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5.04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徐聪琳实习生程文青
叶菁(左)与国外舞蹈者。
4月28日下午,在“畅想信安·寻美绿道”万人健步公益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一身干练运动装的叶菁。“刚出差回来,马不停蹄就赶上这个公益活动了。”叶菁笑得爽朗,作为衢州市文化馆分管表演艺术的副馆长,她此次出差是为准备第十三届皖浙赣闽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
“咱们衢州是今年的东道主,当然要好好表现,这也是今年文艺工作的重头戏。”虽然头一回担任艺术节节目总导演,但多年扎实的工作经验,让叶菁面对挑战时干劲十足。
行至四方,
回到群艺馆的怀抱
1977年出生的叶菁自幼喜爱舞蹈,小学时就在校舞蹈队里崭露头角。16岁的叶菁登上央视元宵晚会的舞台,在节目《山里妹子正十八》中出演了“最小的童工”。当叶菁18岁时,她的生活也起了波澜。“当时收到两份录取通知书,浙江师范大学音乐本科和浙江省艺校舞蹈专业。”这是关乎一生的选择,然而,叶菁没有过多犹豫,毅然踏上专业学习舞蹈的道路。
“在外读书时,脑海中常常不自觉地闪过群艺馆的一幕幕,老师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同甘共苦的伙伴笑魇如花。我知道,自己的根在衢州。”3年学习,5年留校任教后,2003年,叶菁再一次站在衢州市群艺馆大门前,她在内心感慨:“我终于回到了这里。”
就像回到生命的起点一样,只是曾经蹒跚学步前行的孩童如今成长为了引导者。叶菁从事舞蹈指导、编导工作,不断摸索,不断成长。她在2005至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市文广系统先进个人,于2006年被衢州市政府授予第二届“孔子文化节”系列活动先进个人。荣誉的背后是一个个汗水凝结成舞蹈作品在支撑:《雪花飘,梅花香》、《大山里的红斗笠》《父亲的背》《江山手狮》……其中,作品《竹歌》在2008年荣获浙江省社会文化领域最高政府奖“群星奖”。“这些作品从构思,到一步步实施,最后登台上演,我都参与其中,它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珍贵。”
精益求精,
让世界看衢州
2010年6月,上海世博园区内举行浙江周,号称“展示最浓郁的江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展演《春涌浙江》引人关注。而在2009年末,叶菁就接到省群艺馆通知参加第一次创作策划会议,成为导演组的一员,江山市民间舞蹈《廿八都灯阵》的编排由她负责。
“这是一个联排节目,浙江各地市都有参与节目。”长达半年多的准备时间里,叶菁不是在浙江各地市奔走的路上,就是与办公室桌上厚厚的方案资料相伴。她常常废寝忘食,反复修改核实表演的细化方案,精益求精。“舞蹈编排要细致才能出彩,而演出时间顺序要精确到秒,和同类节目构建出最佳的表演效果。”
整台《春涌浙江》节目时长45分钟,同《廿八都灯阵》一起上演的灯类节目还有《海宁花灯》《青田鱼灯》《余杭滚灯》。这些节目参加过北京天安门国庆50周年庆典,并获多种奖项。彼时,叶菁有压力却更有动力:“咱们《廿八都灯阵》也获得过中国艺术节金奖,同样独具魅力。”
终于,随着号角的吹响,雄纠纠的衢州江山《廿八都灯阵》铺成开来,古代武士装束的男子汉以灯阵串场……和谐而出彩,这便是叶菁孜孜不倦寻求的平衡:“《廿八都灯阵》不仅向浙江、向中国展示了衢州,更面向了世界。那一刻,我真的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尽了一份力,让更多人看到我们衢州精彩的一幕。”
将舞蹈
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
“文艺工作对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至关重要,仅靠几场节目是远远不够的。”在叶菁看来,舞台上的表演是绽放的花朵,人人都爱看。花要开得好,还需从根叶入手,细细栽培。“我身在文化馆,当然扎根于老百姓。”
叶菁就像培植鲜花一样,培养扶植各种艺术团,这些艺术团的参与者就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衢州市民。
“群众才是艺术的奉献者,他们义务演出,观众的掌声就是最好的回报。”2011年衢州市庆祝建党90周年晚会上,老百姓自己排出的舞蹈获得一致好评。群众艺术团为衢州市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成效斐然,叶菁又把目光投向了校园。在她的倡导下,衢州中专、衢州技师技工学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建立舞蹈基地,全年授课30课时以上,培训学生近百余人次。 “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才能将酷爱的舞蹈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叶菁将爱灌注进舞蹈,也用优美的动作传递温暖。她常常组织开展特色关爱培训,在衢江区云溪乡中心小学内,她为留守儿童、外来民工子弟辅导舞蹈基本功,带领孩子们表演充满童趣的舞蹈。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她也有自己的打算:“如果有好的苗子,就提供条件帮助他们接受更专业的培训。”怀抱师者思绪,叶菁的理想很长远:培养的学生大部分会参加到各地文化馆、少年宫、文化宫等单位活动。也许会和自己一样,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建设出力。
由叶菁编导的舞蹈《翠鸟荷炉》,曾荣获浙江省舞蹈大赛创作、表演双金奖。