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7.07.19 来源:超级管理员
方均良
现代印刷、复印技术普及前,人们对世间美好事物的再现,需要依靠笔墨的描绘来实现。在照相机没有出现的时代,乃至照相还是奢侈性消费的时候,人们对自己、亲人音容笑貌的复制,也全赖笔墨来完成。社会的需求,催生了民间画师这一职业的诞生。他们身怀绝技、走街串巷,随身携带笔墨纸砚,为广大群众创造了美丽,留驻了回忆。家住常山县天马街道屏山社区的民间画师王惠群,痴情画艺,热衷于乡土文化弘扬的故事也广为人知,受人称道。
王惠群与他的画作
自学画技惠群众
王惠群的父亲王和卿是一位富有爱国激情的抗战老兵,他的言行对王惠群的成长影响深远。“我喜欢画画,皆因父亲。他教我们爱国爱家、礼善邻里、崇德诚行的家训。”今年66岁的王惠群精神矍铄,回忆起父亲,历历往事,清晰如昨。他说,父亲喜欢书画,还有装裱字画的技艺。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投笔从戎,加入了国民革命:“父亲日夜为抗战勇士治疗的热血故事,让我从小在心目中树立了精忠报国的远大志向。”
1970年6月,19岁的王惠群作为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在艰苦的知青岁月里,他坚持利用晚上的时间在煤油灯下学画练字。
当时,全县各地掀起消灭血吸虫病的运动。落户地的(原钳口公社五联大队)干部知道王惠群有绘画特长后十分高兴,叫他在一些墙上写巨幅美术字。“类似‘兴林抑螺,防控血吸虫病’‘沟渠硬化,消灭钉螺’的标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有些乡村的土墙上,至今还有我写的大字。这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科普作用。”王惠群欣慰地说。
把爱好作为事业
随着绘画爱好的日益浓厚,王惠群心中的事业感也越来越强烈。当年,五联大队宣传队要表演红色革命剧《沙家浜》,因条件所限,缺少布景。王惠群得知后,就自告奋勇,土法上马,用画笔手绘了女主人公阿庆嫂的茶亭和地下党员们在芦苇荡里的情景。这一特色创新,为节目增色不少,使该节目在常山县城里表演时获得了荣誉表彰。
1985年,王惠群调回常山县城,到设在县城西门的县印刷厂工作。因有书画特长,他担任了美术设计室的美工,专画各种商标、制印版等。随着画艺水平的提升,远近许多人慕名前来向他索画。常山县城有一家老牌照相馆,也曾因缺少资金买布景,请王惠群为他们创作了各式布景。
退休后,王惠群在各类少儿绘画兴趣班教素描、儿童画和书法。“现在我结合常山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中心工作,常画一些环保、绿化主题的作品,积极宣传城市文明。有些道理如果用标语写出来很死板,但是一幅生动漂亮的图画,可以吸引市民停下来看一看。”人们现场看王惠群作画,常赞叹他用色活泼,很少打草稿,“想到哪就画到哪”。
满腔热情乐公益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王惠群想起父亲的教诲,为弘扬常山人民的抗日爱国主义精神,他积极挖掘乡土文化,并对接新闻媒体,搜集保护了许多有关常山元素的抗战史料。去年7月5日,王惠群和我们通过寻访老人、查证县志,在天马街道东淤油榨弄16号一座老屋内,发现了8块国民革命军抗日勇士的墓碑。这批掩没在废土中的墓碑,多数为国民革命军军政部第二十二后方医院埋葬委员会所立。“这个医院正是我父亲当年为国尽忠效力的单位。挖掘到这处抗战遗址,让我百感交集,感觉自己有许多话要向过世的父亲说。”这时,王惠群的双眼闪着晶莹的泪花。
墓碑显示,抗日伤亡勇士是在1938年至1948年间牺牲的,他们籍贯地有省内的宁波、镇海,也有省外的上海、四川、安徽、山东、福建等。从中印证了上海淞沪会战爆发后,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地区的常山是国民革命军重要的后方阵地,大量伤病员在当时的关王庙、城隍庙、谢公殿、恩公殿和中山公园等场所休养。如今,虽然有许多古迹被毁坏了,但是王惠群结合父亲所讲的故事和自己儿时的记忆,运用画笔,恢复了一幅幅形象的历史画面,让后人对常山古城有了更多认知。 “有爱好的人不少,但能把个人爱好当成事业的人不多,能把个人爱好奉献给公益事业的人更让我敬佩!”常山县书画院院长王阳君这样赞扬王惠群。“退休的我,享受了太平盛世的清福。”王惠群乐滋滋地说,“我要到处走走,用画笔勾勒新常山日新月异的喜人变化,做个老‘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