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伟,浙江省龙泉市档案局党组书记、局馆长。今年7月以来,浙江省档案局、国家档案局、中共龙泉市委先后作出向朱志伟同志学习的决定。作为全国档案系统和龙泉地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典型,面对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各媒体以“时代先锋”人物集中报道,朱志伟仍怀揣普通人的“平常心”,“我没做什么”成了他的口头禅,“要多做点事”成为他的新追求,众多邀请他作先进事迹报告也被一一谢绝。朱志伟说:“荣誉是过去的事。不能吃老本,要立新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工作上,放到为老百姓多做一点事上,为民服务让我踏实。”综观朱志伟任档案局长10年间的所思所想、所写所讲、所作所为,无不体现着当下主流价值观,是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可信可学可用的“群众观”。
眼里有群众
朱志伟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的一句话:“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他经常对同事说:“人的档案最重要,档案虽是一张纸,但关系着一个人的幸福生活,甚至能影响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群众查档无小事,直接关系着百姓的生产生活。有的群众一辈子可能只来一次,我们要从一次满意的服务中,给群众留下好念想。”
“民生档案”是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于2007年正式提出,国家档案局2008年出台《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做好民生档案工作作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来抓。
朱志伟早在2003年6月上任伊始就开始了探索与实践。他在对档案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基础上得出结论:在查阅档案人群中,群众占了大部分;在查阅档案中,涉及婚姻、土地房产、山林权属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档案占了大部分。朱志伟颇有预见地认为:“建设民生档案数据库就是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利用档案。”
在2003年12月16日召开的局馆干部会议上,朱志伟提出将数字档案馆建设列入2004年工作计划,并要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确定数字化档案范围”。并决定以提高档案工作服务群众水平为目的,选择群众查阅频率高的馆藏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土地房产档案和80年代形成的山林“三定”档案为重点,针对性地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
2004年,在没有标准规范、现成经验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朱志伟把民生档案数据库建设作为突破口,档案馆当年建成土地房产、山林权属、婚姻登记等8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
2006年,朱志伟把局馆工作重心定为“档案资源建设年”,理由是:“档案为民,新馆是平台,资源是根本”。这一年,移民档案、房产、土地承包等民生档案相继接收进馆。
10年来,朱志伟靠每年“挤”一点有限经费,“蚂蚁搬家”般把关系民生的专题档案逐个数字化,档案馆成为民生档案资源的集聚地。如今,建成了20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检索信息有110万条,全市涉民档案基本实现统一集中管理、跨库检索,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服务便利。
朱志伟在“民生档案”工作上迈出的一小步,却是全国档案部门走群众路线、直接服务百姓的一大步。因为在当时,国家综合档案馆还处在“故纸堆场”、“文件仓库”的发展阶段。2008年,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出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转变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像重视机关团体利用那样重视人民群众利用,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就是因为朱志伟“眼里有群众”,他的事业有了坚定的方向,能够干在为民服务的实处、走在事业发展的前列,“民生档案”铺就他今天的成功路,以致他的言语中充满了富有哲理的“群众观”:
——档案工作是民生工程,一头联着党和政府,一头联着社会群众必然所需。档案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无上光荣、崇高而圣神。
——民生档案是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民生档案中都能集中体现。只有服务群众,才能尽显档案的无穷力量。
——只要心里装着百姓,没有干不成的事。群众的需求是我们的责任,群众就是最亮的镜子,一切的出发点就应该为百姓着想。
——要做好档案服务群众工作,首先是要让更多的群众知道我们能提供什么服务,能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
——要把档案资源建设摆在首位,这样才有服务之本。抓档案资源建设,建民生档案数据库,就是要让群众查档案少跑一次腿,在最短的时间能找到他要的档案。
······
真心为群众
每次局里开会,结束时朱志伟总要唠叨那么几句:“不能混日子,心思要花在工作上,要多想想能为周边群众做些什么?工作不能停下来,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公务员,就要对得起这个称谓,就要多干点有利于百姓的事。”
10年来,朱志伟始终把民生档案建设作为服务群众的切入点,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点。
朱志伟说:“民生档案涉及的部门多,情况复杂,只有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才能好事为好、实事办实。建档、接收、数字化,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方法。”例如朱志伟要求业务部门:对下岗职工、企业改制档案即时接收;对精简下放人员、知青档案及时整理;对于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山林延包等形成的阶段性、相对稳定的、工作一结束就可移交的档案,做到提前介入,全程参与,主动服务。对社保、低保、新型合作医疗等需要实行动态管理。并通过平时加强监督指导、定期举办档案管理员培训班、开展档案室目标管理认定、创建省级行政村规范化档案室等形式,提升民生档案形成单位档案室工作水平。对于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山林延包等形成的阶段性、相对稳定的、工作一结束就可移交的档案,做到提前介入,全程参与,主动服务。
朱志伟在调研中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来到市区工作、生活,安家落户。在他们办理住房按揭、子女入学、抵押贷款等过程中,时常要用到婚姻、山林、土地等档案,而这些档案往往又保管在各乡镇档案室,利用起来往往是来回要跑好几躺,十分的不方便。朱志伟关注到人民群众对档案的这种需求后,提出了“提前接收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婚姻、山林、土地等涉民档案进馆,丰富民生档案资源”的新设想。
山区龙泉,乡镇分散,交通不便,远的乡镇距离市区有60多公里,山路崎岖,当时坐车去一趟得好几个小时。接收档案困难重重。朱志伟说:“涉及民生的档案,困难再大也要接收。”那几年,局里把提前接收各乡镇的涉民档案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同志们一个一个乡镇地跑,当天回不来的,就住在那里,对于部分档案因当初整理不规范等原因达不到接收标准的,当场能“补课”或先接收再组织人员整理。总之,一个目标就是要把档案接收进馆。2006至2008年,先后接收了分散保管在19个乡镇(街道)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档案、山林延包档案和婚姻档案。朱志伟还积极争取将保管在市直有关部门的土地、移民等档案全部接收进馆。民生档案进馆后,朱志伟要求“优先整理和数字化民生档案”,目标也明确:“方便人民群众查阅利用”。
例如:破产转制企业职工在办理退休或是确定特殊工种时,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一般都要求提供相应的档案予以证明,在找不到招工表或招工文件的时候,往往需要找连续一段时间的工资册。针对这种情况,朱志伟要求业务部门对接收的16家企业档案重新进行了整理,主要是将工资册从企业会计凭证中提取出来,按年度、季度或月份单独组成604卷,并建立相应目录。经过整理后,查找起来就很方便。
再如:同一类型的民生档案往往由多个不同单位形成,移交到档案馆之前,各自保管。对于这些在实体上不便重新整理的档案,朱志伟又要求业务部门采取优先实施数字化的办法,通过建立专题数据库,并配备服务器及管理软件,搭建数字档案管理利用平台。实现不同全宗但属同一类型档案的统一管理利用。以婚姻和农村二轮土地承包档案为例,这两种档案都分散在16个乡镇全宗中,实体档案也是按照全宗管理分散保存在库房的不同区域,在手工检索、调阅档案方面相对来说效率还比较低。为此,朱志伟要求将婚姻和农村二轮土地承包档案从不同全宗中提取出来,集中实施数字化,分别建立相应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既没有打乱实体档案原有的全宗管理模式,又使得档案齐全完整、方便快捷查阅。
10年来,朱志伟的“群众观” 集中体现在“以服务群众的‘加法’换取百姓烦恼的‘减法’上”:
当了典型后的朱志伟始终坚持“群众至上”的观点:“群众来档案馆查阅档案就应到家一样方便,不仅要及时找到所要东西,更要有舒心的体验。建好档案服务窗口,让群众利用档案更方便些,这就是我们创新工作的目的。”
在这种“群众观”的照进下,朱志伟的把荣誉当作“加力器”、新起点,工作与服务上又取得了一个个新成绩:在业务工作上,举办了龙泉司法档案国际学术研讨会,将研究领域从史学界拓展到法学界;“龙泉司法档案整理与研究”入选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启动了龙泉司法档案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作;市档案馆通过测评,成为丽水市首个国家二级档案馆。在服务群众上,建立健全档案服务“无边界”的工作机制,推行了“无假日”预约查档服务,“异地查档、跨馆服务”等便民措施,拟与市公安部门协作建立户籍档案迁移证查阅点,挤出经费为19个乡镇街道配发了档案专用电脑。
今年9月,他又下决心把档案查阅大厅从二楼调整到一楼,当听到个别同事说调整后上三楼库房调档案不方便时,他耐心地开道大家:“工作人员多跑一层楼,换来群众方便,这个值得。”这样的“群众观”,在朱志伟心中还有很多:
——工作干得好不好,不能只看获得多少荣誉,更要看群众是不是满意。群众一个的肯定,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激励。
——档案工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只有年复一年地做好档案的收集管理,到群众有需求时,才能拿得出,用得上。
——每天来查档的人都带着对明天生活新希望而来,档案人每时每刻都在做社会发展、群众所需的工作。为民服务要真干,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对群众要热心、细心和耐心,要把每一位群众当成是自已的亲人来看待。
——作为基层档案工作者,我们服务的对象主动是普通群众,只有群众说满意了,才能说明我的工作有成效。作为基层档案局的局长,既当好群众服务员,又要当好同事勤务员;既能当好基层指挥员,又能当好一线战斗员,只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解群众需求上,才能把服务做到位。
·····
朱志伟常说:“工作使我充实,群众给我真实,为民服务让我踏实。”这种朴实的群众观点,不仅是他真实的心理写照,更是不懈的人生追求。正因为朱志伟有“一切为了老百姓”的精神支柱,始终做到“眼里有群众、真心为群众、满意问群众”,才能会成为“新时代兰台楷模”,我们学习的榜样。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指出,朱志伟的身上体现着“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风貌,是新时期档案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之一,是全国档案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典型。浙江省委常委、秘书长赵一德作出批示:“朱志伟同志的先进事迹令人钦佩,令人感动,是我省广大档案干部学习的榜样。”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作出批示:“希望全市党员干部向他学习,用心想事,潜心谋事,专心干事,为科学发展添砖加瓦!”
撰文:沈伟光;原载:《中国档案》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