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一次会议关于衢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05年4月24日在衢州市

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衢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孔海龙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全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抢抓机遇,克难闯关,努力缓解要素制约矛盾,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顺利完成(见表一)。

    表一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增长取得十年来最高增幅。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达283.7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高于预期目标2.2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人均生产总值达11570元(按现行汇率换算约为14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2:47.2:35.6调整为16.1:49.2:34.7。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26.02亿元,增长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08亿元,增长21.6%,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6.5%,高于预期目标13.4个百分点。

    特色制造业基地逐步壮大。“工业立市”成效显著,工业实现增加值110.82亿元,增长20.8%,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50.3%提高到53.8%,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50条”得到落实,410产业发展较快,机械、化工、建材等三大支柱行业产值增幅均在30%以上。开发区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实现工业产值已占全部工业的45%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50家,新增132家,实现利润9.04亿元,增长8.8%,经济效益综合考核得分184.5分,比上年提高3.89分,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41家,新增11家。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个,比上年增加16个,其中开工16个,建成投产9个。科技开发能力提高,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7家,新增6家,研发省级高新产品、新产品35个,国家、省级新产品产值增长33.4%。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5.64亿元,增长5.2%。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市级31家。建立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100多万亩,有国家级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9个、无公害农产品43个,有省级绿色农产品63个?农产品出口5113万美元,增长40.8%。落实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全面回升,全年粮食复种面积增长11.7%,总产量达77.91万吨,增长18.9%,扭转了连续四年持续下滑的局面。畜牧业克服“禽流感”疫情冲击,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家禽饲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生猪出栏增长6.4%。食用菌、柑桔产量增长均在20%以上,水产品产量增长8%。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8.44亿元,增长13.8%。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市年末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52个,实现成交额165.64亿元,增长14.9%,其中成交额亿元以上市场达14家。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095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101公里,客运、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4.4%和37.1%。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15亿元,增长31.9%。旅游业发展加快,共接待国内游客420万人次,增长37.7%,国内旅游收入21.6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048万美元,分别增长30.9%和63.2%。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发展。

    (二)有保有压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坚决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下决心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国家重点调控的工业园区、水泥和房地产投资增幅较快回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避免了经济可能出现的大起大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71亿元,增长26.4%,高于预期目标6.4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回落19.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99.78亿元,增长58.2%;园区投资完成59.01亿元,增长68%;房地产投资增长19.6%,增幅比上年回落15.2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重点项目实际实施130个,共完成投资70.1亿元,完成计划的130.5%,其中:72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39.9亿元;计划新开工项目38个?实际新开工58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 30.2亿元。实施市重点技改项目128个,完成投资37.7亿元,增长71.4%,完成计划的107.7%,其中项目开工率达93%,投产率达62%。衢江大桥、220千伏仙霞变扩建工程、110千伏东港变、CDMA三期工程、江化热电3号机和红五环公司大型工程机械成套设备等32个项目建成投产。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区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开展城市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得到加强。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和政府性项目管理改革。基本完成市本级第二批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开展第二轮山林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工作。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展开。研究完善市区管理体制和政策,进一步增强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工作合力。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营造民营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

    外贸出口较快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51亿美元,增长53.4%,其中外贸出口2.37亿美元,增长39.2%,增幅高于预期目标24.2个百分点。出口主体大幅增加,全市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173家,比上年增加51家。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53家,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3家。

    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8家,总投资1.51亿美元,合同外资8083万美元,增长49.8%,实际利用外资2080万美元,完成计划的104%。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引进项目质量提升,大项目增多。共引进市外投资项目928个,已到位市外投资额52.11亿元,完成计划的115.8%,其中工业项目659个。新引进市外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60个,增长12.1%,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3个。山海协作工程向纵深推进,新签约项目354个,到位资金42.51亿元,协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四)统筹城乡发展,城乡面貌有了新的改观

    坚持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启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和基本完成了生产要素配置、城市总规、410产业、旅游发展、现代物流、商业网点等重大规划,统筹发展的能力逐步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市新增建成区面积5.0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3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中心城市建设明显加快。市区建成区面积36.1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1.2万。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为抓手,按照“拉开框架、完善功能、加强管理、提升品位”的要求,西区中心区建成“四桥五路”,基本实现了“二年拉框架”的目标,旧城改造拆迁旧房19.6万平方米,完成复建20.4万平方米,城中村、园中村改造取得新进展。实施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两湖”整治、市民健身公园等工程基本完成,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得到加强,市政设施状况和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复验,获得了省级文明城市称号。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在规划、政策、协调等方面抓好落实。加快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推进经济强镇建设,促进城镇发展,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力。

   农村面貌有新的变化。基本完成28个示范村和210个环境整治村的建设任务。完成了26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高加固各类堤防10.19公里,修复水毁工程147处,改善饮水条件3.15万人。建成通村道路1600公里。常山芙蓉水库、铜山源水库灌区及乌引工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投入资金2.83亿元建设下山脱贫小区,搬迁下山出库移民1.2万人。

    (五)就业和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实施创业素质工程和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培训了一批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实用型人才,培训农民12.48万人,新增转移就业5.81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28万人,比上年增加27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与上年持平,控制在4.5 %的预期目标之内。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14元,分别增长13.9%和10.9%。农民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7.3%。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24.73万人,增加1.41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56万人,增长6.1%;参加失业保险14.54万人? 参加工伤、生育保险职工分别为7.78和5.65万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1.9万人;城乡低保人数分别为4759人和4.56万人?基本达到应保尽保?低保家庭子女全部得到免费入学?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新增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参保率分别达到82.4%、79%和75.4%。

    消费结构升级继续加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35亿元,增长15.7%,高于预期目标3.7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增强,支出增长较快,汽车、住房等继续热销,私人轿车和摩托车拥有量分别增长96.5%和30.2%,住宅销售额增长21.9%,包括移动电话的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44.1部/百人提高到55.4部/百人。

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7%,高于预期目标0.7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食品类价格上涨10.5%,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六)坚持和谐发展,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加强,与全省同步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例达到86.7%,普通高考录取率84.9%。衢州学院筹建工作取得新进展,衢州职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衢州中专、江山职业中专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市有县及县级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1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17个;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0项;引进各类人才3000余名。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成衢州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楼,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顺利推进,市区开通了数字电视。开展了“战时保通畅”的实兵演练。衢州博物馆和衢州老年大学建成使用。计划生育率达97.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2‰,控制在预期目标5.45‰之内。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也都有了新的发展。

    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耗电1792千瓦时,比上年降低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1.75吨标准煤,比上年降低3%。

土地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完成土地整理16.99万亩,新建标准农田10.69万亩。加强闲置土地清查,盘活存量土地1.2万亩。对新上项目加强投资强度的控制,提高土地利用率,8个工业开发区开发质量和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生态市建设加快。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生态建设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六个一批”工程加快建设,新建各类生态示范点160个,实施生态项目173个。绿化造林2.87万亩,封山育林39.51万亩,新增2.48万亩300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10家清洁生产企业试点。制定实施了乌溪江流域水环境及生态保护规划和水资源调度管理办法,着手研究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政策。建设“万里清水河道” 85.86公里。新增城市园林绿地0.2万亩。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关、停、转一批“六小”企业,扎实推进沈家开发区化工企业、竹腌塘和竹造纸企业污染专项治理,加强对污染重点单位的监控。全年污染源治理投资8628万元,工业废水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达92.3%、98.8%和93%,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8.4%,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过去的一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仍然偏小?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区域竞争力尤其是产业竞争力面临严重挑战;宏观调控效应逐步显现,发展环境明显趋紧,项目推进难度加大;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资金、土地、运力等要素紧缺,企业盈利空间缩小,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存在许多制约和薄弱环节,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有待突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增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握和调整的难度加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2005年是“十五”向“十一五”过渡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根据刚刚闭幕的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紧紧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建议主要预期目标如下(见表三)。

    表三  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指标名称 计算单位 绝对值 比上年预计增长率%全市生产总值 亿元 / 1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43.3 20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100 103左右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19 13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2.8 18以上 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2166 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4723 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5以内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5.4以内 /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9.38 13.5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国际国内及市内发展环境,既考虑了发展需要,又考虑了发展可能。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13.5%,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实现这一目标有较好的条件和基础。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仍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环境中,全国和全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分别为8%和11%以上,总体来看2005年仍是一个机遇年。从我市自身来看,目前正处于经济增长的快速期、居民消费的提升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已初步形成?近几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大发展,投资环境不断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元立、光宇等一批大项目陆续投产,有望推动我市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与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两大目标”相衔接。要实现党代会提出的“两大目标”,更好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增强衢州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全市经济必须有一个较快的增长。目前应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克服要素瓶颈制约,顺势而进,加快发展,力争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地区,实施经济发展新跨越。

  三是努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既要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又不宜把经济增长速度定得太高。13.5%的速度与我市“十五”前四年平均发展速度持平,与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要素供给状况相适应,有利于减轻土地、资金、能源和电力等要素供给压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反弹,提高要素利用率,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二)关于三次产业的预期目标

  第一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4%。一方面,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市场化为导向的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整体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农业发展基础还不牢固,气候条件和市场环境也有很多不确定性。

  第二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6%。实施“工业立市”的氛围已初步形成,工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和生产性投资均有较快增长,一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后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工业已成为我市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继续保持工业快速增长是有可能的。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投入平稳增长,建筑业将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但去年制造业投资增幅回落较大、原材料购进价格持续走高会对我市工业平稳运行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导致工业企业效益下滑,加上新投产项目进入盈利期需一段时间,预计工业增速比去年有所减缓。

  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3.5%。近年来,随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市打造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力度的增强,商贸、餐饮、房地产、教育等服务业增势较为强劲,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加快,今年第三产业将延续这种增长势头。

  三次产业预期目标的安排,旨在加快农业的产业化步伐,提高工业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农业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力度,稳定和提高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工业要落实“工业50条”政策,集中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开发区建设,强化工业招商,积极推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按照“特色竞争”的要求,实施410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促进产、学、研联合,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实施市重点技改项目135项,当年计划投资48.9亿元。第三产业将继续稳步发展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就业吸纳能力强的服务业,积极发展教育、文化、旅游、房地产等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

  (三)关于三大需求的预期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20%。随着投资体制改革决定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投资环境将继续改善,民间投资趋向活跃,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新区拓展、工业技改、园区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将会继续稳步推进,“十五”重大项目建设有序实施,这些因素将推动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土地和资金供求紧张对投资稳定增长的制约作用要充分考虑。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实际增长13%。近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继续带动消费需求的扩大,加之我市加大推进服务业的发展力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保持稳定增长。

  外贸出口预期增长18%以上。我市出口基数较低,外贸出口潜力较大。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保护措施今年集中到期,部分产品的贸易条件会有所改善,同时外贸体制改革的加快,我市外贸主体不断增加,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但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现行出口退税政策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带来较大压力,使得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难度也在加大。

  保持三大需求较快稳定增长,是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关键。投资方面,将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着力缓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突出加强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投入。继续深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财政性投资基本建设项目预算,强化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健全项目储备库,实施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和重大项目稽察制度。消费方面,将努力增加城乡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进一步完善大社保体系建设,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支出预期,规范房地产市场,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热点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出口方面,将着力增加外贸主体,拓宽出口渠道,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四)关于城乡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近几年我市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基数较高,今年政策性加薪因素较少,继续保持去年的增长速度难度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增长6%;在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推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趋好,农民务工收入也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但要接近或达到去年的增长速度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预期增长7%。

  围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预期目标,要加大农民和失业人员培训力度,继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强化劳动执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努力提高城乡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五)关于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预期目标

  总体上来说,今年经济形势较好,政府强化就业服务和失业调控的力度继续加大,市场促进就业的作用也将增强,但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就业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今年预计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帮助实现再就业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按照全省的调控目标,控制在4.5%以内;培训农民10万人,转移就业6万人;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预期净增6000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预期增加6000人,工伤保险净增1万人,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5万人。

  今年将继续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广泛开展对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规划建设市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努力扩大企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覆盖面,全面推进多层次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扎实推进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工作,积极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六)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目标5.4‰。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对暂住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高度关注和重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七)关于价格总水平的预期目标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目标为103左右,即涨幅控制在3%左右。随着粮食供需状况的改善,粮价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减轻,国家也会继续加大控制物价上涨的力度,价格过于上扬的可能性不大,但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基础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不确定性较大,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下游产品的传导效应会继续有所释放,因此今年控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比较艰巨。

  三、2005年重点建设计划

  今年的重点建设工作重点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抓落实,为“六大百亿”工程实施开好局,起好步。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项目实施的可能性,建议安排市重点建设项目133项,总投资202亿元,当年计划投资70.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89项,当年计划投资45亿元,新开工项目44项,当年计划投资25.2亿元;安排重大前期工作项目78项,总投资219.2亿元;安排探讨性项目22项,总投资252亿元。

  (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电源和电网项目。围绕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加快电力项目建设,计划实施项目17项,总投资26亿元,当年投资9.1亿元。争取巨化热电9号机工程、东港热电联产项目、衢州城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县城35千伏及以下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建设500千伏九龙输变电工程、220千伏航埠变扩建和衢州太真变、110千伏衢州高新变等项目;开工建设220千伏常山定阳变、500千伏九龙变220千伏配套工程和110千伏衢州上方变等工程;加快推进浙西核电厂选址等项目前期工作。

  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围绕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建设,计划实施项目14项,总投资39.7亿元,当年投资16.3亿元。建成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加快建设杭新景高速公路龙游支线、龙丽高速公路、48省道改建工程;争取开工建设衢常铁路、黄衢南高速公路、红火集团铁路专用线;加快推进九景衢铁路、衢江航道整治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围绕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计划实施项目19项,总投资23.6亿元,当年投资5.77亿元。建成常山芙蓉水库、铜山源和乌引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塔底水利枢纽工程、龙游小溪滩电站、衢江新区防洪工程和全市“千库保安”工程;开工建设龙游沐尘水库、江山碗窑水库引水工程和鸡鸣、徐家坞、姚家防洪工程;加快推进衢州市区生态水系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实施“五城联创”,计划实施项目28项,总投资23.5亿元,当年投资6.1亿元。建成衢州市新火车站站前区建设工程、衢州市供水工程、讲舍街拓宽改造工程、衢江新区城市道路管网工程;加快建设23省道高速公路衢州东互通至城区段、东港新区二期基础设施工程、西区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衢化路南段拓宽改造工程、东港新区三期基础设施工程、高新园区水系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天燃气利用工程、衢州市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三)重大工业项目

  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实施410特色制造业基地规划,计划实施项目17项,总投资38.9亿元,当年投资14.5亿元。建成投产浙江常山水泥回转窑一期、巨塑化工公司120kt/qPVc项目、汉盛氟化学有限公司30kt/a干法氟化铝项目、嘉禾管业有限公司铜管生产线二期和天一皮革有限公司高档汽车皮革生产线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巨化集团公司1万吨/年TFE技改、市中小企业孵化器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衢州氟化工专业生产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四)社会事业项目

  围绕提高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计划实施项目12项,总投资13.9亿元,当年投资5.9亿元。建成衢州学院、江山中学整体搬迁项目、市人才公寓、衢州市急救中心;加快建设衢州报业中心采编大楼、市广播电视制作传输中心、衢州市青少年宫改造扩建工程、衢州影城;开工建设衢州市人民医院分院、衢州三中扩招迁建工程。

  (五)平安衢州项目

  围绕平安衢州建设,计划实施项目18项,总投资12.2亿元,当年投资3.6亿元。加快衢州市前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衢州市污水收集工程管网建设;开工建设巨化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建成常山县检察院办案专业技术用房,继续推进市公安指挥中心一期工程、市公安局″四所″建设项目、市检察院技术侦查大楼、衢江区检察院侦察技术综合楼和衢江区法院审判综合楼等公检法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公安金盾工程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六)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围绕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计划实施项目16项,总投资30.5亿元,当年投资8.5亿元。建成衢州市县道砂改油450公里和康庄工程800公里;加快“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确保改善6万农民饮用水水质并解决7000农民饮水困难;加快建设山区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程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争取1.2万人异地脱贫,完成30个示范村建设和300个村庄整治。

  今年重点项目建设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项目在实施中将会面临项目审批难度加大、建设用地和资金供应趋紧、征地拆迁政策处理难度增大、部分设备供货不及时影响工程进度及原材料涨价导致工程成本增加等困难和问题。必须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加强协调、通力合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克服困难,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的顺利推进。

  另外,根据市第五次党代会通过的《中共衢州市委关于“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的建议》,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各方认识,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十一五”规划工作,要强化规划理念,深化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调研,突出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融合,做深做实专项规划,努力编制出前瞻性、针对性、导向性都很强的“十一五”规划?为衢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部署,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努力完成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