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200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审查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03年4月23日衢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主席团第五次会议通过)

  衢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听取了财政局局长俞顺虎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衢州市200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各代表团进行了认真的审议。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根据代表们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对2002年全市财政预算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03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和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进行了认真的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78730万元,实际执行数为106736万元,完成预算的135.6%,比上年增长51.2%。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143730万元,实际执行数为223156万元,完成预算的155.3%,比上年增长25.7%。
  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2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25500万元,实际执行数为48653万元,完成预算的190.8%,完成调整计划的143.0%,比上年增长63.8%,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3%。财政支出预算为48512万元,实际执行数为95546万元,完成预算的197.0%,完成调整计划的134.5%,比上年增长26.2%。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2年市本级财政可用资金为102501万元,收支相抵,专项专款结转下年支出6623万元,并消化了部分历年累计赤字332万元,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审查委员会认为:2002年,我市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目标任务,拓宽理财思路,坚持依法治税、依法征管,积极组织收入;狠抓财源建设,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促进支持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在我市经济形势明显好转的基础上,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超额完成预算指标,财政支出保证了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重点支出需要,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总的看,2002年全市财政预算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财政部门的工作是努力的,是富有成效的。
  但是,在2002年预算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由于经济总量小,相应的可用财力也偏小;政策性刚性增支因素多,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市县两级财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回旋余地小,收支平衡仍很脆弱;在财政性资金使用上一定程度存在“重拨款、轻绩效”的偏向,影响了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地税征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财税监管、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加以研究解决。
  二、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03年全市财政汇总预算草案中,地方财政收入114180万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长11.5%。财政支出安排173827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0.9%。
  在2003年全市预算草案中,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52300万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长12.2%。财政支出安排86343万元,比上年调整计划数增长21.6%。
  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03年全市财政预算和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符合《预算法》的规定,贯彻了中央和省财政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四届九次会议精神,既贯彻了中央积极财政政策的精神,又体现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的要求。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保持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增长幅度,支出预算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重点保证政权建设、科技、教育、农业、工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出需要,体现了支持经济发展的思想和从严控制一般支出的原则,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在实际执行中,要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勤俭节约、开源节流,反对铺张浪费,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年终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03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和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是适当的、可行的,同意市财政局局长俞顺虎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衢州市200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建议大会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03年市本级财政预算。根据《预算法》规定,2002年市本级财政决算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三、为保证2003年全市财政预算和市本级财政预算的顺利完成,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
  (一)依法治税,依法理财,积极组织收入。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要依法治税,加强征管,加强税收计划管理和重点税源的分析监控,加大稽查力度,维护税收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要加强以票款分离为主的非税收入的征管,认真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工作,增强社保基金支付能力。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把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机遇,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和资金,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持重点支出,支持经济发展。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保证重点支出需求。要加强社会保障,按照“两个确保”和“城乡低保”的要求,加大投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工业50条”等扶持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涵养培植财源;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推动效益农业的发展。
  (三)积极推进财政改革,推动财政管理体制创新,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市场经济和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深化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收支行为。要编细编好试点单位的部门预算,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编制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预算,推行财政直接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性建设资金的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有资产经营企业组成的运营监管体制,加强非经营性资产的监管经营,为经济建设筹措更多的资金。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步伐。
  (四)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积极推进依法理财。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法》和人大批准的预算办事,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强化支出监管,堵塞开支漏洞。要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的各项管理措施,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对财政周转金的清理回收和政府外债的监控,防止财政风险。进一步抓好《会计法》等财税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逐步提高。加强财税内部制度的监管,提高财税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快“金财工程”的建设步伐,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推动财税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要实现今年的各项财政收支预算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困难不少。因此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信心,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全面完成2003年财政预算和促进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