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1996年4月22日在衢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衢州市市长 张达洋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l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八五”和一九九五年工作的回顾

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时期。全市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经过五年的努力,“八五”计划的各项任务,除个别指标外,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并提前5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八五”期间,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可达11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五年平均递增12.1%,高出“七五”4.9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五年平均递增12.0%。第—产业稳步发展,农业增加值从l990年的13.38亿元提高到1995年的31.1亿元,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基本稳定,农业综合开发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提前实现基本消灭荒山的目标。第二产业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五年平均递增19.2%,比“七五”高出7.9个百分点。 巨化氟化工、浙电220千伏SF6组合电器、江山化工总厂DMF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一批骨干企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0.9%提高到1995年的57.5%,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31.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3.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3.39亿元,比“七五”增长了2.94倍。乌引工程、衢龙公路改造、衢州民航站、中立交桥、本地电话网、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批水利、交通、电力、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相继建成,使我市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五年累计新增输变电容量52.55万千伏安,新增县乡公路里程229公里,新增程控电话交换机12万门,城乡电话普及率从五年前的每百人1.05部提高到每百人4.12部。

“八五”期间,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发展机制更加灵活。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了稳定和完善,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农业股份合作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迈出新步伐。全市已有种养专业大户6020户,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已发展到693家。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5家企业列入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全市共组建企业集团6家,股份有限公司4家,有限责任公司202家,股份合作制企业86家(不含乡镇)。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机制逐步转换。积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市场体系培育步伐加快,全市已拥有各类商品市场148个。生产要素市场得到发展。财政、税收、金融、外贸、计划和投资等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配套,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衢州市区列为省级对外开放城市。衢州经济开发区、衢县沈家和江山城南开发区先后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乌引灌区被列为省级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外贸、外资、外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五年累计出口创汇1.33亿美元,年均增长65.59%,其中一般贸易出口6318万美元,年均增长83.08%,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903万美元,开工投产三资企业202家。对外交往逐步扩大。与美国雷德温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眦邻省、市的横向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八五”期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高,“八五”期间,全市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4项,省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114项;全市已有131个乡镇占总人口98.87%的地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81%,青壮年非盲率达96.5%;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2%,比“七五”时期低0.93个千分点。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图书馆、群艺馆、医院等一批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相继建成。衢州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得到加强,文化事业繁荣活跃。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全面实施,创建文明城市取得初步成效。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普及,竞技水平有了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7.58万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深入开展。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及时向人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通报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二五”普法基本完成。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和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等工作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改进,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加大了治理力度。强化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了社会稳定。

 “八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知除物价上涨因素,五年实际增长76.4%和23.7%。市区人均住房面积由1990年的11.9平方米增加到1995年的14.54平方米,农村人均生活用房由1990年的21.6平方米增加到1995年的28.4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增长3.1倍,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继续加强,绝大多数贫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建立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完善物价补偿和生活困难补助制度,使城镇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1995年,是“八五”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除个别指标外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当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6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96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7%。进一步加大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工作力度,虽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仍达95.17万吨,为省下达任务的100.2%;各项经济作物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柑桔产量达50.08万吨,比上年增长14.8%;“菜篮子”工程建设得到加强,当年全市新发展蔬菜基地1500亩,年末生猪存栏122.61万头,比上年增长3.1%。肉牛生产开始起步。

抓好基地示范,进一步发动千家万户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超额完成当年各项开发任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市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65亿元,乌引配套工程、江山碗窑水库、常山长风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和“三江”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全市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7.56亿元,比上年增长44.1%,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99.36亿元,增长22.3%。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96.41亿元,增长69.7%。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市村以下工业产值实现49.02亿元,增长111.1%。努力改善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国有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市国有工业当年实现利润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8.9%。产销基本衔接,工业产品销售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落实企业技术改造政策,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当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技改投资额6.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和新技术110项,30个部、省级重点技改项目列入“九五”计划。

改革开放向纵深拓展。全市当年新发展各类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92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形成了一批农业龙头和专业村。企业改革有了新进展。5家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已完成方案论证并上报省政府。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造,全市当年新批有限责任公司l06家;进一步明确资产经营责任,市本级53家企业签订了资产经营责任制;积极探索企业资产重组,开展了兼并、破产试点。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大病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市级机关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全市全社会出。交货值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出口创汇4832万美元,增长52%。新批三资企业25家,实际利用外资1306万美元。

财政金融和市场平稳运行。全市当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完成预算的10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6亿元,增长17.6%。全市财政支出5.75亿元,增长15.9%。金融形势稳定,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70.31亿元,比上年增长31.o%。贷款投向更趋合理,有力地支持了各项重点建设。城乡市场繁荣,国合商业购销两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l亿元,比上年增长33.6%。采取措施抑制通胀势头,市区商品零售.价格上涨幅度比上年下降6.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衢龙公路改造、46省道龙游至湖镇一期工程建成通车,205国道江山峡口至枫岭关加宽一期工程基本建成,西安门大桥、双港口大桥拼宽工程动工建设。民航新开衢州——北京航线。邮电电力设施建设加快,杭福责成光缆工程衢州段提前完成,市话、移动电话顺利扩容,电力设施规划和建设逐步配套。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区中立交桥建成,道路、绿化、环卫等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各县(市、区)重点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城镇规划和城市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市获省以上科技成果奖22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8%。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柯城、龙游、江山教育“两基”通过省政府验收。创办了综合中专。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卓有成效,实现了“摘帽、升位、争先”的第一步目标。市区“双禁”工作顺利实施。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7%,衢县、常山摘掉7计划生育后进“帽子”。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继续发展,民政、档案、气象、统计、标准计量、老龄、社会科学等工作也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7新的贡献。

各位代表,“八五”期间各项成就的取得,为我市实现跨世纪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这是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共楷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驻街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部队和部省属各单位,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衢州振兴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前进中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困难,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仍然比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稳定粮食生产的难度较大,粮食生产未能完成“八五”计划指标,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现代化进展较慢。二是工业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后劲不足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企业改革在重点、难点上没有取得大的突破,经济效益不够理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国有工业扭亏增盈未实现预定目标。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要素市场发育不足,国合商业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四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软、硬环境亟待改善,外贸出口总量偏小,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较低,三资企业的数量和三资企业的整体效益均不理想。五是近两年物价涨幅偏高,通货膨胀压力较大。去年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全省平均幅度高出3.2个百分点,没有实现预定控制目标。六是受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发展水平较低。七是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问题,重特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社会丑恶现象也时有出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