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3.04 来源:衢州市档案局业务督导处
就像翻开一页页尘封已久的文献档案,时光的积淀会让手中的卷宗变得如此厚重。
2003年从龙泉市委党校副校长调任市档案局局长时,或许连朱志伟自己也没想过,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如今,当我们回头试图“翻阅”朱志伟这部“活档案”时,就能发现他这十年来所造就的品质,在当下已是弥足珍贵。
多年不见的同事和朋友偶尔遇见,总会问朱志伟,现在在哪了?他总会笑笑说,还在档案局啊!其实,在局里工作的这些年,所谓的“发展机会”还有很多,但都被朱志伟一一谢绝了。他怀揣着梦想而来,不放弃、不离开,尽管十年已过,工作的激情和梦想并没有被磨灭。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如今不知不觉中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如果说我还有什么梦想或是目标的话,那就是我一直在做还没有真正做好的三件事……”朱志伟说,第一件事是提高档案服务发展、服务百姓的能力和水平;第二件事是为打造一支为民务实清廉档案干部队伍培养好年轻人;第三件事,也可以说是我最大的一个梦想,就是将龙泉民国司法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梦犹在,心未老。朱志伟的梦想,说来宏大,却又是细致入微。
为老百姓管好“幸福资料”
有人说,档案工作立足现在,一头牵着历史,一头牵着未来。然而最牵动朱志伟的,却是老百姓。
朱志伟刚接手龙泉市档案馆时,摆在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建新馆,他提出了档案馆不仅是“文件仓库”,更应是“百姓窗口”的新理念。
为此,他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将新馆面积扩大一倍,增加查阅利用、陈列展示、社会教育等服务功能与空间,为档案工作服务百姓提供了全新平台。
档案为民,新馆是平台,资源是根本。朱志伟上任第二年,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档案资源建设上,通过分析老百姓的需求,将开展民生档案信息基础数据库工程建设作为突破口。
通过将一张一张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在朱志伟的带领下,2004年底,土地房产、山林权属等8个专题数据库顺利建成,龙泉市档案馆开启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大门。
随后,龙泉市的档案数字化工作一直没有停顿过,资金的投入从最初的数万元到现在的上百万元,民生数据库也从当年的8类增加到20类。开门办馆,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一站式”服务、“一键式”检索的便利,成为民生档案资源的集聚地,这一项工作至今还领跑全国。
“人的档案最重要,档案虽是一张纸,但关系着一个人的幸福生活,甚至能影响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朱志伟总是这样经常告诫同事,群众查档无小事,有的群众一辈子可能只来一次,要从一次满意的服务中,给群众留下好念想。
十年来,只要有空,朱志伟总喜欢到查阅大厅看看,听听老百姓的需求。在查阅高峰期,查阅大厅里总有他忙碌的身影,忙前忙后当“接待员”。
大家都说朱局长很“抠门”,尤其对办公经费的节俭“出了名”。但在碰到事业发展需要投入时,尤其是服务百姓的工作上,朱志伟又显得“出奇”大方。
业务指导股股长桑丽仙说:“朱局长宁可机关干部多点‘痛苦指数’,也要满足百姓的‘幸福指数’。”2004年,朱志伟取消了所有办公用品采购计划,却把仅有的10万元业务经费,全花到买电脑和民生档案数字化加工上。
“事业梦”与干部成长紧相连
“中国梦连着大家的梦。”朱志伟认为,单位事业发展应与干部职工成长紧密相连。
因着一份火热的事业心,朱志伟通过为身边同志送服务、送梦想,不断提升干部职工素质,努力营造团结干事氛围。
朱志伟尤其注重培养年轻干部,建立“传帮带”培养机制,手把手耐心帮教年轻同志,使干部职工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多年来,朱志伟坚持不懈地组织“夜学”,每月安排1个晚上召集全局馆人员学习交流,实现“不换岗位多换脑”的目标。他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干部学历进修,已使80%的干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干事发展给平台。朱志伟认为,每个同志的能力、水平、身份、性格有差异,但想干成事的愿望人人都有,关键要能够因人制宜,成才给机会、发展给平台。对干部职工思想上信任、工作上放手,朱志伟尽量给每位同事安排合适的岗位,让每一个同事干事有“味”,发展有“位”。
朱志伟敢于让年轻干部挑重担,总是放手让年轻人大胆地去干,有问题、有困难主动帮助解决,让年轻人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磨炼。他时常鼓励年轻同志说,有想法才会有办法,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1984年出生的杜嘉佳在2010年招考进局后,马上就担起了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重任,因为工作表现出色,今年3月被任命为登记备份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副局长罗燕鸣说:“跟着朱局长干事,老同志有激情有干劲,年轻同志有机会更有成就感。”
只要努力,“小单位”也会有大作为。靠着这种信念,他带领干部职工把主要精力用在创新破难上,经过十年的苦干实干,档案局馆在市里有为有位。
’,只要肯干,会坚持,多多少少能做点事……”朱志伟说,直到现在,他心里还装着一个未完成的“档案梦”。
面对绵延的历史长河,文字不能完整地描绘出它的每分每秒;而透过那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却可以让我们记住最重要、最绚丽的那一刻。
龙泉市档案馆最具特色的是民国档案,占总馆藏的20%,在全省县级档案馆中最为丰富。其中的司法档案更是弥足珍贵,一共17333个卷宗、88万余页,形成自1858至1949年。这批档案,清晰记录了中国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从传统到近代变革的完整过程,反映了近代地方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家庭婚姻、民众观念等方面的变迁,涉及了民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社会史、近代化进程的珍贵史料。
在翻阅卷宗时,朱志伟敏锐地意识到龙泉民国司法档案的珍贵价值,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但是部分档案进馆前纸张虫蛀、脆化严重,朱志伟带领大家全力开展抢救保护、建立专题数据库。
从2005年最基础的资料整理做起,到2007年与浙江大学开展研究,再到今年与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合作,朱志伟一步一步地把龙泉司法档案推向史学界、法学界。在开展龙泉司法档案案卷研究、田野考察、整理目录、学术研究,编纂出版书籍期间,朱志伟既做“组织者、策划者”,更做“研究者、整理者”。《龙泉民国司法档案选编》(第1辑)出版发行,成了全省档案系统合作编研开发档案史料的典范,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和多方媒体的高度关注,成为龙泉继青瓷、宝剑后又一张“文化金名片”。
去年8月25日,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10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座谈研讨了龙泉民国司法档案。今年8月,还在龙泉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化拓展龙泉民国司法档案研究。
如今,朱志伟又准备要在2018年前出齐《龙泉民国司法档案选编》五辑共100册,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却信心百倍。
“做一个有梦想、有激情的人,并且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我觉得,朱志伟的梦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小单位要有大作为,在实干与坚守中出彩人生。”省档案局馆机关党委书记沈伟光如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