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2.05 来源:超级管理员
毛芦芦
记得2009年夏天第一次去烂柯山脚的石室村采访徐臣榜老人时,77岁的徐老还是那么灵健。讲起烂柯山的各种传说,就像鲤鱼吐泡泡,一串一串又一串的,思路是那么清晰,言语是那么幽默,感情是那么丰沛。老人在烂柯山下生活了一辈子,烂柯山是他名副其实的母亲山。他每天都要去烂柯山上溜达一圈,回家后,就开始撰写、记录、整理关于烂柯山的文字,留下了十多万字的《王质遇仙记》《石室街村志》《忠壮公徐徽言》等手稿。
可是,2015年2月13日,当我和衢州市文广新局文艺处陈玉英处长再一次去拜访徐老时,他却须得家人搀扶,才能从卧室走出来接待我们了。而且,还把年年都去慰问他、拜访他的玉英处长认成了我:“我记得你,你是小毛,写儿童文学的,我们是老朋友啦!”
是啊,我和徐老是老朋友了。当年,为了采写烂柯山的传说,我和同事陈啸曾一次次地去叨扰他,徐老总是热情接待。不仅跟我们讲烂柯山的掌故,而且还跟我们侃他的生平。虽然我们年龄跟他相差了四五十岁,可是,他俨然把我们当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2011年,“烂柯山传说”能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应该说徐老功不可没。
而另外一位老人——黄根发,同样也功不可没。
黄根发是衢江区的离休干部。可是,他一生都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收集和整理。他就像个老农民那样,整天都徜徉于老家的山水草木之间,一年四季都和父老乡亲潜心交流着发生在家乡土地上的种种故事,他不仅对烂柯山的传说如数家珍,而且对整个衢江和柯城地区的民间故事也了如指掌。
我认识黄老的时间,要比认识徐老的时间长得多。18年前我做《衢江报》记者的时候,就曾采访过他,因为对他为人处世的方式感到深深的钦佩,所以内心把他当成了一位非常难得的师长。在“烂柯山传说”申遗期间,他则成了我拜访次数最多的一位老人。那时天热,还记得那时每次去拜访黄老,他都会细心地把电扇的风页面准准地对着我。在电扇所送的徐徐清风中,听黄老款声细语地讲着民间传说,感动总会如山泉般从我的心房里默默地涌出来。
一直希望能出一本集子,能把徐老、黄老给我讲的故事编写出来,然后虔诚地上门拜访他们,恭恭敬敬地把书奉上。如今,这书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马上就要付梓了,可惜,黄老已于三年前驾鹤西去,最近,徐老也仙逝了,痛哉!惜哉!
对这本《烂柯山的传说》编写工作帮助较大的,还有陈锡祥先生、刘国庆先生。陈先生致力于收集衢州街巷的掌故,曾花了很大功夫去收集衢州城和市郊一带的民间传说。他写了两本《衢州街巷拾遗》,其中《拾遗之二》里边,有很多故事就跟烂柯山有关。本书中有近十则故事,就来源于陈先生的讲述。刘先生则是衢州文史专家,学富五车,德高望重。曾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而且还拨冗为本书审稿。
由衷地向这些先生致敬!
由衷地向所有帮助过“烂柯山传说”申遗的人致敬!
由衷地向这本书里其他讲述者、记录者、整理者致敬!
也由衷地向关心和重视《烂柯山的传说》这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的衢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王建华局长、陈政副局长、陈玉英处长致敬!由衷地向直接指挥我编写此书的我们文化馆的黄祖祥馆长致敬!
虽然在听到黄根发老人去世的消息时,我是那么悲痛;虽然在看到徐臣榜老人拖着病躯颤巍巍地出来迎接我们时,我内心充满了哀伤;虽然通晓烂柯山传说、烂柯山掌故的先生们一个个年龄都不小了,有点让人感到后续乏人的忧虑。但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对《烂柯山传说》的“非遗”传承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相信通过这本书的出版和发行,一定会让更多的读者,更多的年轻人、少年人了解和热爱我们衢州这片热土上的这一个个鲜活生动、朴素有趣的故事。
其实,通过对这本书的编写,我这位中年女知识分子和我正上初中的女儿汪芦川,已经成为烂柯山传说的一对民间传承者了。 相信,通过所有关心和热爱烂柯山传说之人、民间传说之人的大力推广,在我们衢州、浙江,乃至全中国,一定还会有更多类似的母女、父子、兄弟、姐妹,爱上这个神奇美丽的传说,爱上民间文学,从而使古老的传说在最青春的心灵里开出更真、更善、更美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