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11.29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江区樟潭街道下埠头村的“最美家庭”胡金凤一家,是一个有着44口人的大家庭。然而,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却没有争吵,没有纠纷,家族成员之间只有亲密无间、团结互助。
这个大家庭有“堂堂正正做人,勤勤俭俭持家”的家训;有家人共同表演,持续了十多年的“家庭春晚”;有兄弟姐妹间的不离不弃,有对母亲的陪伴孝顺......
这样一个传奇的最美家庭,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胡金凤家庭全家福,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父母亲言传身教
在二姐苏婉英的记忆里,父母亲的那个年代,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孩子又多,选择将有些孩子送走的家庭很常见。而母亲胡金凤与父亲苏裕隆育有9个孩子,3儿6女,却一个也没舍得送走。
在重男轻女思想还比较重的那个年代,胡金凤夫妻俩不但舍不得送走孩子,大字不识的他们还坚持供儿女读书,连每一个女儿也不例外。“我们兄妹最差的也是初中毕业,在同龄人里属于非常难得的。”苏婉英说。
“我们读书需要钱,那时候父亲做木工,母亲做缝衣服补贴家用,经常忙到深更半夜。”大姐苏水英说,父母的勤劳也影响着子女,“从小兄弟姐妹都主动帮助父母干活。”
胡金凤夫妻俩教会儿女的,不仅只有勤劳,更为重要的是内心的善良。那时候全家11个人还挤在一个又小又旧的房子里,但胡金凤夫妻俩还是把爷爷奶奶和外婆接到了家里同住,只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家里人多粮少,胡金凤总是最后一个吃饭。第一碗饭舀给丈夫,他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第二碗饭舀给家里的老人,然后是依次给孩子们舀饭。她自己总是最后一个盛饭,有时候只能吃一点米汤。9个孩子看到妈妈这样做,也会互相提醒,多留点吃的给妈妈。
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有一次到了吃饭时间,胡金凤夫妇看个乞丐,带着自己的小孩挨家挨户乞讨时,将乞丐叫到了家里来,让家里人都省下一口饭,给这对乞讨的母子吃。
“还有一位大伯,当初一家人逃难到衢州,也是我父母收留他们,让他们一家人住在我们家里。”苏婉英说,现在这位大伯也成了亲人一般,“两家人到现在逢年过节还会走动。”
父母亲的勤劳善良,一点一滴的滋润着孩子们的心。温良恭俭让的传统品质,在苏家可谓有着优秀的传承。胡金凤夫妇最不愿意看到儿女们发生矛盾,如果有儿女产生争吵,平常从来不体罚孩子的胡金凤夫妻,会把孩子关禁闭。
“别人家孩子多总免不了吵吵闹闹,但我们基本不吵,打架更是从来没有。”三姐苏婉卿说,家庭里长幼有序,相互关爱,“哥哥姐姐有东西会主动留给弟弟妹妹吃,遇上有客人来,弟妹也主动让哥哥姐姐上座,自己站在旁边吃。”
苏家不喜欢儿女之间吵架,也不许儿女跟其他人吵架。“我母亲最爱跟我们说的就是‘量大,福大’”。苏婉卿说,有时候自己的孩子太淘气忍不住动了手,被母亲看见也会被说,“你们小时候我有这么对你们吗?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良好家风也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苏家的姑嫂间从来没有矛盾,夫妻间也不会有隔夜仇。“我们的孩子个个都很好教,就因为我们身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大姐苏水英说。
樟潭老街里的“春晚”将上央视大舞台 ——一首常回家看看让老人感到很温馨
兄妹齐心可断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苏婉英笑着说,一家人和和睦睦,“也离不开大哥大姐的带头。”
参加工作之后,长兄长姐的工资除了自己吃饭的钱,全部都拿来补贴家里,给弟弟妹妹买东西,从来不留私房钱。有好榜样在前,后续参加工作的人也像他们看齐。“都是我的亲人,为了这个家庭,我们心甘情愿。”苏阳松说。
长兄如父,因为父亲走得早,苏阳松自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最小的妹妹苏婉轩12岁时,在学校上体育课,跑步摔伤,得了败血症,又转为骨髓炎。为了妹妹医病,全家人每天都上了发条似的努力赚钱。苏水英当时已经做起了裁缝,替人缝制裙子,一条裙子才4毛钱,苏水英和其他妹妹齐心协力,一天要做30多条,大哥、二哥也在拼命赚钱。
妹妹每天要13元的药钱,这些钱都是其他兄妹和爸妈一分一毫赚回来的。“大哥带着小妹妹四处求医,三妹也休学,陪着小妹到上海动手术。”苏水英说,
“大哥当时说,他宁可自己不结婚,也要将小妹的病治好。”
后来在上海,小妹动了13次手术,花了很多钱,终于将病治好了。为了帮小妹妹治病,大家都把自己的终身大事往后拖延,大哥直到34岁才娶亲,二哥也到32岁才成婚。然而,没有人埋怨,大家都放不下这个家的每一个成员。
“其实他们对老大也是很好的。”聊起这些,大嫂叶樟妹也有说不完的话。2009年11月份,苏阳松得了重病,做手术时,在衢州本地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子女全部等在手术室门口。
“住院期间,我只管安心在医院里照顾他,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我操心。”叶樟妹,都说独生子女家庭一旦有人生病就忙不过来,但在我们家,这些都不是问题,“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是要嫁到苏家来。”
实际上,苏家不管谁家里有困难,不用开口,兄弟姐妹都主动上门帮忙。在他们心里,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亲情重要。
2015年,苏家的老房子面临拆迁,周围不少家庭都因为钱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有人向五姐苏婉芳悄悄打听,“你们这么一大家子,肯定吵得不行吧?”
“我们开了个家庭会议,就商量好了钱的事情。”苏婉芳说,造房子大哥出钱最多,但他坚持拆迁款全家人平分,“六妹跟三哥家里情况特殊点,我们就多分一点给他们。”
近朱者赤,长辈们的以身作则,生长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中,苏家的孙辈们也受到了家族美德的熏陶,彼此关系非常和睦。分散在各地的他们,一有空就爱往家里跑。不论是谁结婚,大家也都会赶回家来帮忙。
这样的温馨和睦,是因为苏家每一个人,都谨记苏裕隆临终前念叨的话语,“兄弟姐妹团结一心,互帮互助,把亲情记在心间。”
胡金凤与九个儿女合影
孝为先美名远播
苏家家族和睦为旁人羡慕,而他们秉承的传统孝道,更是让周围人称赞不已。丈夫去世后,胡金凤不舍得离开老家,9个早在城里安家的子女们一合计,决定轮流陪伴母亲,他们排出了一张值班表。轮到“值班”时,他们都会驱车10多公里来陪伴母亲,这一坚持就是13个年头。
长女苏水英更有大姐风范,几十年来母亲的头发都是她一手理的,她还承包了另一项活:替母亲剪指(趾)甲,除鸡眼。母亲的指甲有些病变,每次修剪都要花上近1个小时。
不仅儿女孝敬母亲,儿媳女婿也都视胡金凤如自己母亲一样。叶樟妹每次回家,都把婆婆的衣物被褥用箩筐带回家洗,每回来都要和婆婆挤一张床睡。“以前我们夫妻之间发生矛盾,母亲总会说我们不对,从来不说儿媳女婿。”苏婉英说,母亲同样将儿媳女婿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女对待。
胡金凤喜欢家里热闹,9个儿女定下了规矩,家里人无论身在哪里,春节一定要回家。每到春节,家庭成员都会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赶回家,苏家四世同堂便自导自演起“家庭春晚”,四代人轮番登台献艺,有的表演插花,有的演奏古筝,有的亮嗓唱歌。这10多年来,苏家的家庭“春晚”从未断过,而且人数也越来越多。
2013年,胡金凤因脑梗塞不能走路,有时候出现大小便失禁,儿女们也都毫无怨言,没有推诿,无论谁值班,都会把老人身体擦洗得干干净净。胡金凤的身上永远是清爽干净的,屋子里也没有难闻的气味,即便如今她已卧床不能吞咽,儿女们还是请来保姆,每日用注射器给母亲喂食。
孙辈们因工作不能常伴左右,也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着老人。他们将自己的通讯录贴在老人床头,并把电话机作了设置,按“1”是老大的电话,按“2”是老二的电话;还设立了一个基金,每个小家庭每年出480元,用于老人看病、出游和房屋修缮。
在苏家这个大家族里,有说不完的温情,道不完的孝道,浓浓亲情感染熏陶着家族了的每一个人,也感染着衢城的人们。
女儿们边干农活边陪母亲唠嗑,小外孙帮外婆揉肩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