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3.06 来源:超级管理员
乐清市司法局安置帮教科副科长黄竞艳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人的壮举,有的只是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方法。作为一名女干部,黄竞艳不懈努力,她巾帼不让须眉,创造了不俗的工作业绩,曾连续荣获乐清市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乐清市禁毒工作先进个人、乐清市先进工作者、温州市百名优秀人物等荣誉称号,她乐于帮助帮教对象落实就业,得到帮教对象的真心感谢,也得到了省厅赵光君厅长的批示肯定。
归正人员的就业导师
“如果没有乐清司法局的鼓励和帮助,这个年,我可能又要在监狱里度过了。”说话的人姓谢,今年三十岁。2011年6月,小谢结束了十余年的监狱生活,重获自由。然而重返社会后,小谢却一度找不到工作,家人也对他躲避不及。
生活的窘迫和世人的冷漠,令年轻气盛的小谢产生了厌世报复的念头。
“我好几次想拿炸弹,报复社会。反正大不了再进去!”小谢曾在日记里这样写到。好在,乐清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和负责安置帮教工作的黄竞艳及时找到小谢,为他提供了援助金,还帮他在一家玻璃厂找到了工作。
如今的小谢,不仅在乐清市司法局安排就业的玻璃厂学会了谋生手艺,还在黄竞艳和同事们的介绍下,交了位有着大学学历的女朋友。在刚刚过去的农历年,小谢和家人及女友一起过了个温馨年。
“除了老板,没有人知道我曾坐过牢,没有人因为我过去犯过错而看不起我。”这名身高八尺的大男生谈到黄竞艳和乐清市司法局的周全安排,一度言语哽咽。
小谢不知道的是,其实,他只是乐清市司法局帮助实现过渡性安置的265名归正人员中的一人。他的多名同事,也是由乐清市司法局保密身份,安排工作的归正人员。
此番安排,黄竞艳和乐清司法局的同事们用心良苦。她和司法局负责安置帮教的同志们都明白,归正人员的就业渠道很有限,社会上也缺乏一些理解,甚至会歧视他们。要想扶助安置到位,就要拓展渠道,同时要保护好归正人员的隐私。
为此,黄竞艳多次下乡考察,在乐清全市范围内寻找企业设立安置帮教基地。如今,乐清市先后建立了全市性安置帮教基地14家。帮助270名归正人员找到工作。
“安置帮教要落在实处,首先得解决归正人员的就业问题,让他们自己能看得到未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避免再次犯罪或仇视社会。”在接受采访时,黄竞艳一显她的直率本色,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涉及到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家庭关系、个体情况等,帮教安置他们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黄竞艳告诉记者,安置帮教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改造成果以及回归人员重新犯罪率。为此,乐清市司法局建立了市、镇(街道)、村居三级安置帮教管理体制,积极建立规范接收衔接机制,落实安置帮教工作措施,实现了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动态管理。
服刑人员的知心姐姐
保护好归正人员的隐私是安置帮教工作的一项重点。很多时候,负责安置帮教的工作人员要扮演起归正人员的心灵导师。开朗乐观的黄竞艳便是一名优秀的心灵导师。
“在那封信寄出去之后,本以为没有人会回了。收到信的时候,很激动……你们来看我那天,我很激动,你们让我们看了一下乐清最近的区域图,对于一些入狱较久的人而言,是一种难以割舍情感……下一次你们要是说我们自己的方言,效果会更好呢!”
这是一封来自服刑人员的信,写信的人未满十八岁。2011年8月18日,乐清市司法局前往省内多所监狱开展帮教、慰问。8月21日,这名乐清籍服刑少年提笔给家乡司法局工作人员写信,倾诉自己的忏悔与迷茫。
这名少年原是乐清一所中学的高三学生,因抢劫罪被判入狱。少年在信中说,他原以为这封只有单位没有具体收信人的信会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没想到,黄竞艳等人不仅给他回了信,还在信中鼓励他振作精神,把刑期当学期,刻苦学习书本知识,掌握劳动技能。
第一封信件得到回音后,少年忍不住又写了第二封、第三封信……没想到每一封信都得到了回音。信中,家乡司法局工作人员犹如家人般与他诉家常、谈理想。甚至,在得知少年家境贫寒的情况后,还专程赶往其家中,为其家人送上扶助金。
书信来往一直持续到少年出狱,如今重返社会的少年已回到家乡找到称心工作,正努力通过自考考取学位。
少年说,狱中那些年,若没有黄竞艳等人的书信鼓励,真不知道自己出狱后该如何面对社会。如今,少年视黄竞艳为知心姐姐,还时常打来电话聊家常,诉心事。
黄竞艳有时又是服刑人员的贴心小棉袄。
去年年底,乐清市司法局接到一封来自甘肃临夏监狱的信函。信中表述,一位乐清籍判处死缓的服刑人员近期思想相当不稳定,出现绝食等行为,请乐清市司法局帮忙稳定其情绪。
这封信被转到了安置帮教科副科长黄竞艳手上。黄竞艳辗转找到了这位庄姓服刑人员的家人,并得知其家境贫困,母亲早亡,父亲患有癌症,妻子与其离异,女儿年纪尚小,之前在家中起顶梁柱作用的兄长也刚刚亡故。家庭的不幸,使得家人无力到千里之外的甘肃看望庄某。而此前一位说好年前来看望他的结拜兄弟,也因生意失败,迟迟未能来看他。
亲友们的不闻不顾,令狱中的庄某心生不安。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黄竞艳给庄某的家人送去了扶助金,嘱咐其女儿多与父亲通信联系,同时建议其兄弟在能力范围能去看望庄某。此外,黄竞艳通过甘肃临夏监狱转告庄某,因年底家务繁忙,其亲友暂无暇前来看望,等过段时间便来看望他。通过黄竞艳的多方沟通,庄某的情绪终于得以缓和。庄某曾感叹地对监狱工作人员说,就连家人也不及黄竞艳贴心。
司法局的“小灵通”
70后黄竞艳脑子活,工作喜欢创新。
在深化安置帮教中,黄竞艳积极探索社会化帮扶新路子。2011年底,在她和安置帮教科同事的提议下,乐清市司法局汇编完善了《乐清市企业进监招聘信息》,实现归正人员信息化管理网络全面覆盖,为归正人员就业搭建平台。
当年11月份,乐清市司法局共带领10家企业到哪里的监狱招工,一次就与即将刑满释放的67名服刑人员签订了“就业意向书”。 2007年至今,乐清市司法局七次组织三十多家企业参加监狱举办的预释人员就业推介招聘会,共签订就业意向书237份。乐清市佳人玻璃装饰有限公司、乐清市粤港金属工艺制品厂多次参加就业招聘会,这两家企业均为乐清市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基地,陆续接收刑释解教人员就业近百人。
目前,乐清市在册归正人员4400名,安置基地14家,实现过渡性安置270人,已衔接归正人员建档率达100%,重新犯罪率为1%,也远远低于全省3%的标准。
2012年2月5日,乐清市司法局城南司法所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难掩兴奋:“我已经找到工作了,最近还和妹妹介绍的一位女士相处着,等有了好消息我第一时间通知你们啊!”
打来电话的人姓王,曾因犯罪入狱,与家人失去联系十余年。正是在黄竞艳等乐清市司法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与家人才得以团聚。
事情要从2011年12月8日说起。当天上午,全国安置帮教系统平台显示户籍地在乐清市城南街道某村的老王即将于半个月后释放。司法局工作人员多方联系发现,老王于十多年前失踪,家人以为他已死亡,其户籍已被注销。
听到老王尚在人世的消息,家人惊喜万分。但因系统平台所提供的信息过于简单,工作人员无法得知老王具体关押场所及联系方式。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70后的黄竞艳脑子一转,通过司法行政基层工作平台QQ群的客服,联系上老王服刑的辽宁市看守所。终于,在老王出狱前夕,老王的家人来到辽宁,做好接老王出狱的准备。
出狱那天,走出监狱大门的老王傻了眼,十余年未见的家人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使得年过半百的他顿时老泪纵横。原来因犯罪入狱心感愧疚,这十余年来,老王从未与家人联系过,以至家人以为他已死亡。
老王回来了,可是他将面临的是早已变化得翻天覆地的新家园,他是否能适应新生活成了乐清市司法局工作人员关心的事情。
黄竞艳想到老王所在的村正是“三分三改”试点村,户口已被注销的老王若不及时恢复户口,将无法获得相关福利。为此,乐清市司法局工作人员连日走访了多位村民,联系了多个部门,终于将老王的户口恢复。考虑到多年牢狱生涯可能对老王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乐清市司法局还为老王提供了心理咨询帮教员,黄竞艳便是其中一位。
在黄竞艳等人的帮助下,出狱不久后的老王,不仅找到了工作,还谈起了恋爱,回归社会后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黄竞艳还经常根据乐清实际,创造一些符合乐清本地特色的工作模式。
去年9月以来,温州诸多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涉及银行业工作人员的金融犯罪现象颇为突出。黄竞艳和同事们针对此现象,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今年5月25日,乐清市司法局组织乐清农村合作银行干部员工共120人到浙江省第六监狱开展警示教育和延伸帮教活动。全体人员参观了省六监的会见楼和部分生活场所,零距离感受了监狱服刑人员的生活、学习情况,体会到服刑生活与社会自由生活的巨大反差。听取了3名乐清籍金融服刑人员以亲身经历讲述自己如何走向腐化,走向堕落,最后沦为阶下囚的过程。大家现场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倍感遵守党纪国法和行业规范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能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意识基础。
随后,全体人员参加了对3名乐清籍服刑人员的探视帮教活动。活动通过交流,传达了家乡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帮助,教育他们端正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教育改造,回归后重做有益社会的人。3名服刑人员真心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增强重新生活的信心,并表示要认真接受教育改造,痛改前非,争取早日回到家乡。活动现场,乐清市司法局工作人员还为服刑人员解答了政府的的安置帮教政策。
最后,乐清市农村合作银行与浙江省第六监狱签订了帮教协议,并将省第六监狱做为该行的警示教育基地,将陆续组织全体干部员工分8批1000多人前去接受警示教育和开展延伸帮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