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本报见习记者 陈曦
今天上午,祭祀大典的一项重要仪式就是给孔子第四十八代传人孔端友的半胸
雕像揭幕。
据史载,北宋末年,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赵构仓促南
渡,孔子第四十八代裔孙孔端友,负着孔子和亓官夫人的一对楷木像,离开山东曲
阜南来,定居于衢州。宋高宗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赐建孔氏家庙,史称孔氏南
宗。
孔端友是孔氏南宗的始祖。在祭孔大典这样庄严且神圣的场景下,为孔端友雕
像揭幕,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雕像上的红幕被徐徐揭开的瞬间,在场所有的人都震惊了,雕像上的每一个
细节都是那样的传神。这件雕像注重天趣与人艺的有机结合,突出神韵意趣和思想
内涵,追求大格调、高意境,既保留传统工艺的精华,又顾及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大家在惊叹雕像精美的同时,私下里都在打听这究竟是谁的杰作?
雕像的底座留下了作者的名字:刘晓宝。
带着众多疑问,由朋友带路,在一个雨后的傍晚,我们一路穿过茂密、葱郁的
树林,终于在杭州玉皇山下一个堆满根雕的院子里,见到了雕刻孔端友像的刘晓宝
。
1996年《长眉尊者》获根艺精品展“一等级”,1997年《林则徐》获97庆香港
回归根艺精品展“金奖”,1998年《晚归》获杭州民间工艺精品展“金奖”,
2001年<雕头像系列> 获浙江省根艺精品展“金奖”,2004年<印象>获2004首届浙
江省根石艺术博览会“金奖”……今年3月10日根雕作品《诗圣》又被浙江省博物
馆永久收藏。见到刘晓宝,记者很难将这些成绩与一个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联系起
来。
刘晓宝,留着披肩的头发,一件深绿色的帆布马甲套在身上,没有扣上而是很
随意地敞开着,隐约可以看见性感的胸毛。常年做根雕使得他两只手臂富有肌肉而
黝黑。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就在他平时搞创作的院子里,就在他雕刻孔端友雕
像的院子里,就在很多文人墨客艺术家慕名前来和他交流的院子里,我们坐在一张
厚厚的木桌旁,依偎着缕缕的茶香,伴随叮咚的泉水声,刘晓宝充满激情地向我们
讲述着雕刻孔端友雕像的那些故事。
使命感:完成雕像的精神支柱
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其他所有一切无法比拟的,因此当孔氏南
宗家庙将雕刻孔端友雕像的任务交给刘晓宝的时候,他心情无比激动。他说:“我
很感谢孔氏南宗家庙对我的信任,把这样光荣的使命交给了我。”
从接到任务的第一天起,直到他最后为雕像开眼,每时每刻,他都没有简单地
把它当作一艺术创作,而是把它看成是一项使命。无论是选购原材料、雕刻,还是
最后的开眼,他都小心翼翼,生怕出一丝差错。他认为使命比责任站得更高,要把
他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在采访中,他反复向记者强调一点:“艺术创作是一辈
子的事,但只是个人的,而能把艺术创作与孔子联系起来,与孔氏南宗联系起来,
这对一位专业的艺术创作者来说,是一种无尚的光荣,更是一种历史使命,正是这
种使命感激励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
挑战:第一次雕半胸像
“绝对是一次挑战,对我而言。”刘晓宝说。
了解刘晓宝的人都知道,在他以往的所有人物雕像作品里,没有半胸像。由于
可以提供给他雕刻用的参考资料很少,孔府给了他三张刻在石碑上的孔端友雕像的
照片以及孔端友的生平介绍,这无疑为雕刻增加了难度。就如何确定孔端友雕像的
形象问题,刘晓宝在买材料之前特意来到衢州,和孔府管委会主任孔祥楷先生进行
了多次探讨,最后确定雕像的基调:庄严而不失平易近人,并且要散发着文人气息
,让孔端友的形象显得平民化。
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刘晓宝认真地将孔端友的生平资料进行了反复阅读
,特别是孔端友背负木像南渡的美丽传说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应该
通过木雕像体现孔端友对国家和对祖先的忠心和孝心。
细心的刘晓宝还在与孔祥楷的接触交流中,仔细地观察了他的容貌和轮廓,因
为他认为孔祥楷和孔端友同为孔子后代,在他们身上应该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所以他在雕刻过程中也借鉴了孔祥楷的一些特征。
定下了形象,刘晓宝就开始寻找木料了。
寻找:找到木料的瞬间,恰似中了头奖
刘晓宝感叹道,虽然是买块材料,但还是不容易。
孔庙对孔端友雕像的大小规格有着严格要求,和真人一样大小,要用香樟木,
而且木头不能空心。但是这样高要求的香樟木实在难找。
刘晓宝一连找了好几个星期,结果一无所获。孔庙方面见状便提出要是实在找
不到足够大的香樟木,就采取拼接的方法。但刘晓宝否定了这个提议,因为他认为
半胸像要是用拼接的方法,会影响它的美观。
刘晓宝再一次来到杭州木材市场,因为多次到这个市场选木头,市场内的老板
们都认识他。终于在傍晚时分,在一家木材店的仓库里发现了一根金丝柚,木头通
体大概有三米长,用这样的木头做雕像绝对是漂亮的。他兴奋地说:“找到木料的
瞬间,就好像中了头奖一样。”
但当时这根木头被压在了最下面,它的上面木料堆积快有三米高。需要搬走压
在上面的所有其他木头后,方可取出他想要的这根木头。而当时仓库里的员工已经
下班,为一根木头而费这么大神气实在是麻烦,老板说不卖了。刘晓宝提出加钱,
老板也不同意。刘晓宝苦口婆心,和老板商量了整整两个多小时,并告诉他们买这
根木头是为了给衢州的祭孔大典雕孔端友的木像用的。最后,老板被刘晓宝的真情
感动,答应叫来店员,“挖”出这根木头,而且还比原来的价格更加优惠。
神圣:最后的开眼
当刘晓宝第一次把雕像送到孔祥楷先生面前时,雕像并没有全部完成,外面用
红布遮盖着。当红布被揭开后,孔祥楷先生赞口不绝,他要刘晓宝现场开眼。
整个雕像最难把握的地方在眼睛,最传神的地方也在眼睛,何况这是一件如此
神圣的雕像。他说这次是他所有开眼里最认真、最仔细、最小心、最紧张的一次。
为了把雕像的眼睛刻到最好,刘晓宝将雕像搬到了室外,头顶炎炎赤日,一点点地
细刻。虽然说开眼对他来说是一件很熟悉的事,但才进行到一半,他手心已全是汗
水,全身的衣服湿透。
当所有的工作都完成,当所有的人都沉浸在欣赏和瞻仰孔端友容貌时,刘晓宝
长长舒了一口气,孔端友雕像整个创作宣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