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2003年4月20日在衢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衢州市财政局局长 俞顺虎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财政预算草案,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和审查,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关于200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2年,全市上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财政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新进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地方财政收入超额完成了年初市人代会通过的收入预算指标,财政支出保证了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支出需要,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84820 万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78730万元,实际执行数为106736万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完成预算的
135.6%,比上年增长51.2%。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为143730万元,实际执行数为223156万元,完成预算的155.3%,比上年增长25.7%。
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2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为25500万元,实际执行数为48653万元,完成预算的190.8%,完成调整计划(因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而调整,下同)的143.0%,比上年增长63.8%,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4.3%。其中主要收入项目的完成情况是:增值税25%部分9346万元,完成预算的121.4%,完成调整计划的101.7%,比上年增长12.9%;营业税收入17908万元,完成预算的157.1%,完成调整计划的134.4%,比上年增长53.0%;农业四税收入6937万元,完成预算的319.7 %,完成调整计划的200.3%,比上年增长119.9 %;企业所得税50%部分7175万元,完成预算的 140.4 %,完成调整计划的109.6%,比上年增长29.3%;教育费附加收入1310万元,完成预算的145.6 %,完成调整计划的113.4%,比上年增长19.0%。
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2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48512 万元,实际执行数为95546万元,完成预算的197.0%,完成调整计划的134.5%,比上年增长26.2%,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1.2%。其中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支农支出和农林水气象支出6712万元,完成
预算的394.4%,完成调整计划的217.8%,比上年增长44.3%;文教卫事业费支出24350万元,完成预算的239.8%,完成调整计划的131.6%,比上年增长32.0%,其中教育支出16225万元,完成预算的250.4%,完成调整计划的127.0%,比上年增长47.1%;科技支出2804万元,完成预算的580.5%,完成调整计划的351.4%,比上年增长149.5%;行政管理费支出17291万元,完成预算的
136.3%,完成调整计划的99.4%,比上年增长24.3%;公检法司支出8800万元,完成预算的161.6 %,完成调整计划的121.4%,比上年增长27.3%;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661万元,完成预算的114.7%,完成调整计划的103.5%,比上年增长175.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1938万元,完成
预算的133.0%,完成调整计划的108.8%,比上年增长31.0%。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2002年市本级财政可用资金为102501万元,收支相抵,专项专款结转下年支出6623万元,并消化部分历年累计赤字332万元,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关于2002年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执行情况及2003年收支计划草案,我们单独书面向各位代表报告。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加强税费征管,依法组织收入
坚持依法治税、依法征管,认真执行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财政预算,做好收入的预测分析,层层分解落实计划,确保收入进度。一是坚持实行重点税源监控与强化分税种征管并举,依法组织收入。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加强了对重点税源监控,全年监控的重点税源入库占税收收入总额的60%以上;同时,坚持“抓大不放小”,在加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征管的基础上,加强和规范房产税、契税等小税种的征管。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税收收入109544万元,比上年增长37.9%,其中市本级51086万元,比上年增长44.2%。二是坚持加强税收宣传服务与开展税务稽查并举,营造诚信纳税环境。深入宣传新《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增强全民依法纳税意识;努力改进服务,开通了12366语音特服系统;KG*3〗强化税务稽查,全年查补税费总额2412万元,其中市本级523万元。三是坚持强化税收征管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并举,确保基金征收。去年全市征收养老保险基金32255万元,医疗保险基金10653万元,同口径分别比上年增长27.0%和535.2%,其中市本级分别增长33.0%和138.7%,有效地缓解了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矛盾;同时,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管理进一步规范。
(二)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税收政策的导向作用,努力培植财源。一是落实扶持政策,扶优扶强。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法规、政策,全市共返还企业增值税(全额)2520万元,财政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18594万元。二是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共安排财政贴息资金2023万元,其中市本级1163万元,重点支持企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也有效地拉动了信贷资金的增长。三是积极筹措争取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年来,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还在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支持下,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的机遇,主动与其他部门配合协调,千方百计争取上级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全市共向省财政争取各项补助120317万元,比上年增长35.3%。市本级争取各项补助57555万元,比上年增长45.7%,其中财政部门争取的补助36497万元,占各项补助的63.4%,比上年增长38.7%。这些资金补助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市财政收支矛盾,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稳步推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支出管理
2002年,我市财政改革进展顺利,财政管理明显加强。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认真落实“减调改稳”政策,全面取消了乡统筹,取消了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农村公益事业资金管理等六个配套改革政策,农村“三个确保”得到落实,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二是深化财政支出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综合财政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市本级全年纳入拼盘的预算外资金达2.34亿元;重点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市本级和各县(市、区)都设立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全市共有622 家行政事业单位进入了核算中心;积极推进政府采购,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去年市本级共举行215次政府采购公开招标会,采购预算金额8916万元,节减支出718万元,节支率8.1%;发挥资产评估、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推行政府建设工程项目审价制度,全市共对668项财政性投资项目进行造价审核,净核减4181万元,核减率达到10.2%。三是继续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加大预算外资金管理力度,基本达到了“收入税收化、支出预算化、专户金库化、督查经常化、管理网络化”的要求,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加强住房资金、土地出让金等政府性专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制定出台了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的实施细则,并严格审核,共审核发放各项住房补贴资金5030万元。另外,还根据省、市有关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完成了市本级财税系统的机构改革,在队伍建设、推进中层干部年轻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回顾去年,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财政运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经济总量小,相应的可用财力也偏小;二是政策性刚性增支因素多,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市县两级财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回旋余地小,收支平衡仍很脆弱;三是在财政性资金使用上存在“重拨款、轻绩效”的偏向,影响了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地税征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财税监管、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采取深化改革、规范管理等措施,着力加以研究解决。
二、关于2003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按照市委四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的总体要求和上级财政工作会议精神,2003年的财政预算收支(草案)编列如下:
200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汇总预算为114180万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系所得税收入分享比例调整因素,下同)增长11.5%。全市财政支出汇总预算173827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20.9%。
拟安排2003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预算52300万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长12.2%。其中主要收入项目的安排是:工商税收收入40724万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长14.3%;农业四税收入7720万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11.3%;企业所得税收入40%部分6530万元,比上年调整后执行数增长13.8%。
拟安排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 86343 万元,比上年调整计划数增长21.6%。其中主要支出项目的安排是:支农支出和农林水气象支出3794万元,比上年调整计划数增长23.1%;教育支出15757 万元,比上年调整计划数增长23.3%;科技支出991万元,比上年调整计划数增长24.2%;行政管理费支出19477 万元,比上年调整计划数增长12.0%;公检法司支出 8725万元,比上年调整计划数增长20.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010万元,比上年调整计划数增长17.1%;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5074万元,比上年调整计划数增长37.3%。
上述市本级预算草案,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尚有一定的收支缺口,我们将通过努力增收和积极向上争取补助等措施予以弥补,以确保当年财政收支平衡。
三、关于2003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一年,确保完成全年收支预算,对于促进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依法治税,依法理财,积极组织收入
积极组织收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是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要依法治税,加强征管,不断完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新模式,加强税收计划管理和重点税源的分析监控,加大稽查力度,维护税收的统一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二是要加强以票款分离为主的非税收入的征管,认真做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金和规费的征缴工作,缓解社保基金收支压力,增强保障能力。三是认真分析研究中央国债资金投向、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省财政“两保两挂”体制调整的趋势、动向以及对我市财政的影响,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把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机遇,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好各项政策和资金,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支持经济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理财原则,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勤俭节约、开源节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一是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保证政权建设、科技、教育、农业等领域的支出需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二是要重点加强社会保障,按照“两个确保”和“城乡低保”的要求,加大投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做到应保尽保,促进就业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要积极支持经济发展,涵养培植财源。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工业50条”等扶持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支持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要从原来的竞争性领域投入转向公共性领域投入;要从原来的直接投资企业转向重点支持工业园区的配套建设;要从原来的广泛性扶持转向有重点的扶大扶强和鼓励技术创新;财税管理也要从原来的监督管理型转向服务管理型,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营造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经济发展环境。
(三)积极推进财政改革,推动财政管理体制创新,构建公共财政框架
推进财政管理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地探索创新,努力解决当前财政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是深化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今年,要在进一步完善综合预算的基础上,对市科技局、教育局、农业局等五个部门试编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规范收支行为;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积极探索政府采购计划编审制度和集中采购,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拓展集中核算的范围和内容。二是编制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预算,推行财政(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加强财政性建设资金的监管,做好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由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有资产经营企业组成的运营监管体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经营性资产退出竞争性领域,加强非经营性资产的监管经营,为经济建设筹措更多的资金。四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需要,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步伐。
(四)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规范财经秩序,积极推进依法理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规范财经秩序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依法理财的重要抓手。一是要严格执行《预算法》和人大批准的收支预算,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强化支出监管,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反对铺张浪费,堵塞开支漏洞。二是要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的各项管理措施,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强对财政周转金的清理回收和政府外债的监管,防止财政风险。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等财税法律法规,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的监管,整顿和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逐步提高。四是严格执行财税内部的各项制度,提高财税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快“金财工程”的建设步伐,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健全财政监督机制,推动财税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各位代表,今年财政改革和财政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牢记“两个务必”,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确定的各项政策和目标、任务,统一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实现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