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水文化之三慰白居易

发布时间: 2014.09.10   来源:超级管理员

  九龙湖之晨 柳锡松摄

 

   江南的沧桑与浪漫,似乎总可以在三衢的青山绿水间找到痕迹——桃花流水,渔舟唱晚,粼粼波光中艄公摇着桨欸乃而来。而这美,又多半是由水而来,那在石拱桥下年年岁岁流淌着的水,那推送着小楫轻舟来来回回的水,宛若明镜,一起映照出汤汤衢水的前世今生。

  早在新石器时代,一支越人自两广地区跋涉至江浙地区,他们最初的身影,便出现于浙西。据《越绝书》记载,当时“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姑蔑即今日龙游,中国古代最亲近水的族群,在这里创造了早期文化。尽管时运屡迁,当年的越人或融入汉族,或离开家园,但这方水土所砥砺的地域性格,却随着衢江水长流不息。

  千年以前,白居易打马南下,留下三阙《忆江南》。随着他的目光,我们沿历史之河溯流而上,看到满池映日荷花、如蓝江水,以及郡亭枕上不绝的潮涌。但当他的目光流连至衢州时,话锋陡然一转,落笔便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衢州1800余年的历史中,衢江扮演着双重角色——母亲河与“促狭鬼”。一代又一代衢州人,曾经处在“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的苦苦挣扎之中。

  上世纪80年代,寓京著名学者叶廷芳回到衢州,泛舟铜山源水库。阔别家乡30年,他惊讶地看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江河巨变。欣喜之余,叶廷芳先后写下《告慰白居易》、《再慰白居易》:“白老泉下有知,也该为衢州的百姓高兴了!”

  水是衢州的诗眼,沿着诗人笔触,无论是“西江两岸沙如雪”的古雅,还是“小溪泛尽却山行”的闲适,这里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古桥,都在岁月中演绎着与水源源不绝的故事。遥想当年长堤飞渡,帆影如织,巍巍水亭门驻守江畔,见证着古城那份曾经繁华的美。如今,南湖与斗潭湖翠色环绕,烟水迷蒙,早已成为城市人文景观的一部分,诉说着一份娴静的美……

  纵观煌煌衢州治水史,俨然是一部衢州人民精心营构家园、合理改造自然的历史:洪山坝是衢州人民抗争自然灾害的见证,石室堰曾发挥着灌溉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湖南镇水库、白水坑水库、碗窑水库、铜山源水库、乌溪江引水工程灌区、铜山源水库灌区、塔底水利水电枢纽工程、龙游小溪滩水利枢纽工程等水利工程,则掀开了衢州治水历史的崭新一页。

  沧海桑田,衢水悠悠,古城的风雅镌刻在历史深处。衢州人的智慧,亦因水而肆意绽放。作为浙江唯一拥有饮用国家一级地表水源的城市,这里拥有独特的山川形胜,兼山之雄奇与水之灵秀。正是水,使整座城市灵动,也使生于斯长与斯的人们,在拥有刚性色彩的同时,也有着随处透露的灵性。庞大的水网构成了衢州的骨架,它们泽被千载,灌溉着这方土地上堆叠起的人文地理。衢州人民生息在这方山水之间,乐此不疲地谱写着水文化的长篇巨制。今年以降,“五水共治“又给这座古老城市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她面临新的机遇。

  无数衢州人,也正将目光转向更为广阔的流域——当我们赞美衢水的恩泽时,也开始强调人在受到河流庇佑时所应承担的义务。当我们修建堤坝时,不止需要澎湃激情,更需要有通江达海的开放意识和开放精神。而无论何时,这座城市的主人一直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水的受益者。

  在此,衢州日报策划推出这份特刊,就是希望钩沉起衢州水文化之历史故事和现世意义,希冀它映出这座城市夺目的光彩,唤起人们珍惜今日涓涓清流的来之不易,并致敬每一位怀揣河流、奔跑前行的人。

  本期特刊图片(资料图片除外)由本集团视觉新闻部提供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