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为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衢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厉志海
(2005年3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衢州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衢州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务实奋进,为衢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的五年;是齐心协力,抢抓机遇,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发展主题,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全市生产总值五年基本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2.7%,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增长了2.2倍,年均增长26.4%。去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0美元,标志着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新阶段。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工业立市”战略取得重大成效,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五年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8%。效益农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建设绿色特色农业基地500多个、100多万亩,培育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57个。商贸、金融、物流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住房、汽车、通讯、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迈开大步。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企业改革攻坚取得重大突破,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新型劳动关系基本确立,企业改制所形成的活力和“裂变效应”逐步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落实和完善农村二轮土地、山林承包责任制,稳步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免征农特税和农业税,切实治理乱收费、乱摊派,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县两级都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三服务”、“三精简”、“三延伸”,机关效能明显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借力发展”战略取得重大成果,主动接轨上海,大力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取得历史性突破。近三年全市实际引进市外资金122.2亿元。五年来实际利用外资8112万美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5.9%,外贸依存度提高5.6个百分点。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按照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两者互促共进的要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全市城市化率从29%提高到34.8%。市区中心城市的首位度逐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建成区面积由23平方公里扩大到36.1平方公里,新集聚人口6万人。调整了市区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增强了发展合力,实施了大规模旧城改造,规划启动了西区和衢江新城区建设,创办了市高新技术园区、东港工业园区,坊门街、三衢路、江滨路、府山公园、斗潭公园、衢江大桥等一批城市景观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县城、经济强镇和中心镇建设成效显著,市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土地整理、村庄整治和康庄工程取得明显进展。全市76%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85%以上的行政村通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杭衢高速公路、龙丽公路、白水坑水库、芙蓉水库、城乡电网改造、城市防洪供水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一些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电力、水利、交通项目正在建设。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611亿元,是建市以来实施项目最多、投资最大的时期。
??社会更加文明进步。围绕建设文化名市,大力宣传先进文化,提炼弘扬衢州精神,发展衢州特色文化。努力打造孔子文化、围棋文化和生态文化品牌,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开展“全民学习日”和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市区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江山市、龙游县成为省级文明县城。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创建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合作园,建立农技110和工业110,成功举办两届衢州工业科企合作洽谈会,市、县(区)全部迈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县行列。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基本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卫生、体育、计划生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全面发展,抗非典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市建设,提出并实施“六个一批”工程,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取得新成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落实,人大和政协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工作富有成效。统战、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党史、老龄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军政军民关系更加紧密,合力创建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全面开展“平安衢州”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着力解决“土碗社”、联泰职工上访等一批信访积案,维护了社会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五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净增62.9亿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农村人均生活用房分别增加33%和50%。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分别增长2.4倍和8.7倍。高度重视群众就业和增收问题,大力发展家庭来料加工业,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积极推进山区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走出了一条培训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新路子。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五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乡低保对象达到应保尽保,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费入学,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82.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79%,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率75.4%。开化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实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程,五年新增就业岗位5万多个。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全面开展“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等教育活动,党的思想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实施干部民主推荐、公开选拔、任免票决等制度,率先开展“民推竞选”副县长试点,积极探索市级机关中层干部跨部门竞争上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开展“三级联创”,实施“先锋工程”,加强后进村党支部整顿转化,推行发展党员“三推一定”机制、村干部最低报酬保障机制、村级组织工作规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成效。城市社区、非公有制企业、新社团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得到加强。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全面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积极构筑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取得新成果,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
过去五年,衢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三衢大地充满生机活力,呈现一派蓬勃向上的可喜景象。这是在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工作基础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各界人士,驻衢部队、武警官兵,中央、省驻衢单位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衢州市委,向所有为衢州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实践证明,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切合实际的,所做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借鉴、奠定了基础。回顾五年工作,值得总结的体会有:
第一,坚持发展主题,集中精力抓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市委始终紧扣经济中心,咬定发展目标,坚定发展信心,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合力,争取能快则快的发展,以速度赢时间,以质量增后劲,努力缩小与全省的差距。始终坚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集中力量打好企业改革、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旧城改造等攻坚战,为衢州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始终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注重用发展统一思想,用发展凝聚力量,用发展解决问题,确保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符合衢州实际的特色发展路子。市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上级精神与衢州实际结合起来,把学各地之长与创衢州之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基础上,先后实施了“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作出了开展招商引资年和项目推进年、发展县域经济和市区经济、加快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文化名市和生态市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城乡统筹、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这些思路和举措,符合我市市情,符合群众意愿,体现了思路的与时俱进、工作的务实创新,对衢州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坚持统筹协调,推进“三个文明”全面发展。市委从现代化建设大局出发,把“三个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落实。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文化名市、学习型城市和文明城市建设,深入实施依法治市,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保平安就是促发展的意识,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扎实推进“平安衢州”建设,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
第四,坚持执政为民,做到亲民、为民、富民。市委按照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要求,注重倾听民声、顺应民意,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下山异地脱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工作,坚持市领导联系“六个一”制度,建立领导信访下访和约访党员制度,全面推行乡镇“两心一线”工作法,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新路子,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促使各项决策符合群众愿望,并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第五,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市委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在领导体制上,妥善处理“一个党委”、“三个党组”和“几个口子”的关系,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增强了工作合力;在工作方法上,坚持总揽而不包揽,协调而不取代,集中精力谋大事、抓全局,发挥了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在工作制度上,始终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规范决策程序,完善决策规则,提高决策水平,推进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重视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五种能力”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制订出台了《衢州市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办法(试行)》,严肃查处违纪案件,推进“四中心一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我市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回顾五年成绩显著,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这些成绩只是阶段性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实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土地、资金、电力、运力、人才等要素制约矛盾依然突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社会事业发展存在一些差距,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艰巨;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有些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实、为政不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刻剖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经过二十年来的发展,当前我市总体上已从工业化初期跨入工业化中期,迈入人均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新阶段,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新的阶段,我们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从发展背景看,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调整转移加快,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迅速崛起,我省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总体上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我市市情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生产要素和环境制约矛盾凸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明显提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趋向增强,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区域竞争的压力明显增大;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各类矛盾增多,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与此同时,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要求更加迫切,信心进一步增强。可以判断,这个阶段是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经济增长的转型提升期,是矛盾凸现的克难闯关期。这个阶段我们要始终抓住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两大重点,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始终坚持量质并举方针,继续扩大总量,注重提升质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要更加关注民生,坚持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正确把握发展大局,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实施新举措,实现新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力争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初步构建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功能完善、现代物流繁荣、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人民生活富裕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咬定目标,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平安衢州”,构建和谐社会,为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全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四项指标争取在2004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同步提高,生产总值中二、三产业占比达到90%,每万元生产总值耗电量、耗水量逐年下降。
??城市特色更加鲜明。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功能和品位进一步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更加显现,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域城镇体系更加科学,城乡一体化框架初步构建,全市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
??科教文化更加繁荣。文化名市、学习型城市深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影剧院数和图书馆藏书数基本达到“百强城市”要求,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平安衢州”,各县(市、区)均达到省平安县(市、区)创建标准;依法治市深入实施,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和谐稳定。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各县(市、区)都进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行列,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人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在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以下指导原则。第一,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发展始终是最突出、最迫切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争先意识,抓住历史机遇期,顺势推进,努力争取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同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城乡发展互动,市县携手共进,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工业是立市之基,要坚持量质并举方针,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特色制造业基地为抓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借力是发展之路,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实行外源性与内生性发展相结合,创新招商理念和方式,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拓宽发展空间。特色是竞争之策,要以特色竞争理念指导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致力于发挥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开展特色工作,营造特色环境,创造特色竞争力,走依靠特色取胜、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第三,必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利益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我们要高度关注民生,加快建立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办好一批顺民意、解民忧、谋民利、得民心的实事。高度关注民主,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高度关注基层基础工作,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管理,规范社会秩序,更加关心困难群体,切实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第四,必须始终做到“两个务必”,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实做到自信而不自满,昂扬而不张扬,务实而不浮躁,兢兢业业干工作,克难攻坚抓落实,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敢抓敢管的勇气、雷厉风行的作风,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第五,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市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大力弘扬创业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人民群众充满创业的热情,鼓励成功,宽容失误,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公论,使衢州真正成为创业者投资发展的热土、实干者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构筑特色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特色经济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之举。要深入实施“特色竞争”战略,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都市旅游休闲基地,加快构筑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一)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是提升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要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标准,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基地,以工业的大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做强特色产业。加强特色产业扶持,优化要素配置,壮大产业规模,着力培育若干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认真实施“410”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引进一批关联配套企业,细化专业分工,拉长产业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氟化工、有机胺、矿山风动机械、硅材料产业,使之在国内外具有市场、技术、信息、效益等竞争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中心。同时,不断壮大新型干法水泥、电光源、高档特种纸、金属制品、输变电设备、精细化工、钙制品、竹木加工、消防器材、蜂制品等10个特色产业。经过五年努力,使“410”产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同时,积极发展一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产业,培育新的块状特色经济,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壮大规模企业。强化政策扶持和资源配置的引导推动作用,着力培育一批特色明显、技术领先、产业链长、销售规模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产品,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构筑工业平台。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使园区建设与工业发展相适应,基础设施与招商引资相配套,园区风貌与城市特色相协调。抓住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契机,完善开发区、园区规划,拓展发展空间。保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功能配套,增加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提高开发效益。不断创新开发区、园区运行机制,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商务成本,使园区真正成为招商引资的窗口、产业集聚的平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基地。
推进技术创新。围绕“410”产业基地,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加大科技投入,逐年提高财政科技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引导企业逐年提高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拓展科技合作平台,推动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技术合作。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努力提高企业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推进农业工业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把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趋向,运用工业化、城市化的理念指导“三农”发展,让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融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去,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使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农村向城镇社区转变,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变。围绕“农产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加快柑桔(胡柚)、畜禽、竹木、食用菌、名茶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体系,使绿色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形成竞争力。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切实提高农业工业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各项支农补助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工商资本和外来企业投资农业,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
(三)建设都市休闲旅游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拓宽就业门路、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突破口,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新情况,坚持统筹规划,着力构筑与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相协调、与国际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强服务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旅游业。立足“大衢州、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历史文化名城、钱江源头、四省边际的个性特色,尽快建设一批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加快推进产品结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延伸,产业链由单一观光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转变,进一步打响“神奇山水、名城衢州”的品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尽快使衢州成为华东新兴旅游城市和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培育四省边际物流中心的目标,按照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衢州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配送平台,大力发展以运输配送、信息等为重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推行现代流通经营方式,扎实推进重点商贸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产业,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提高开放水平,推进经济国际化。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聚集生产要素,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的重要抓手,确立跳跃式对接的理念,在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主动参与产业协作分工,力争在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协作中占有一席之地。重视引进外资工作,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有针对性地面向国外、境外开展招商,主攻台湾、港澳,开拓韩国、日本,力求直接与跨国公司、国外境外投资商对接,实现利用外资总量、规模、质量新突破。突出产业招商,把招商引资与培育特色产业、优化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与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与人才、技术、管理引进结合起来,围绕“410”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进产业配套和产业关联项目,加快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在继续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招商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专业招商机构和队伍的作用,通过中介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以及“山海协作工程”等平台,组织各类招商活动,不断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实效性。
主动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形势变化,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国际接轨,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培育壮大出口主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努力保持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鼓励企业进口能源、紧缺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境外开发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境外劳务输出,发展技术外派劳务。
(五)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把深化改革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审批制度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着力构建国有资产经营运行机制和监管体制,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有和集体资产运行效益。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培育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扩大直接融资。加强电子信息及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环节的推广与应用,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认真实施生产要素配置规划,努力扩大增量,吸纳流量,优化存量,提高使用效益,缓解供需矛盾。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坚决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设备和产品,倡导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深化“信用衢州”和机关效能建设,全力打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和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进入的行业和领域,给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
四、加快培育中心城市,统筹推动城乡发展
进一步确立“大衢州”观念,加强市域空间规划,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域经济为支撑,努力构建合理的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口布局,着力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加快培育“一个中心、四个县城”为主体的浙西城市群,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功能互补、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一)跻身全国百强城市,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跻身全国百强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举措。要按照“百强城市”的目标要求,分项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和措施,发挥优势,弥补差距,扎实推进。要全面实施新一轮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五年构建“两纵一横一环”的城市交通网络,形成老城区、西区、衢江新城区、巨化片区、东港新区“一城五区”的城市框架。按照“改造老城区,提升建成区,建设新城区,做美衢州城”的思路,突出山水、生态、历史文化优势,建精品、造亮点,全力打造精品城市。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展现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加快西区建设,从拉框架向项目建设、公建设施配套转变,五年内基本形成10平方公里中心区的建设规模,充分展现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的城市特色。加快衢江新城区建设,增强功能,展现滨江新城风貌。扎实推进“五城联创”,五年内实现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目标。加强城市管理,重视社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二)培育县域中心城镇,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强市之策、富民之路、稳定之基。要坚持发挥特色优势,营造特色环境,培育特色产业,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快发展,增强实力,完善功能,营造特色,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凸现县城在县域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科学规划县域空间布局,着力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的经济强镇和中心镇,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城市化的亮点。推进乡镇区划调整,实施行政村整合,促进县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调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按照“规划共谋、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得”原则,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盘谋划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努力构建交通公路网、电视电话网、供水排污网、公交服务网和知识信息传播网,推进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共建共享。抓紧黄衢南、龙丽高速公路、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衢常铁路等交通网建设,抓好县乡道路建设和通村道路改造,经过五年努力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95%以上。不断完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真正破除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入学和生产要素配置中存在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促进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行政村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年内把150个行政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使30万饮水有困难的农民喝上清洁水,70%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持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推进,以实施“六个一批”工程为抓手,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整治工作,尤其要重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林建设。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使全市人民在享受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还能享受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风和日丽的生态环境。
五、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保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建设文化名市,大力提升文化力。进一步提高发展先进文化的能力,努力构建与建设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增强区域文化的创造力、融合力和辐射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衢州精神,在全社会确立开拓创新、务实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各项文明创建活动,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目标。以“全民学习日”活动和学习型组织创建为载体,以提高学习力、激发创新力、增强竞争力为目标,合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培育发展特色文化,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创作一批体现衢州特色的文化精品,着力打造以古城文化为基础、“两子文化”为特色的衢州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繁荣城乡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推进科教兴市,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现代化建设,核心在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进一步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围绕提升经济竞争能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目标,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技术支撑平台、高新技术孵化转化平台、科技人才、信息集聚平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经济主体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大力引进急需的技术、项目和人才。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技素养。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建设“教育名市”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推动基础教育向均衡优质方向发展,努力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制定并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进一步打响“衢
州职教”品牌。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三年内把衢州学院建成多科性本科院校。认真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把握培养、引进、使用三个重点环节,制定实施“十一五”人才规划,深化“创业素质工程”、“115人才工程”,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格局。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史志、档案、老龄和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三)推进依法治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提高人大监督工作的实效性。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做好对台工作。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领导,积极支持群众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创造性开展工作。发展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推进社区民主建设,加强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扩大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提高社会自治能力。
深入推进依法治市。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逐步实现政府机构组织和工作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深化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深入推进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提高法律服务水平。
(四)建设“平安衢州”,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落实维护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针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完善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经常化、制度化的矛盾调处机制,努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各自管辖范围、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敌对势力、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加强禁毒、禁赌工作,坚决打击“六合彩”活动,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社会公共安全的防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防教育,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巩固和发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增进军政军民团结。
(五)高度关注民生,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好事实事。要不断完善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工作,让群众看到实绩,得到实惠。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推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扶持家庭来料加工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争取每年有3%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继续重视民工工资清欠工作,保障民工合法权益。社保是民生之基。要加快构筑多层次、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乡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困有所助。扩大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和保障水平。继续实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制度,不断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巩固和发展农村五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成果,确保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基本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基本实现全覆盖,困难家庭子女免费接受基础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困难大学生就学资助工作不断加强,不让一个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重点,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扎实推进下山出库异地脱贫工程,五年使5万以上山区库区农民异地脱贫。发展慈善、助残、优抚救助等社会福利事业,广泛深入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良好风尚。
六、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为衢州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着力提高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使全体共产党员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自觉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在复杂形势下抵御和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努力实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坚持”要求,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确保学习时间、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破解难题的能力。继续在县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树一创”活动,并向乡镇和县级机关部门延伸。
(二)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注重在干事创业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注重选拔经济型、实干型、开拓型干部,大胆起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特别是要选好配强党政“一把手”。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发挥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努力形成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创新干部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关心老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充分发挥老同志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积极作用。
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实施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差额考察、“两圈”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等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坚持全委会推荐提名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制度。深化完善“民推竞选”、竞争上岗、干部交流等制度。制定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科学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促进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落到实处。认真执行领导干部谈心谈话、经济责任审计、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加强干部日常管理与监督。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展党内民主。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各级党委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营造环境的要求,改进地方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切实解决好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抓紧研究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市、县(市、区)委要提出建议,加强指导。进一步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和主动权。
(三)围绕巩固执政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市、区)委要用足够的精力抓基层、强基础,深入实施“先锋工程”,扎实开展“三级联创”,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强对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领导,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全面推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进一步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作用。以提高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为重点,着力加强社区、企业和新社团党建工作,建立向非公有制企业、新社团组织选派党的工作员制度。加强机关和学校党建工作。切实加强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工作,关心帮扶困难党员的生产和生活。认真实施发展党员工作规划,把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继续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落实村干部最低报酬保障机制,并对政治坚定、政绩明显、群众公认且连任十年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建立养老保险金制度,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四)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职,善谋富民之策,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要认真负责去对待;凡是群众所提的意见,都要真心诚心去听取;凡是群众遇到的困难,都要千方百计去解决。要求真务实,勤政为民,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放在推动本地的发展上,放在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上,坚决反对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的不良作风,坚决克服为图虚名、劳民伤财的不良行为,以埋头苦干的精神,一抓到底的韧劲,把发展的目标付诸实施,把理想的蓝图变为现实。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加强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保持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认真落实《衢州市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办法(试行)》,不断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形成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有乱必治,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力度。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坚决纠正部门、行业的不正之风。各级党委要大力支持执纪执法机关履行工作职责,坚决查处执纪不严和袒护、纵容腐败分子的行为。各级纪委要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各个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预防和治理,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同志们,未来五年我们的目标宏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市245万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团结一心,克难攻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开创衢州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