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03年4月20日在衢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衢州市市长  厉志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中共衢州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和借力发展两大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加快发展,社会保持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财政总收入18.5亿元,增长2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增长51.2%。我们按照“调一、强二、兴三”的思路,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产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上升0.6和0.9个百分点。把推进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按照“发展、壮大、集聚、提升”的要求,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扶持优势企业和发展千家万户加工业,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投入32.8亿元,其中技改投入21亿元,增长52.7%。实现工业增加值73.7亿元,增长14.7%。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启动开发面积18平方公里,投入资金9.9亿元,协议入园企业733家,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10.4个百分点。82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41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考核提高2.2分。个私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财政贡献继续提高,实现工业产值、入库税金分别增长23.3%和29.3%。家庭来料加工业继续向纵深发展。按照“四增四减”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提高6.6个百分点,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居全省首位。绿色、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建立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基地35万亩,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3家,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46个,开化县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先进县,常山天子果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标准化、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制订农产品标准 9个,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家,江山市被评为国家级蜂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37.7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发展较快,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52.6%和52.7%,江郎山风景区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商品房竣工和销售面积分别达到129万平方米和112万平方米,均创历史新高。金融资本实力增强,存、贷款年末余额分别增长27.9%和36.1%,达到1997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完成了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组建工作。城乡市场繁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市场成交额分别增长13.6%和18.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8亿元,增长13.6%。
  城市化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有了新的改观。我们围绕培育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拉开框架、拓展规模、增强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坚持规划先行,开展新一轮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指导各县(市)搞好城区和中心镇规划,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城镇布局得到优化。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完成城区拆迁面积4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坊门街、五圣巷等地块改造复建。全面实施花园岗区“一桥三路”工程。启动衢江中心区建设。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实施“五景”工程建设,市区新增公共绿地20万平方米。市区建成区面积比上年末增加1.7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1.3万人。各县(市)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了江山城中大桥、常山步行街、龙游中心区环河工程、开化荷花广场二期等一批项目,城镇面貌进一步改观。经济强镇和中心镇建设全面启动,现代化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下山脱贫和异地脱贫取得新进展。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增长32.8%。争取国债项目资金1.55亿元,增长32.7%。53项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41.4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1.4亿元。99个子项目中,杭衢高速公路衢州段一期、205国道开化至常山段二期、衢江公路、城市防洪工程、市区电网改造等26项重点工程如期建成投入使用;杭衢高速公路衢州段二期、320国道落马桥至叶家段、205国道贺村至峡口段、江山白水坑水库等35项续建重点工程进展顺利;320国道下张至樟潭段、205国道常山至贺村段、220千伏龙游石窟和开化龙顶输变电、衢州一中新校园、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等38项新开工的重点工程按计划推进。黄衢南高速公路、塔底水利枢纽、龙游沐尘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得到深化。
  各项改革继续深入,对外开放取得较大进展。我们下决心打好企业改制攻坚战,精心组织,加强指导,集中力量,排难攻坚,基本完成市煤机厂、棉纺厂等重点企业改制,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98%以上。改制后,国有集体企业活力普遍增强,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减负1.4亿元。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净增1.1万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面实行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外贸出口主体,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外贸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到1.2亿美元,增长27.7%。“山海协作”和对接义乌活动成效明显,四省九市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化,全年引进市外各类项目1432个,实际到位资金24.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90万美元,增长31.8%。劳务输出步伐加快,全年新增有组织劳务输出3.5万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广泛开展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了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创建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网上技术市场,开展对外科技合作,强化工业、农业科技110的作用,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加大教育投入,全市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7.9万平方米,建成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着手筹建衢州学院。文化、卫生、体育、民政等事业取得新进步。确定建设文化名市目标,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新开通广播电视1124个自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开化驻村医生制得到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功举办全国性的围棋、举重和篮球等体育赛事。顺利通过省双拥模范城考核验收。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得到加强。计划生育全面进入一类地区管理。全面启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工作,生态林建设和退耕还林等工作取得成效。加大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耕地保持总量动态平衡。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依法治市,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公民法制意识进一步提高。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依法进行了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开展信用衢州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坚决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国防动员、人防、气象、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也取得了新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95元,分别增长17%和1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增加21.8亿元。开展为民办实事,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改造环城东路和劳动西路、建设斗潭公园、整治斗潭东区环境、改造府山公园庙前广场、建设10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安置房、建设市中心血站和水上运动中心、组建衢州市实验学校等1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加强城市社区建设,调整布局规模,明确职责,落实编制,增加经费,配套设施,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江山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增就业人员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奋力组织“8?15”抗洪救灾,筹措1400多万元款物,支持灾区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我们按照“创新、务实、廉洁、有为”的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行政体制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力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25个部门单位进入中心集中办公,69%的事项可当场或当天办结,群众总体满意率达98.9%。完成第二轮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252项,保留审批、核准事项229项,处于全省前列。各县(市、区)都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取消了一批审批事项。乡镇“两心一线”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开展“投资环境服务月”活动,集中时间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开展评选市直机关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活动,促进市直机关提高服务水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坚持重大事项汇报和协商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满意率又有新的提高。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的联系。坚持依法行政,适应加入世贸组织需要,清理和修订了规范性文件。认真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努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依法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
  我们在一年中始终注意把握四点: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题,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推动发展,把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并坚定不移地主攻工业,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二是抓重点,解难点,求突破。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城市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外贸出口、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等重点工作,着力解决企业改制、社保扩面、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发展环境等难点问题,苦干实干,开拓前进。三是加强监测,适度调控,引导发展。用足用好地方政府有限的调控手段,先后出台了鼓励外贸出口、促进工业园区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管理、引导金融资金投向、鼓励拆迁货币化安置、支持企业设备投入等政策和措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务实求实,狠抓落实。把务实求实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立足长远,着眼发展,抓好当前,办实事、讲实绩、重实效,对市人代会确定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逐项抓落实,夯实发展基础,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以上四条,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坚持和深化。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加强领导,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全市人民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驻衢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向省直各部门和兄弟市,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下降,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当前我市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经济体制和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小,竞争力不强,总体水平与全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工业园区前期开发相对滞后,集聚能力还不够强;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工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经济外向度不高,外贸规模不大,对经济拉动作用不强;财政刚性支出增幅较大,社保基金支付能力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差距;市内劳动力需求不旺,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政府职能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工作中存在个别政府部门及少数工作人员作风不实、效率不高、为政不廉等现象。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以解决。
二、2003年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当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稳定,“长三角”一体化趋势加快,新一轮开放、发展和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衢州发展呈现加速态势。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委四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和借力发展两大战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文化名市建设,加大依法治市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衢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3%和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5%和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9‰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四个方面:
   (一)紧扣加快发展主题。要按照乘势而上、快速发展的要求,迅速扩张经济总量,提升经济素质,力求在速度上赢时间。要突出发展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重中之重是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工业发展。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项目推进为抓手,增加投入为重点,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根本途径是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增量,盘活存量,借力加快发展。要以积极的姿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主动吸纳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二)努力营造发展新优势。要立足衢州实际,开展特色工作,发展特色经济,力求在特色上创优势。要引导工业企业在园区集聚、发展、壮大、提升,实现工业园区化,走符合衢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运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品转变为工业产品,成为有竞争力的商品。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发挥衢州生态优势,做好山水文章,努力在山水、园林和生态上创特色、建精品、造亮点,加快城市生态化。利用衢通四省优势,以培育四省边际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培育专业特色批发市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重点,加快物流现代化。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打响衢州孔子、棋子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三)着力调优社会经济结构。要着眼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城乡、资本、就业等结构,力求在结构上求突破。要调整产业结构,调优一产,做强二产,兴旺三产,继续提高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中心城市现代化进程,有序推进小康村、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要调整资本结构,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国外境外资本和市外金融资本投向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要调整就业结构,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引导市内富余劳动力向市外转移,提高城市化率和就业率。
  (四)不断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坚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力求在机制上增活力。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着力营造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生产要素活力。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深化企业运行机制、国有资产营运监管体制、投融资体制、财政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增强区域发展活力。
三、2003年主要工作任务
   为完成今年的工作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衢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集中精力抓经济,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区域竞争力。
  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工业是衢州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园区建设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认真落实“工业50条”政策,集中政府可调控的生产要素,向工业倾斜,向工业园区倾斜,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好工业发展的平台,使之成为全市工业的集聚地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项目引进。确保全市园区基础设施投入10亿元以上,新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新入园企业600家以上,实际到位市外工业项目资金10亿元以上;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在做大做强氟化工、精细化工、建材、矿山风动工具、造纸、硅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上下功夫,努力培育若干个先进制造专业基地。继续加强对国内、省内同行业有影响的“小型巨人”企业的培育,全市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5家以上。同时扶持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加大企业技改力度,重点实施100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确保全市工业技改投入超过25亿元,增长25%以上。放开领域,放松管制,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同时,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对接义乌、温州等发达地区的市场、产业和企业,深入开展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和贸易合作,加快资本积累。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核心是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通过增加财政贴息、政策倾斜等办法,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要重点扶持20家产值超千万元的出口型、加工型、销售型龙头企业,增强其科技开发、深度加工,市场竞争和带动农户的能力,促进农产品产、加、销各个环节的增值。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最大的增长点,也是推进农业工业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要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确保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0亿元以上。充分利用衢州的生态优势,把发展绿色、特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攻方向,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和引导,着力建设一批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打响一批绿色、特色农产品品牌,力争绿色、特色农产品增加值占整个农业增加值的50%以上。同时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加快大宗传统农产品的改造、提升,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程度,帮助企业申请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主动接轨国际标准,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推进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把第三产业作为发展城市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增强对经济的整体拉动作用。围绕把衢州培育成四省边际现代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编制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培育专业特色批发市场。运用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百货业,积极引进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创新商业营销方式。着力做大旅游产业,按照“立足大衢州、发展大旅游、开发大市场、培育大产业”的思路,做好旅游整体开发、资源整合、促销招商,促进旅游景点上档次、线路上网络、游客上规模、服务上水平。全市争取接待国内外游客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均增长15%以上。要继续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培育房地产业,推动建筑业等相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继续发展社区服务、中介咨询、商业保险等服务业。
  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城乡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按照“政府推动、市场拉动、政策促动、城乡互动、有序流动”原则,大力推进劳务输出,发展壮大劳务产业。充分利用“山海协作”工程等载体,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劳务协作,促进富余劳动力向市外转移。落实鼓励劳务输出政策,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机构,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技能培训,落实培训经费,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开展规范、专业、实用、对路的培训,全年培训5万人。抓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和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模化、国际化程度,全年新增有组织的劳务输出3万人以上。
  (二)加大城乡建设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市化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要坚持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产业、人口集聚为支撑,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城市化进程。
  强化规划龙头作用。高质量完成衢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绿地、亮化、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花园岗区中心区、东港工业园区启动区、衢江新区等15项详细规划设计。加强对各县(市)规划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开放规划和建筑设计市场,引进高水平规划设计力量,提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水平。加强城市设计审核,努力形成有品位、有特色的建筑风格。严格规划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集中财力、人力建设一批重点工程。认真组织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全市实施市以上重点建设项目105项,当年完成投资35亿元以上,争取在项目推进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项目有:
  ??城市建设项目:重点是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拉开城市框架。实施花园岗区2.4平方公里中心区开发建设,基本建成九华路、花园路和白云路,完成衢江大桥主体工程,启动建设市行政中心、广电制作传输中心等重点项目。同时,展开衢江新区1.2平方公里中心区建设,抓好东港工业园区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各县(市)城区和中心镇建设。
  ??交通项目:建成杭衢高速公路衢州段二期、320国道落马桥至叶家段,加快320国道下张至樟潭段、205国道常山湖东至江山峡口段和50省道龙丽线等交通干线建设,开工建设浙赣铁路衢州市区段取直工程、205国道西坑口至开化城关段和龙游绕城公路东段等工程,继续深化黄衢南、杭新龙、衢景高速公路和市区绕城公路的前期工作。
  ??水利项目: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城防工程建设任务和江山白水坑水库建设,开工建设塔底水利枢纽、常山芙蓉水库,启动 “千库保安”和“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继续做好龙游沐尘水库前期工作。
  ??电力通信项目:加快220千伏开化龙顶、龙游石窟和110千伏常山天马、东港工业园区输变电工程以及110千伏龙游模环二期扩建工程建设,继续做好500千伏九龙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建成宽带IP网扩容工程。
  ??社会事业项目:加快浙西风光带、江郎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常山国家地质公园、龙游石窟景区、钱江源景区等旅游项目建设;完成衢州一中和书院中学的迁建工程,开工建设衢州博物馆和衢州职教中心一期工程。
  努力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坚持标本兼治,一方面推进旧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强化管理,健全机制,为2004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打好基础。继续推进旧城改造,完成府山公园地块、天官桥片区、通荷路和花园岗区等地块28万平方米拆迁任务,加快县西街、新驿巷、环城东路等已拆迁地块的复建进度,确保两年完成复建工作。围绕争创省级园林城市目标,完成环城东路西侧府山公园一期扩建、三衢路改建、斗潭公园续建、南湖北公园新建等项目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求主要道路、标志性建筑、公园、广场和入城口景观有明显变化。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树立共建、共管、共享的社区发展理念,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社区基本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和地面绿化。同时尽快健全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等方面的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城乡结合部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城市现代化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加强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交通、电力、广播电视、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投入,特别要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经济强镇战略,重点培育江山贺村、龙游湖镇、常山辉埠和开化华埠四个镇,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加快下山异地脱贫步伐,吸引山区农民到中心镇、中心村创业安居。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现代化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步伐。
  (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我市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按照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体制创新推动对外开放,借力加快发展。
  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力争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扫尾工作,并组织进行“回头看”,解决好少数企业职工身份转换、企业资产置换等遗留问题。引导企业创新运行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有资产经营企业组成的营运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营运,不断增值。同时,加强机关事业单位房产管理,管好用好政府各类固定资产。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开放社会资本投资领域,提高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业主化、运作市场化程度,实现经营城市新的突破。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编制财政性建设项目预算,推行财政直接支付制,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增强财政支出的预见性、计划性,提高财政资金运作效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信贷有效投放。
  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以深化“山海协作”工程、接轨上海为重点,精心筹划和组织“招商引资年”系列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加快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市场、交通、旅游、劳务以及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对接,努力把衢州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工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招商队伍和招商引资网络的作用,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进一步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招商引资积极性。坚持务实招商原则,加强对重大招商活动的组织、宣传、协调工作,力争在引进工业项目、规模项目、国外境外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上有新突破,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当年投产率。全年确保协议引进市外投资7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以上。
  推动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壮大外贸主体,鼓励更多的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吸引更多的市外外贸企业来衢设机构,确保全年新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企业 60家以上。继续落实鼓励外贸出口政策,支持企业参加各种国际性展会,加强与沿海地区外贸龙头企业合作,开辟渠道,借船出海,扩大出口。发挥产品比较优势,努力突破技术和绿色壁垒,扩大优势工业产品和绿色、特色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加强涉外法律和世贸规则等方面的业务指导,支持企业做好反倾销应诉。进一步做好企业出口退税工作。
  (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度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名市建设,繁荣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人才事业。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在政府继续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同时,引导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推动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创新和工艺更新。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举办2003年中科院衢州工业科技合作洽谈会。全面启动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今年重点拉开中心区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框架,建设1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坚持以用促建,积极推进信息化,重点抓好省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建设,延伸和拓展农技110和工业110网络,努力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编制全市教育发展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布局调整,重点抓好高教资源整合,努力筹办衢州学院。在重视均衡教育的前提下,继续抓好“名师、名校长、名校”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职教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教育,规范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深入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特别是要引进规划设计、国际贸易、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急需人才,并为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干成事业创造良好条件。
   不断提高城乡文明水平。深入开展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继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提炼衢州精神,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推进信用衢州建设,提高社会信用水平。继续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以及军警民共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名市建设,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挖掘、整理、发展边界民间特色文化,办好古城文化旅游节,培育衢州孔子、棋子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举办好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加强对外宣传,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努力提高衢州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深入开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加强国防教育,重视人民防空工作,做好优抚安置和民兵、预备役工作。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着力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制订建设规划,争取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镇,弘扬生态文化。建设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67万亩,造林更新3.5万亩,退耕还林0.5万亩。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深化工业污染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认真贯彻《浙江省乌溪江环境保护若干规定》,加强对城乡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开展城市烟尘、噪声污染专项整治。重视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加强国土资源管理。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活动,积极探索综合治理人口问题新机制。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创建平安县(市、区)活动,健全“打、防、控”机制,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禁毒”、“禁赌”斗争。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加强互联网站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依法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加强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认真落实有关民族政策,做好侨务和对台等工作。
  (五)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帮助群众特别是特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统筹城乡就业,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优化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确保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加大对特困群众再就业的援助。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积极探索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抓好扩面工作,加大基金清欠、征缴力度,多渠道充实和筹集社保基金,提高保障能力,确保参保人数净增1万人,基金征缴率达95%以上。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切实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致贫问题。探索建立特困群体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从今年起用3至5年的时间解决好无家庭供养的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集中供养问题。切实解决好贫困家庭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按照“高进高出、低进低出、双轨运行”的思路,积极探索农民市民化社保工作新路子,特别要解决好失土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维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继续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下半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认真实施“三放心”工程。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继续把事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点问题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今年市本级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1、建成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2、完成坊门街公建配套工程,启动建设市第三水厂和市区管道燃气工程;3、完成荷花街道新荷等社区的10条健身路径建设;4、完成市实验学校、新星学校建设;5、完成南湖菜市场和衢州润华超级市场建设,开工建设北门菜市场;6、新增城市主干道10公里,建成浮石二桥,新建花园岗区盈川路、衢化西路南段、江山路南段、书院东路和北二路东段;7、新增公共绿地20万平方米,完成江滨中段公园改造、县学塘美化和西安门大桥西桥头绿地建设,扩建府山公园,实施市区主要街道、公园、广场和标志性建筑的亮化工程;8、完成松园、泉井垄片区污水收集管网和双港垃圾中转站建设,开工建设市第二垃圾填埋场;9、开工建设市老年活动中心和衢州老年大学;10、完成部分社区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地面绿化、卫生洁化工作,推进市区人行道标准化建设。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

  当前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牢记“两个务必”,与时俱进,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扎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塑造“创新、务实、廉洁、有为”的政府形象。
  要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逐步开展学习型政府机关建设。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刻苦钻研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世贸规则等方面的新知识,善于汲取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实情,特别是对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组织专门力量认真调研,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应酬,腾出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和调查研究。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民智,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的有效手段,不断提高政府执政为民的水平。
  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方式。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进一步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切实做到“人员、职责、授权、服务”四到位,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群众的满意率。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按照“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最大限度实现社会事业社会化、市场化。继续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开展创业富民活动,优化创业环境。
  要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认真贯彻依法治市方针,推进“四五”普法教育,提高公务员法制意识,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治文明水平。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与协商,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进一步提高办理质量。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各人民团体的联系。大力推进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支持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办好会计核算中心、招投标中心和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努力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按照“四个不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从政行为。坚决制止和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重点要治理教育乱收费、解决群众就医收费过高、减轻农民负担和治理向机动车辆乱收费。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加强政务督查,确保政令畅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反对奢侈浪费,落实好“五个严禁”的要求,确保财政资金更多地用在扩大社会就业、改善群众生活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
   要务实求实,一心为民。要学习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牢记党的宗旨,执政为民,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引导和激励广大行政人员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将更多的时间、精力集中到谋事、创业、抓落实上。对市人代会确定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要雷厉风行抓落实。重视做好基础性、积累性、全局性工作,静下心来,沉下身去,稳扎稳打,不搞浮夸,不图形式,力求实效。
  各位代表,当前衢州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的使命无比光荣,责任十分重大,机遇千载难逢。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衢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创造衢州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