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山中小记

发布时间: 2014.02.27   来源:刘美芳

冬日晴暖,与先生登山挖笋。

  清晨,推门而出,翠竹随风摇曳,空气清新,一种来自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那是儿时采猪草时常常闻到的清香。深呼吸,带着挖笋的工具,上山喽!

  简陋的石阶,那是山里人拉竹下山的路,竹子的划痕随处可见。山路狭窄处,用竹棍凌空铺设,一头搭在石阶上,一头扎在竹林间,远远看去,像是竹筏在竹海中穿游。

  风吹过竹林,“沙沙”响。先生寻着地上的裂缝,那是笋儿胀开泥土的痕迹。循着裂缝挖下去,一颗金黄的笋芽儿安静地卧在土里,小心地拨开周边的泥土,找到笋根,轻轻掰断。捧着这一颗半斤重的笋芽儿,如同揣着一位沉睡的婴儿。如果不是在这竹林深处,我无法想象,有一天,它会长成身边这笔直粗壮的参天毛竹。随同上山的小女豌豆,在草丛里扒拉着各种来不及谢幕的果实,红艳艳的“山妙”,蓝幽幽的“玛瑙果”,黑亮亮的“麦冬籽”,还有小松鼠爱吃的山毛榉,小姑娘的惊喜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挖了半晌,先生提议带小女喝点水。可是没有带水啊?先生神秘一笑,抱起小姑娘,穿过一小片竹林。一道清亮的山溪,水细细而流,遇到平缓的地方,积聚成小水洼,掬水送入口中,凉凉的,后背上微露的汗随即消伏。

  这小溪流源头在哪里呢?久晴无雨,这大山哪里来的水呢?小城的衢江便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小溪流汇聚而成的吧?大山,把自身脉管的养分输送给每一棵草木,输送给人类。

  我想起每年大年三十的傍晚,公公总会在门口对山的地方,摆上案台,放上猪头、洗净未开膛鸡鸭,贴上红纸绿柏,点燃香火,默默念着,表达对大山的谢意和尊敬。

  这曾经森林茂密的大山,被人类砍伐之后,又长出了满山的毛竹,一年又一年为人类提供了所需的空气、清泉、柴火、甚至钱财。可是人类呢?除了索取,回馈给大山什么了吗?记得给小豌豆读过一本绘本《爱心树》,讲述的是一棵苹果树和一位小男孩的故事,苹果树给了小男孩所有的东西,满足了小男孩成长中的许多愿望,最后一无所有时,还把树墩提供给已经垂老的“小男孩”休息。这多么像人类和大山的关系啊!大山,以包容的温情,洗去来自城市的征尘;大山,以源源不断的乳汁,滋养索求的人类;而我们真的需要像朴素的山民一样,以虔诚的心,向大山致敬,向大自然致敬。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