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有: 解构真实的衢州汉墓(上)

发布时间: 2017.11.24   来源:超级管理员

龙游鸡鸣山下的民居苑景区,一处遗世独立的城中古村落。那些存世数百年,历经蹉跎迁移到此的斑驳老宅里,究竟尘封了多少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秘密往事?

  衢州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柴福有每次来到民居苑,都会深情仰望景区入口那块写有“龙游民居苑”大名的匾额,锐利的目光,似乎想要洞穿木匾表面暮霭的黑漆,直抵裂隙的沧桑深处。

  柴福有是为数不多知道这木匾来历的人。1987年,浙江省地质三大队物探分队在龙游县城石塔山建设办公楼和职工宿舍,意外发现了数十座古墓。尽管推土机的轰鸣与咆哮戛然而止,但墓中散落的陶瓷器和青铜器已不可逆转成为碎片。清理其中一处墓穴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长约3米,未曾腐朽的椁底木板。

  石塔山的这片古墓后来被鉴定为汉墓,而那块木板几经流转,成了“龙游民居苑”匾额——两千多年前的印迹,以一种重见天日的傲然姿态,俯瞰着新的时空,交错折叠着历史与现实。

  历史总是何其相似。

  过去3年来,柴福有一直试图以新的方式让更多汉墓“重见天日”。他特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胡继根出任衢博专家工作站站长,共同主持衢州地区汉墓研究课题。

  如今,课题的成果已经汇集为学术专著《衢州汉墓研究》。2016年12月14日,《衢州汉墓研究》一书在龙游正式首发。当天的研讨会上,许多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衢州博物馆副研究员毛慧说,她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博物馆长,对自己所钟爱事业的眷恋和对在职同仁的无尽期许与鞭策。

“古墓里有机关吗?”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座汉墓,它引领我们开启着专业生活。”从事文博工作40多年的柴福有,这样形容对汉墓的特殊感情。

  历时400多年的两汉帝国,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的帝国皇朝之一。1972年,衢县后溪公社后溪大队出土了一座东汉时期砖室墓,自此拉开了衢州汉墓发掘和研究的序幕。迄今为止,汉墓依然是衢州境内发现和发掘频率最高的考古单元。

  讲究以礼治国的中国古代,葬制无疑是礼制的重要篇章。有汉一代,崇尚“事死如事生”与灵魂不灭的观念,从帝王贵族到平民百姓普遍实行“厚葬”,“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楩椁,贫者画荒衣袍,缯囊缇橐。”

  汉墓的地下世界,留给了人们对大汉帝国“务崇华侈”生活的无尽想象空间。三国时,曹操特意在军中设置摸金校尉一职,军饷吃紧时,摸金校尉就去盗掘汉墓。此后历朝,盗墓之风不绝于野。因此,考古界常有“汉墓十室九空”的说法。

  过去3年来,柴福有一直试图以新的方式让更多汉墓“重见天日”。图为柴福有(右四)在衢州汉墓学术研讨会上向与会者介绍汉墓文物。记者王飞摄

  柴福有与汉墓的故事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彼时正逢文革结束,伴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和改革开放的春风,衢州农村兴起了开发黄土丘陵大造农田的热潮。

  作为江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业余文保员,柴福有经常奔波于各个人山人海的开山造田工地忙于收集出土文物,考古发掘,有时候遇上一个墓葬群,更是连轴奔命。

  工作枯燥、寂寞、艰苦,整日与钻探、挖土为伴,但柴福有却痴迷于这“地底挖天书”的漫漫征途,沉浸在与历史、与文明的无声对话中,在见微知著、透物见人中打开一道道未知的门。

  “可能是因为现在盗墓题材影视剧甚嚣尘上,最近经常有人问我,古墓里有机关吗?探墓时会发生离奇的事吗?”与汉墓结下40多年缘分的柴福有对此非常感慨,一方面他欣喜于公众对文博工作的关注,一方面也忧思于该如何真正讲好真实的古墓故事。

  “其实我很理解,在世俗文化中,墓葬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确实代表着惊悚与神秘。”柴福有坦言,在数十年发掘古墓的过程中,他经常会遭遇敬畏科学与尊重民俗的两难,“只有掌握了平衡点,一切才能继续。”

  有汉一代,崇尚“事死如事生”与灵魂不灭的观念,从帝王贵族到平民百姓普遍实行“厚葬”,百姓会将房屋、田地、牲畜等制成模型随葬。图为衢州汉墓出土的陶仓、猪舍、陶灶。资料图片

  “这墓里的‘鬼’太灵了,不敢来了!”

  坊间经常传闻,柴福有在进行考古发掘时,总要念一段敬天地鬼神的“咒语”,以至于有次衢州一位市领导还当面向他求证真假。

  柴福有说,关于“念咒”的起源,还得追溯到1978年夏天,当时的江山县石门公社的塔底大队发现了一座汉墓,由于工作量很大,县文管会在当地招募了30来个村民,“开出的工资很高,一天就有1.2元,而那时在生产队干10分工的工钱也只有五六毛,所以报名的人很踊跃,不少都是大队干部托关系进来的。”

  发掘开工当天中午,柴福有赶去6公里外的姐夫家吃了顿饭,时值盛夏,一路上太阳毒辣,忙着赶路的柴福有中了暑气,刚回到考古发掘现场,他就觉着头晕目眩,竟一头钻到了墓穴里。

  等他从墓旁的树荫下睁开眼时,方才还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工地转眼就冷冷清清,民工们早已作鸟兽散。

  当地的长台区文化站站长饶洪翔告诉柴福有:“村民们都说这墓里的‘鬼’太灵了,把你都放倒了,不敢来了!”

  不得已,柴福有只得第二天到邻村才招募到了工人。为了消除大家顾虑,开工前,柴福有还自创了一套“开墓咒语”。

  他先是对着墓葬的方向,高声念诵:“上不拜天,下不拜地,我是华国锋主席派来的!”接着挥舞条锄,用力挖土三次,随后向后抛甩,村民们随即一拥而上,开始挖墓……

  “民间相信,鬼是怕皇帝和国家领导人的。”柴福有解释道。

  生死汉墓情

  提起这套“开墓咒语”,柴福有还有些许惆怅,毕竟有好些个年头没用过了。早些年,他在江山县文管会任业余文保员时,虽然是临时工身份,但已经展现出对考古的过人天赋。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经过柴福有的细心发现和精心报告,浙江省博物馆考古专家牟永抗在江山长台营盘山确认了商周时期古人类遗址,将江山的历史上溯至商代,同时也是衢州地区首次发现商代古人类遗址。

  在牟永抗等人的力荐下,对此有功的柴福有被江山县文管会聘为文保员,真正走上了文博工作之路。

  捧上铁饭碗的柴福有,对考古的激情更高涨澎湃了。自恃年轻身体底子好,他常常在外一连工作就是数日。

  过度劳累的病患曾经在1984年的春天爆发过。那段时间,柴福有在外忙着文物调查。一日傍晚,他渐渐感到腰腹部非常疼痛难受,连眼睛看东西都产生了重影,他搭乘农村班车就近回到了老家长台镇。老母亲见柴福有一副病怏怏的样子,恼火地用方言说:“你这个取债鬼,叫你经常挖别人祖坟,现在遭报应了!”随即准备张罗着杀鸡,要给柴福有补补身子。

  “幸亏当时没有吃那只鸡,不然命都没了。”柴福有暗自庆幸,因为后来确诊是急性黄疸肝炎发作,谷丙转氨酶数值达到了1000多,经过一天两夜治疗才苏醒。 1976年4月,柴福有调任衢博工作后,受限于文物属地管理的机制,直接参与汉墓发掘的机会锐减,但他并未就此中断汉墓情缘。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