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提高人文素养—专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组委会主任江蓝生

发布时间: 2015.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江蓝生,女,1943年11月生。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语言系,师从吕
叔湘、刘坚先生攻读近代汉语专业,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11月任中国社
科院副院长。研究领域是汉语史,专攻近代汉语词汇和语法,主持《近代汉语词典
》的编撰工作。
  9月28日上午,参加衢州祭孔大典、参观市博物馆后,江蓝生接受了本报记者
专访。
  记者:作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您认为我们国民的人文素养水平如何?
  江蓝生:现在国民人文素养,“喜忧参半”。喜的是,国民的视角更宽广了,
不仅关注中国,而且关注国际,对世界大事和发展趋势更为关心;国民的进取精神
、自主创业的奋斗精神,比以前有更大提升。忧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国人
心态不平衡。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人们比较注重实利,对修养、人文素养方面不
那么在意。这就出现了很多违反社会公德的事,如在商业运作中的欺骗行为、假冒
伪劣泛滥等。再如,现在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出国旅游,随地吐痰、大声喧哗、
不爱惜公物等不文明现象,显示出国民文明修养的不足。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中国要想
建设强国,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提高综合国力,尤其不能忽视民族素质的提升与
精神品质的锻造。正像有人说的,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就不打自垮。
近年衢州在开展祭孔、儒学论坛等活动,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这对精神文
明建设是很有益处的。
  记者:您是搞汉语言研究的。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连一封家信都写
不好。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江蓝生:这个现象确实比较普遍。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不能很好地使用母语
。对自己民族文化不尊重的人,你怎么期待人家来尊重你?很多日本人、韩国人研
究汉学有相当造诣,但在汉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国民如果不能正确、优雅地使用母
语,是国民人文素质不够的表现。我希望年轻人不管是学文、学工、学理科的,都
要会很好地使用汉语。
  当然,我也知道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学生要考虑就业问题。如果我是企业管理
者,引进人才首先看他能不能很好地使用汉语。人的素质是统一体,文化和专业技
术的学习是相辅相承的。 以前很多科学家,既能搞研究,也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
。这值得学习。
  记者:衢州历史上受农耕文化影响较深,在您的接触中,您对衢州人的性格特
征印象如何?
  江蓝生:我以前到过金华,这次是我初次来衢州。我最大的感觉是金衢人民性
格平和,这和两地自古以来丰衣足食、鱼米之乡的农耕文化很有关系。另一方面,
浙江人都很有闯劲,像温州人、义乌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衢州人也有浙江
人这种总体上的性格特征。
  记者:从去年开始,我们衢州日报社与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共同主办“人文
大讲堂”,不定期请专家学者来开讲座,很受普通市民的欢迎。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吗?
  江蓝生:开办“人文大讲堂”这是一件大好事,非常有意义。对市民来说是一
种学习,对学者来说,他要把深奥的科学人文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也是一种
提高。这个活动如果持之以恒,使群众扩大知识面,使青少年热爱科学人文知识,
市民的创新精神得以提高,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很有意义。我很高兴地看到,衢州的
文化建设很受重视。今后令浙江人自豪的不仅是吃好穿好,而且是很好地保存了地
方文化,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周华诚)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