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助力开化纸走向复兴

发布时间: 2025.01.21   来源:开化县档案馆

    2023年,由开化纸印制而成的录取通知书,从复旦大学寄送到3000余名新生手中。一纸千年,开化纸与录取通知书的巧妙结合,向学子们展示着非遗技艺的传承弘扬与现代科学的创新发展。复兴的开化纸,重新进入了世人视野。
        开化纸之所以闻名,主要原因在于其“纸寿千年”的特性,以及基于这种特性,在明清时曾被用作宫廷用纸。长期以来,关于“何为开化纸”“明清宫廷所用之开化纸是否产自开化”等一系列疑问,一直困扰着学术界,也成为了开化县委、县政府在复兴开化纸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化纸”这一名词,据研究,最早出现在明景泰七年(1456年)成书的《新增格古要论》一书中。该书为作者王佐增补前人曹昭《格古要论》之作。王佐在“开化纸”之前,冠有“衢州”二字。由此可见,这里的“开化纸”,最初指的即出产自开化县,因产地而得名。
        实际上,纸可以产地命名,也可以尺寸、材料、外观等诸多特征命名。开化纸成品常四张相连,故有时也被称为“连四纸”;开化纸多以藤、北江荛花(俗称地棉、山棉)等原料来制作,故也常被称为“藤纸”“棉纸”;开化纸成品在白色中常有一星半点的微黄晕点,宛如桃花,故又有被称为“桃花纸”。然而,不管是“连四纸”“藤纸”“棉纸”还是“桃花纸”,均有各自的系列,各个概念之间,有重合的部分,但并不完全相同。
        一直以来,开化县方志办致力于搜集开化纸的相关史料。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上的开化纸与狭义上的开化纸两个概念。
广义上的开化纸,即产自开化的纸。在开化现存最早的明崇祯版《开化县志·赋役志》中,提及开化的物产有“藤纸”。
        清康熙年间,山阴人姚夔任开化县教谕。期间,姚夔创作有诗文集《金溪草》,中有题为《藤纸》的诗共5首。其中一首还被收录在了清雍正版《开化县志》之中。
清雍正版《开化县志·艺文志》中收录的《藤纸》
蔓衍空山与葛邻,相逢蔡仲发精神。
金溪一夜捣成雪,玉版新添席上珍。
       金溪为开化县城外的一条河流,今天被视作钱塘江的正源。“金溪一夜捣成雪”,可见在康熙年间,开化“藤纸”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光绪版《开化县志·疆域志》更有“藤纸,开化出者良,载《省志》”的记载。
        2017年7月,开化县方志办在整理《开阳詹氏谱》时,找到清末太学生方壬林的《以铿公行述》。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坚金太先生讳以铿……跻六旬矣,尚能以桃花纸作蝇头楷抄《皇清经解》”。 在“桃花纸”后,另用小字注解道“即予邑出产最精致之楮皮纸”。这说明广义的开化纸,有“藤纸”外,也有楮皮制作的“桃花纸”。而且,开化的“桃花纸”在清末仍在使用。
       狭义上的开化纸,则专指的是开化上贡至宫廷的纸,亦即复旦大学团队所研究的纸。开化县方志办在整理清顺治版《开化县志·赋役志》时,发现了《请改折各项纸张详文》这篇文章。
        针对朝廷加派的上贡纸张的要求,开化县提出,“转行申请,恩赐改折”,希望能够将各项纸张折合成银两上交朝廷。如此,上可不误朝廷公事,下可抒残邑疲民之困。应对此文,浙江按察司佥事、浙江分巡金衢道李际期认为,“应汇请折解”。或许因为开化贡纸的重要地位,朝廷并未准奏。直到清乾隆版《开化县志·赋役志》中,才记载有“纸张银四十四两五钱六分五厘”。说明到了乾隆时间,朝廷才同意开化将贡纸折为税银交纳国库。
       清咸丰后,开化成了左宗棠部、李世贤部在浙西对垒的主战场。兵燹导致开化“纸槽荒圮,工匠流亡”。开化纸产业迅速走向没落。
        “开化纸”这一概念的核心、外延逐渐清晰后,便可推得,明清宫廷用纸中的“开化纸”确系开化贡纸。如此一来,复兴开化纸成为了开化县委、县政府与民间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景。
2017年3月,“开化纸研究实验室·杨玉良院士工作站”在开化纸技艺研究中心正式启用。同年11月23日,开化纸制作工艺及开化纸本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化县举行。会上,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了最新成果:开化周边高山上分布的学名为北江荛花的植物,正是构成开化纸的主要原料;复原的开化纸寿命可达2825年,实现了开化纸“纸寿千年”的卓越特性。2022年,开化纸博物馆建成开馆。如今,开化纸已应用到了古籍修复、雕版印刷、书画创作等诸多领域。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