱结构加上帐篷。但它却是当时衢城市民文化生活的一个场所。天妃宫屋脊上盘踞的双龙,天妃宫戏台上的重檐筒瓦,天妃宫石库门旁“风流千古铜琶铁板传泗水,日近西安鸾翔凤翥伴天妃”的楹联,都印证着衢州城的前世与今生。
(陈曦 秋桐/文 鲍卫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