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10.22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为民务实清廉 实干创新圆梦
——中央媒体充分肯定朱志伟同志先进事迹
10月18日以来,中央媒体及其所属网站对浙江省龙泉市档案局长朱志伟同志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充分肯定朱志伟同志为民务实清廉,实干创新圆梦的先进事迹。
清冷岗位干出火热事业
《人民日报》:朱志伟“俯首故纸堆、数字解民忧”,一干就是十年。如今,20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110万条检索信息,让普通群众享受到检索便利。“冷门”的档案事业,在朱志伟这里,也有“民生温度”。
新华社:朱志伟在冷清岗位上干出“火热”事业,尽心当好群众的服务员,让故纸库变成群众的“信息窗”,让档案馆中沉睡的记忆为民所用。“查档无小事,有的人一辈子可能只来一次,我们要提供满意的服务,给群众留下好念想。”这是朱志伟经常说的话。
《光明日报》:朱志伟有为有位有荣光。外界对档案部门有“无权、无钱、难作为”的说法,朱志伟却带领大家在档案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业绩。经过苦干、实干,如今的档案局不仅有为,而且有位,得到各界赞誉,还在2012年受到市里通报表彰。
《经济日报》:提起档案工作,人们往往用“冷清”来描述,而浙江省龙泉市档案局却是个“高人气单位”:当地百姓查土地、山林登记信息,查几十年前的用工信息,甚至查上一辈的婚姻信息都会去档案局。说起龙泉市档案局的“高人气”,就不能不提该市档案局局长朱志伟。正是他坚守档案岗位10年,把人们印象中“冷清”的活儿干得风风火火。
《中国青年报》:朱志伟到档案局后把全部心思和精力花在为民服务和干实事上,从2007年到现在,朱志伟和他的同事利用档案馆的资源,搞了多次展览,宣传龙泉,推广龙泉,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服务百姓实现崇高价值
《人民日报》:“虽然只是一纸薄薄档案,却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甚至能影响改变人的一生。”朱志伟说,“百姓查档无小事”这句话的分量在心里越来越重,他下决心要让普通群众不再被“查档难”烦扰。“一纸档案解民忧”,成了朱志伟最大的快乐。能用民生档案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维护切身权益,档案事业与档案工作者的价值正在于此。
新华社:10年来,接收进馆的民生档案共有4.6万卷(件),占馆藏总量30%,建立起专题数据库和提供检索信息,让老百姓享受“一站式”服务、“一键式”检索的便利。现在,龙泉的老百姓走进档案馆,只要轻点电脑,就能查到自己要查找的档案。
《光明日报》:今年中秋节,朱志伟值班,适逢一些农民来馆查阅土地山林证等,他从早上9点开始帮着查,一直忙到12点多。农民们后来才知他是局长,特别感动。负责查档的柳雪珍说:“朱局长是用真心真情对待查档的每一位群众,没有一点‘官架子’。”
《经济日报》:把“文件仓库”变成“百姓窗口” 。档案馆要更好地服务百姓,就要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筹建新馆势在必行。一开始,有关部门确定的新馆规划是2000平方米,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龙泉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标准”了,但在朱志伟看来远远不够。在他的争取下,新馆面积翻了1倍,增加到4000多平方米,增加了查阅利用、陈列展示、社会教育等为群众服务的功能和空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工检索的低效率让朱志伟下决心要建立一个数字化的档案系统。他说:“人工也容易出错。比如,农民坐车从农村来,第一次没查到,第二次查到了,这怎么跟人家交代呢?假如发生在我们自己家人身上,我们怎么想?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百姓当做父辈来看。”
《中国青年报》:民生档案重如山。2005年10月龙泉市档案馆新馆启用,实现了由单纯保管型向开放服务型转变的新要求,为档案工作服务百姓提供了全新平台。“档案部门以前以保存‘红头文件’为主,一般老百姓也不敢来这带有保密性质的单位。我当时感觉这是一个冷清的部门,但为百姓服务的心是火热的,只要我们心中有百姓,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我们要用大海的胸怀,去包容百姓的需求。”朱志伟说。
实干创新结出丰硕成果
《人民日报》:2005年,龙泉市档案局完成了跨度30多年的婚姻档案数据库;2006年完成了新安江、紧水滩、滩坑、大白岸、瑞洋5个水库库区移民档案数据库。眼下,龙泉第21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户籍档案库正在建设中,当地公安部门移交的1957年以来的户籍记录,正加紧扫描整理。
新华社:朱志伟带领同事们,全力开展抢救保护工作,与浙江大学合作,获政府专项投资300多万元;争取到省档案局、浙江大学、省社科联、中华书局等单位的支持,《龙泉民国司法档案选编》(第1辑)已出版发行,成为全省档案系统合作编研开发档案史料的典范,也成为龙泉继青瓷、宝剑后又一张“文化名片”。
《光明日报》:目前,《龙泉民国司法档案选编》已成为浙江省档案文化遗产、我国首套地方司法档案文献,在全国乃至国际档案界、史学界、法学界产生重大影响。去年8月,来自哈佛大学、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大、清华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座谈研讨了龙泉民国司法档案。今年8月,国际学术研讨会又在龙泉召开。
《经济日报》:抢救保护龙泉的民国司法档案,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如今档案成为龙泉继青瓷、宝剑之后的又一张“金名片”。
厉行节俭成就抠门局长
《人民日报》:2004年,局里总共只有7万多元经费,原先准备安装的空调不装了,办公用品采购计划取消了,先购置第一台电脑,着手建设民生档案数据库。
新华社:局里财务干部曾望红说:“局里的事业费一年20多万元。政府采购协议价的项目,朱局长也要三番五次同供货商讨价还价,要求提供更大的优惠,有一个项目竟被减了7万多元,这笔钱最终又投到业务建设上。”
《光明日报》:为节省开支,他们自搞内装修设计,与施工方协商完成。新馆落成后,面对只有1万元搬迁费的窘境,他们又自己动手,短时间里完成了10万余卷档案的搬迁任务。
《经济日报》:朱志伟的“抠门”是局里出了名的。“省钱”是他的口头禅,只要一提添置办公物品,他常常就会皱眉头。朱志伟常说,“宁可让机关干部多点‘痛苦指数’,也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数据库的建立要花不少钱,朱志伟一方面积极筹集资金,一方面节省开销,下属们都叫他“抠门局长”。曾当过档案局办公室主任刘方平说,来的客人几乎都是在朱志伟家里吃饭,一定要在外边吃的,他也是能省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