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12.03 来源:超级管理员
费家巷中的费家塘
费家巷位于衢州老城区上街西侧,全长272米,宽4米,铺筑水泥路,以清代大学士费淳之寓所位于此巷而得名。巷中至今还伫立着成片的清代民居。民居中的挑檐、牛腿等雕镂精美;屋畔的池塘波光粼粼,水碧似染……无不记载着几百年来,一份属于费家巷的辉煌与荣耀。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200年前流淌在刘禹锡诗里那些渗透着世事沧桑的风,吹到了费家巷12号费淳故居的那片黛瓦之间,却偏偏回旋成一阵明媚的杨柳轻风。在许多“老衢州”的记忆里,费家巷是一条很有“分量”的小巷——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位自清以来官位最高的衢州人,也就是清嘉庆年间的体仁阁大学士——费淳。
都说滚滚红尘,悠悠岁月,似乎只需一条小巷,一段残墙,一片瓦当,就能让人瞬间穿越时空。沿逼仄的弄堂拐进小巷,几幢并不高大的居民楼隔开了费家巷与衢州老城区最热闹的上、下街,楼房这边是历经百年风霜的古井旧宅,楼房那边是沧海桑田后的繁华街市。漫步在这条200多米长、仅4米宽的小巷间,让人不由试图从那些精致的窗花雀替、斑驳的墙面和那荡漾着碧波的费家塘间,轻轻打捞起属于一个朝代远去的背影。
明清两代,“大学士”的地位相当于宰相,因此,衢州百姓都称费淳故居为“宰相府”。费淳祖籍钱塘,早年随祖父费士桂来到衢州,就读于三衢学舍,从此定居在这里。乾隆二十八年(1763),费淳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到了嘉庆年间,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据清史载:“淳历官廉谨,为帝所重。”当年,费淳任太原知府时,得知民间水利诉讼多年未决,便命令部下按旧河道开渠,民田皆灌溉受益,因此,当地人特地建了座“费公桥”来纪念他。在任江苏巡抚时,费淳还曾因为天旱,为求雨跪在烈日下3日,百姓为此感动,纷纷绘图赋诗来歌颂这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后来,因为治理河道有功,嘉庆十一年(1806),费淳升迁至体仁阁大学士,年73而卒。
“从现在的费家巷2号到18号,原来都属于相府的,连费家塘都是宰相府花园里的荷塘,当年塘里还有一座凉亭呢!”88岁的老人陈雪琴已经在费家巷住了大半辈子,也听了一肚子关于宰相费淳的轶事:“传说相府老宅里面的门槛非常高,越高,说明地位越尊贵,这是规矩。屋里的柱子要两个人才能合抱,上面刻着费淳的真迹。听说费淳每年回乡省亲时,总要去费家巷附近的玄妙观里找一个老道士下棋。可惜解放后,道观就被拆掉了……”从老人喃喃的叙述中,不难想象这里曾经的繁华。如今走进费家巷,几百年来的风雨飘摇,当年属于“相府”的辉煌已经难窥全貌。费淳故居前厅在岁月的侵蚀中已大部分被毁。而老人口中那些刻在相府老宅柱子上的费淳真迹,也在“破四旧”时期毁于一旦。如今残存的“相府”老宅,只保留下了费家巷12号那一幢房子和一口古井。
推开陈旧的门扉,伴着“吱呀”一声,让人瞬间跌入另一个时空。雕花牛腿与天井中的鹅卵石静默如初,而透过天井望向苍碧天空,却可以窥见市中心的工商银行楼顶的西式钟楼。凝眸四顾,于不经意间,也会发现在某一堵斑驳的墙面上,还粉刷着“文革”时期留下的标语。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在它身上交错更迭,而这里平静一如百年前的温润时光。
如今的费家巷,陈旧却并不衰败。时光的更迭磨损着费家巷的容颜,却赋予了它恍若陈酒的独特韵味。几户人家的屋檐下,花草被种得用心而繁盛——凤仙、矮牵牛、五星花,在窗前开成一片灿烂的云霞。紫罗兰藤瀑布般地从屋顶垂下来,露出怯怯的嫩枝向过往的路人打着无声的招呼。锅瓢碗盏,煎炒烹炸,恰如一幅市井风俗画,也展现着费家巷最真实的烟火人间的一面。寻常人家的朴实和喜庆,就在这柴米油盐中散发出丰饶的热气。一花一叶总关情,也许,是这满目的乌瓦粉檐阻隔了外面世界的喧嚣;又也许,是衢州的青山碧水洗去了倦归人满身的疲惫。不难想象,当久经官场的费淳回到这座记载着他少年时光的小城,烹茶、饮酒、围棋……这样的日子过久了,心也跟着这老街光滑的青石板一般逐渐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